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邵䶵三幅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细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直学士邵䶵书法作品。
邵䶵,生卒年不详,字仲恭,丹阳人。官至龙图阁直学士,知苏州。从学于蔡京,字体清劲,工诗文,善书翰,正书、行书皆妙,字体清隽遒劲。秀有余而老不足。
传世墨迹有 《与六十五姊县君书》《到京帖》。
北宋直学士邵䶵《与六十五姊县君书》赏析
北宋直学士邵䶵《与六十五姊县君书》纸本,行草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直学士邵䶵《怀素自叙帖题跋》赏析
北宋直学士邵䶵《怀素自叙帖题跋》释文内容:崇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观。邵䶵。
邵䶵《致存道良亲司理尺牍》赏析
邵䶵《致存道良亲司理尺牍》尺牍,立轴,纸本。纵37厘米横40厘米,释文:启,到京俗事区区,遂不果频上状,乡往何可言,秋暑尚尔,不审迩来公外动静何如,无状,承乏东排岸,勉力祗职,未缘聚会,谨勒手启,候起居,唯祈以时保卫,不宣,再拜,存道良亲司理合下。
为邵篪行书刻帖,极具宋人书韵。宋代书坛整体取法以魏晋为宗,以魏晋为宗的实质就是学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的书法,尤其是宋代刻帖盛行,使书法得以广泛传播,“二王”书风于该时期十分兴盛。邵篪处于宋代书法学习的大环境下,其书法自然也承于“二王”一脉,亦有“尚意”之韵。
邵䶵之书法师从蔡京,不同于其师之作姿媚豪健、痛快沉着的特点,凸显出其字体独有的“清劲”。邵䶵善于将上下二字首尾相连,使全帖颇有几番意犹未尽之意。如同蒸腾酷热之中一丝凛冽的凉气斜劈而下。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