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沈辽五幅传世经典书法诗词作品“都城一帖沽万钱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细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书法家沈辽书法作品。
沈辽(1032—1085),字睿达,宋钱塘(今余杭)人。沈遘的弟弟,《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的族侄。自幼嗜沈辽像读《左传》、《汉书》,曾巩、苏轼、黄庭坚常与之唱和,王安石、曾布皆习其笔法。本无意于功名,王安石曾有“风流谢安石,潇洒陶渊明”之称。
后由三司使吴充举荐,负责监内藏库。熙宁初(1068)任审官西院主簿,因与王安石意见不合被免职。不久以太常寺奉礼郎监杭州军资库,任转运使。派至华亭县主持地方政事,因县民纷争受嫌株连,罢官流放永州(湖南零陵),后改徙池州,到贵池,喜曰:“使我自择,不过尔耳。”筑室贵池齐山上,名曰云巢。辑所录为《云巢集》,原有20卷,现存10卷。
为文雄奇峭丽,长于诗词歌赋,诗文自成一家。尤其精于书法。以为神韵虽得于心,然法度必资讲学。少时学其家传师,晚自云学王献之。妙于楷、隶、行诸书,备古今体,寸墨尺纸,落笔辄为人争取。卒年五十四。《宋史本传》、《攻槐集》、《东坡集》、《梦溪笔谈》等有其人物传记。与哥哥沈遘、叔叔沈括合称“三沈”。
沈括仅凭一部《梦溪笔谈》就名垂千古,震惊中外了。而他的侄子沈遘、沈辽也是名震当时的。
沈辽幼挺拔不群,长而好学。工文章,所作雄奇峭丽,尤长歌诗,趣操高爽,不喜进取。尤工书法,楷、行俱佳。曾巩、苏轼、黄庭坚常与之唱和,王安石、曾布皆习其笔法。
有文献记载,沈辽的书法在当时很受欢迎,以致“都城一帖沽万钱”,由此可见,他的书法在当时是很受认可的。宋人的书法讲究“尚意”,这也在作品中多有体现,在书法的学习上,还是以魏晋为主,实质上取法于“二王”,沈辽在书法学习上也是以“二王”为根基的,这点没什么区别。
北宋书法家沈辽《行书动止帖》赏析
北宋书法家沈辽《行书动止帖》册页,花笺,行书,纵27.1厘米,横36.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以精湛的手工水纹砑花笺书写,亦称难得。释文:辽启一言,动止佳否?所苦必是疮损矣!余外,欲辍吾省,如何屑屑干清听,甚愧悚也!辽上宝行阁下。乳香石上纳以好醋,磨涂赤肿处。
此尺牍是一通向病中之友问安的信札,行笔清逸洒脱,用水波纹砑花笺,更显华美而典雅。沈辽传世墨迹的极为少见,曾经明代著名收藏家浦江郑氏、黄琳、项元汴等鉴藏。
北宋书法家沈辽《致颖叔制置大夫尺牍》赏析
北宋书法家沈辽《致颖叔制置大夫尺牍》草书 33.6×3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贴为沈辽的代表作品,作为尺牍书法来讲,作品更注重自然的表达,此作写流畅,用笔自然纯熟,作品中亦体现出由唐入晋的学习方式,为宋人的经典之作。
释文:辽启。近已奉状。计彻左右。秋杪气劲。伏惟体候清胜。辽于此粗如前。得敦师书。承大斾薄海陵而还。今宜已安治府。东南大计。一出指麾。使权益重。不次之宠。未可量也。向寒。维希保重。以尉卷卷。不宣。辽上。颖叔制置大夫阁下。九月廿五日。
北宋书法家沈辽草书《相望颜采帖》赏析
北宋书法家沈辽《相望颜采帖》纸本,行书,纵27.2厘米横33.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在渚中数观大石刻。未尝不逡巡其下。想望颜采。及至庐峰。见诸禅客。道公所得高妙。临机止辨一笑。此三昧为难及者。佛印云。王字作玉。此理如何。余留它日相见。公所制法华解。有便可借一观以度脱未觉否。不具。不具。辽上。
此贴是沈辽尺牍一则。此札是《宋人牋牍册》中之一幅。凡八行,每行字数不一,共八十七字。曾经明项元汴、黄琳,清宋荦及清乾隆内府递藏。幅前有鉴藏印记“退密”、“琳印”、“黄琳美之”、“平生真赏”、“项墨林父秘笈之印”五方,后有“天籁阁”、“项子京家珍藏”、“宋荦审定”、“审定真迹”印四方,又古半印模精不可识。《妮古录》、《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北宋书法家沈辽《秋杪帖》赏析
北宋书法家沈辽《秋杪帖》1083年,纸本,行书,纵33.6厘米,横3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在流利的行草之间夹杂着生拙的行楷,反不如前一年的《颜采帖》协调,而这正合辙于苏轼在沈氏去世后对他的批评:“沈辽少时本学其家传师者,晚乃讳之,自云学子敬。病其似传师也,晚年故出私意新之,遂不如寻常人。”经过这番细致考证,我们可以确定《秋秒帖》是沈辽的晚期作品。
沈辽传世的墨迹极为少见,仅有几幅尺牍面世,曾经明代著名收藏家浦江郑氏、黄琳、项元汴等鉴藏。
有读者会发现笔者在写文章时老是涉及“二王”,就好像处处都是学“二王”的,看都看烦了。这确实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唐代以后呢,“二王”书法被视为正统,后世学书者要想绕开“二王”是几乎不可能的。包括我们现在来说,你学习的很多古代书法家,也都是“二王”一脉。就连你自己的书法,甚至都有可能是“二王”一脉的延续。
北宋书法家沈辽《赠清道》赏析
北宋书法家沈辽《赠清道》诗一首,颇能探得他的书法想法。
少年好书老弥笃,牙籖锦囊数百轴。
江左墨妙世不瞩,有唐诸公粗可录。
诸公草法无可称,中叶始有张颠名。
张颠下笔有神会,其妙不似点画成。
后来沙门有藏真,措意潇洒尤更精。
当时二子最名盛,至今学者皆伏膺。
本朝苏公名弟兄,汝南蒲阳亦有声。
比来诸公已老死,其余卑俗类可憎。
我昔乘兴游都城,列子示我新素屏。
始知无择得此道,长沙道人今复生。
归来穷巷掩柴荆,惠然相访得忘形。
赠我数行岂无意,势如九河注沧溟。
中间龙蜃降没升,欢伏不暇独可惊。
自欲何能谢言情,欲赠金玉还愧轻。
慇懃之揖喜不胜,使我驱雾老眼明。
宋人书法提倡打破唐人“尚法”的桎梏,强调作品直抒性情,注重个性的发展。并且还提倡不计工拙,书初无意,侧重于书法艺术性的延伸。虽然说宋人在书法上提倡打破唐人尚法的桎梏,但总体来说,许多宋人依旧是由唐入晋。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