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如何定义学生的“成功”?

亦浩谈课程 2025-03-05 08:49:12

站在深化教育改革、全力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历史节点,重新审视教育中对学生“成功”的定义,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课改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不应是工业化的标准生产,而应是培育创新的温润土壤。以下从不同方面深入探讨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定义学生的“成功”。

一、尊重思维差异:课堂上的创新萌芽

在传统教育模式里,课堂往往忽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以数学课堂为例,过往教师常以固定解题思路与标准答案为准则。比如讲解几何证明题,教师多强调常规解法,对尝试独特思路的学生关注不足。然而,新课改推动下,情况正发生改变。

有位数学老师在教授函数知识时,鼓励学生从多元角度思考。一名学生提出结合图形变换的创新解法,过程虽复杂,却展现独特思维。老师不仅当堂表扬,还组织全班探讨,拓展了同学们的思维视野。这种对思维差异性的尊重,让课堂成为创新萌芽的温床,使学生在独特思考中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考量成长多维:全面评价中的多元成功

曾经,分数几乎是衡量学生成长的唯一标尺。期末考试后,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备受赞誉,而在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长但学科成绩欠佳的学生易被忽视。

如今,教育评价体系正深刻变革。某小学在期末评价时,除学科成绩外,纳入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表现。如一位数学成绩普通的学生,在绘画比赛获一等奖且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在综合评价中获高度认可。这种全面评价,让学生在不同领域感受成功,拓宽了“成功”的定义范畴。

三、欣赏成功多样:社会视野中的别样精彩

社会对孩子成功的认知也在更新。过去,大众普遍认为考上顶尖大学、从事热门职业才是成功。但如今,成功的定义更加多元。

以王兴兴同学为例,他语文、英语成绩一般,却对计算机编程极具天赋。课余时间学习编程,高中时开发出提高学习效率的小程序,后凭编程特长被知名大学计算机专业破格录取。他的经历表明,成功并非千篇一律,每个孩子都能在热爱领域绽放光彩,社会正以更包容视角欣赏多样的成功。

四、包容独特发展:教育体系里的个性成长

教育体系对学生独特发展的包容与尊重愈发重要。钱伟长先生入学时,中文和历史满分,物理仅5分,后凭借坚定信念转入物理系,终成著名物理学家。

当下基础教育也不乏此类例子。有学生小学时展现文学创作天赋,作文屡获佳绩,但数学兴趣缺缺、成绩不佳。学校和家长未强行施压,而是鼓励文学特长发展,同时引导提升数学能力。最终,学生文学优势保持,数学成绩也显著进步。教育体系对学生独特发展节律的尊重,助力他们找到适合的成长路径,实现属于自己的“成功”。

五、共识引领成长:重塑教育成功的定义

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学校摆脱标准化培养的束缚,更需要全社会达成新的价值共识。真正的教育成功,不是塑造千篇一律的“标准件”,而是助力每个独特生命找到最佳绽放姿态。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每个孩子都有创造潜力与成功可能。在新课改浪潮中,以包容、多元视角定义学生“成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广阔空间与有力支持,让成长之路精彩纷呈,不拘一格。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