血亏!火锅界平价战神数十亿亏到底儿掉,呷哺呷哺要干啥?

桐桐看趣事 2025-01-05 01:26:31

记忆中的呷哺与当下困境

你有多久未曾光顾呷哺呷哺了呢?前些时日,一则 “呷哺呷哺降价” 的热搜闯入眼帘,瞬间勾起了我十多年前学生时代的回忆。那时的呷哺呷哺,宛如火锅界的 “性价比之王”,只需30多块钱,便能尽情享受一顿火锅盛宴,在我心中,它一直是高性价比的代名词。

然而看到降价热搜时,我满心疑惑:这已然很便宜,还能怎么降?难不成降至19块9?但现实远超我想象,浏览评论后才知晓,原来呷哺自2016年起就踏上了涨价之路,2023年官方客单价已达62块2,实际消费往往更高。不仅如此,它还推出高端品牌凑凑,人均消费150左右,堪称连锁火锅中的 “贵族”。

按理说,涨价是为了盈利,可呷哺的财报却令人大跌眼镜:连续3年亏损11个亿,今年预计再亏3个亿。这 “越涨越亏” 的谜之操作,着实让人看不懂。也难怪创始人贺广启无奈叹息:不降价只有死路一条。那么今天咱们就深入探寻,呷哺为何会陷入这 “越卖越贵越亏” 的尴尬境地。

开创者的起点与抉择

在国内火锅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呷哺呷哺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它不仅率先上市,成为火锅第一股,还首次将一人一锅的台式火锅吃法引入大陆。其创始人贺光启来自台湾,出身珠宝世家,成年后继承家族生意。但1996年,因北京珠宝加工企业外迁和国外品牌竞争,他决定转行餐饮。

彼时北京餐饮市场较为单一,贺光启敏锐洞察到随着经济发展,外出就餐需求将大增,于是打算打造一家对标麦当劳、肯德基的火锅品牌。他之所以选择火锅,是因为北京流行的北方铜火锅烧木炭的方式终将被淘汰,而台湾流行的一人一锅小火锅,用电加热,无需厨师和太多服务员,人力成本低且易于标准化复制,对消费者来说也方便自在。

1999年,第一家呷哺在北京西单开业,店名源于闽南语,寓意吃得安全健康。开业前,贺光启信心满满,然而现实却给他泼了冷水。最初生意冷清,一天卖不出3个锅,几个月不足60锅,原因是北京人偏爱传统铜火锅,且台湾火锅底料不合口味,呷哺遭遇严重 “水土不服”。

但贺光启没有放弃,为了生存,他积极调整经营策略。首先迎合北方人口味,更新菜品和调料,增加牛肉、羊肉、麻酱等;其次降低价格,改变店面布局,推出消费30元送30元、吃火锅送珠宝等促销活动,这才勉强维持经营。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03年非典时期。当时多数店铺关门歇业,贺光启却坚持营业,并推出人均30多的低价套餐,强调一人一锅、干净卫生的优势,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到2003年10月,西单店门口甚至排起长队,借助1039北京交通广播的广告宣传,呷哺声名远扬,当日客流量高达2000位。非典过后,呷哺迎来快速发展期。

扩张之路与辉煌成就

2004年,贺光启在北京三环内连开10家店,2005年向五环外扩张。在此过程中,呷哺的一大优势——中央厨房发挥了关键作用。借鉴珠宝生意经验,呷哺在丰台搭建中央厨房,实现规模化采购、食材统一配送和标准化操作,无需厨师,降低了人力和采购成本,为开放加盟奠定基础,也让呷哺有底气保持低客单价,其高性价比深受北漂年轻人喜爱。

此后贺光启对标肯德基和麦当劳,声称要在中国城市门店数量超肯德基,成为最大速食品牌,这吸引了众多资本关注。2007年,呷哺获得英联投资5000万美元后,开启狂飙模式。在北京,门店数量超越麦当劳、吉野家,仅次于肯德基,翻台率高达一天7次,位居火锅行业前列。

