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学的反思性实践策略

亦浩谈课程 2025-03-02 04:00:31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学实践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反思性实践作为一种有效的途径,通过慎思性、探究性和调节性反思,对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学实践的进程进行持续、反复的思考,助力教学实践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我超越。

反思性实践包含“在行动中认识”和“在行动中反思”两个紧密相连的环节。认识是反思的基础,它为反思提供素材和方向,而反思则能深化和进阶认识,使教师对教学有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向反思的转化,通常由不确定性情境所触发,且不同的不确定性情境会引发反思方式和内容的差异。

从教学的不同阶段,深入探讨反思性实践的具体策略有:

一、构想行动阶段:慎思性反思优化“想课”

在构想行动阶段,也就是“想课”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遭遇各种不确定性。例如,一位教师希望在课堂中融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这是教师所追求的愿望,即精神目标)。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又担心这种教学方式会花费大量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且难以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所有的知识点(这是教师内心的信念,即对达成目标途径的担忧)。这种愿望与信念之间的冲突,就导致了教师在决策上的选择困难。

此时,慎思性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对自己所追求的愿望(融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信念(担心教学进度和知识掌握情况)以及预期结果(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可能带来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情况)进行审慎的考虑、权衡与抉择。

教师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等方式,深入分析不同教学方式的利弊。经过慎思性反思,教师可能会发现,虽然“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方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进度,但从长远来看,它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知识的深度理解。

最终,教师可能会选择在部分课程内容中尝试这种教学方式,并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从而使“想课”达到最优,更好地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学构想中。

二、设计行动阶段:探究性反思完善“备课”

在设计行动阶段,即“备课”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信念失效或行动受阻的不确定性。比如,一位教师想要在教学中运用项目式学习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是教师基于对教育家精神中创新教育理念的理解而采取的行动(信念)。

但在实际备课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项目式学习的兴趣不高,且项目资源的获取存在困难,这使得原本的教学计划难以推进,信念出现失效,行动也受到阻碍。

面对这种情况,探究性反思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需要以探究的态度,深入观察学生的反应,分析兴趣不高的原因,探索获取项目资源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项目式学习的看法和需求,调整项目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与学校、社区等合作,拓展项目资源的来源渠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迭代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如假设学生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项目更感兴趣,然后通过实际尝试来验证这一假设。

经过多次探究和调整,教师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善了备课方案,使“备课”达到最优,确保教育家精神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

三、教学行动阶段:调节性反思改进“上课”

在教学行动阶段,即“上课”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执行与设计的偏离、结果与目标不一致等情况。例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按照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在讨论环节参与度不高,提出的观点缺乏批判性,这与预期的教学结果不一致。

此时,教师需要运用调节性反思来调整教学行动。教师要利用监控手段,如观察学生的表情、倾听学生的发言等,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比较学生的实际表现与预期行为的差异,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评估发现,可能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问题设置不够具有启发性,导致学生难以深入思考。

于是,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出更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这种自我调节,教师能够及时改进当前的教学行动,使“上课”达到最优,更好地实现教育家精神所倡导的教育目标。

慎思性、探究性及调节性反思是反思性实践的核心要素,是理性化行动得以深入和发展的关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这三种反思方式,不断优化“想课”、完善“备课”、改进“上课”,将教育家精神切实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的必备品质和重要途径。只有不断进行反思性实践,教师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