同时在天津、河北等地顺利扩张,2010年9月进入上海,并向南方省份拓展。快速稳健的扩张带来了惊人的营收增长,2011年营收9.97亿元,2013年翻倍至18.9亿元,纯利从2011年的7600万元增至1.4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36.4%。

上市后的转型之殇与内部矛盾

2014年12月17日,呷哺餐饮登陆港交所,成为火锅第一股。但对粉丝来说,这并非皆大欢喜之事,因为此后呷哺的变化让人失望。上市后,借助资本力量,呷哺加速扩张,计划2019年开到1000家店。

然而向南扩张时问题频出,南方市场地域广阔,消费习惯和口味与北方差异大,原供应链难以适应,且南方城市房租贵,成本高。加之川渝、广东等地对台式小火锅接受度低,火锅行业竞争激烈,小火锅客单价低,依赖扩张和高翻台率盈利的模式受阻,单店利润固定,成本上升,为保盈利,呷哺选择涨价。

2016年,高端品牌凑凑火锅上市,以火锅加茶饮组合、免费续加鸭血和豆腐及特色大红袍奶茶吸引年轻人,客单价150左右,开业即火,成为网红店。这让贺光启误以为高端路线是方向,于是2017年6月,呷哺宣布转型休闲正餐,全国门店装修、食材、小料升级,增设茶饮柜台,部分门店推下午茶小蛋糕套餐。

这次升级持续约两年,到2019年末,近千家餐厅中700多家完成升级,但价格也大幅上涨,底料从2元涨至4-6元,小料从4元涨至9元,肉价从20元左右涨至30、40 元,奶茶从10元左右涨至20-28元,团购客单价从三四十元涨至七八十元,一人食特色也因布局改变而模糊。消费者不满,认为呷哺未提供相应价值却大幅涨价,品牌与消费者认知错位。

尽管作为转型先锋的凑凑在高端市场成绩亮眼,2016-2020 年门店从2家扩至140家,营收暴增,年复合增长率280%,占集团总营收比例从0.4%升至31%,单店利润率达28%-30%,但这也给呷哺带来了错觉。2019年,呷哺集团推出高配版呷哺呷哺,客单价120-150元,还跨界推出烧烤品牌趁烧,客单价250元,可惜新品牌均未达预期,再加上特殊时期影响,呷哺从2021年开始陷入亏损泥潭。

除了市场策略失误,呷哺集团内部也问题重重。网传此前管理层矛盾激烈,创始人贺光启想走高端路线,凑凑负责人张正伟坚定执行,而集团行政总裁赵怡持反对态度,认为凑凑爆火是昙花一现,应走小火锅亲民路线提高翻台率。结果张正伟和赵怡矛盾激化,先后离职,这从上市公司罢免高管的公告措辞——“表现欠佳” 和 “理念差异” 可见一斑,内部矛盾严重影响了公司决策和发展。

降价求存与未来展望

如今创始人贺光启似乎已意识到问题所在,开始妥协。

今年上半年集团盈利预警中明确提出主动降价推套餐提升客流,利用集采优势降成本,如5月份宣称套餐价格重回旧时光,单人及双人套餐价多降至50元,部分地区推更低价格套餐,还学习海底捞搞学生打折活动,拓展火锅外卖和调料业务,同时收缩高端品牌,客单价超高的烤肉品牌趁烧今年已全部砍掉。

不过尽管呷哺目前亏损且不断关店,但据窄门餐饮数据,其仍有780家门店,在小火锅赛道地位不可小觑。与其他品牌相比,呷哺还有情怀优势。只要日后不再盲目涨价,专注性价比,倾听消费者声音,回归初心,呷哺内部矛盾仍有重回巅峰的可能,我们拭目以待。

文本来源@十万个品牌故事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41

桐桐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