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8年,是武周圣历元年。
这一年武周边境动乱不休,起因就是默啜可汗要求当女皇武则天的干儿子,还要嫁自己的女儿给皇子当媳妇,遭到了武周朝廷的拒绝。
自古以来,只有中原王朝嫁女儿给夷狄的,还从未有夷狄将公主嫁给中原的,让中原皇子有夷狄血脉,默啜可汗的动机不纯啊。

比如暮年的武则天
不仅如此,默啜可汗还索要丰、胜、灵、夏、朔、代六州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之地,更要求朝廷赏赐农器、种子,若此咄咄逼人,朝廷自然不允。
至于默啜可汗,也不废话,直接威胁朝廷,先杀使者,再反叛,此前默啜可汗就多次入侵边疆,虽被击败,但像狗皮膏药一样,败了即走,走后又来,烦不胜烦,无奈之下,武则天安排淮阳王武延秀前去和亲。
谁知默啜可汗看到武延秀后不依不饶:“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
我女儿只配嫁给天子之子,武延秀算什么东西?默啜可汗二话不说,入侵武周。
01武延秀是武承嗣次子,是武则天的侄子,自然算不上天子之子,但要是武承嗣日后继承皇位呢?那武延秀地位就不一样了。
问题是武则天愿意将皇位留给武家人吗?这点武则天其实考虑过。

武周江山在自己百年后,究竟传位给谁
自武则天称帝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她,这武周江山在自己百年后,究竟传位给谁?
作为一个帝王,她很明白,如果自己的江山不是由武家人继承,那么武周必然在自己死后覆灭,但如果将江山留给亲儿子,留着李唐血脉的亲儿子必然恢复李唐,这么一来,武则天的身份和地位就很尴尬。
毕竟李治驾崩前,只是遗诏她辅政没让她篡位,对于李唐宗室而言,她就是一个乱臣贼子,再加上屠了不少李唐宗室,李唐复国后会原谅自己这个篡位者吗?会不会清算自己?
至于武家人上位,虽然可以避免被清算,但武承嗣他们为了皇权稳定,必然会残害自己一脉,也意味着李治这一脉彻底绝后。
横竖都是一个苦果,她都不愿意吞下,就一直拖着没有立继承人。
但到了默啜可汗叛乱这一年,武则天已经七十五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对比都是五十来岁驾崩的李世民和李治,武则天绝对算得上高寿了,因而趁着身子骨还硬朗的时候,谋划一下继承人的问题,好让自己的可以体面的离开。
02在确定立谁之前,她打算探探百官的口风,倒不是她将选择权交给百官,而是百官的口风代表了他们的站队和行动,方便自己谋划。
最先表态的其实是宰相李昭德。
天授二年(691年),武承嗣为了谋求太子之位,指使洛阳百姓王庆之纠集数百民众诣阙上表,请求立魏王武承嗣为皇太子,这个时间段正是武则天称帝的次年,就算她有这个意思,但也不会在这个时间点立武家人刺激文武百官,就让李昭德处理这件事。
李昭德也是干脆,直接杖杀王庆之,其他人一看带头的没了,自然吓得作鸟兽散。
事后李昭德上奏了这件事,并在奏文里暗示了自己的立场:“臣闻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岂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况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若立承嗣,巨恐天皇不血食矣。”

岂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
是啊,古往今来,哪有一个天子为姑姑立庙的,一句话点醒了武则天。
而后面一句,“若立承嗣,巨恐天皇不血食”则暗指一旦立武承嗣,日后宗庙祭祀的都是武家人,天皇(李治)日后都没祭祀,作为妻子的武则天有何面目面见先皇?
当然更深一层意思是文武大臣都想李治日后有血食,暗示文武百官不支持武则天立武承嗣。
此事过后,武则天不提立立子之事,但不代表她决定立皇嗣李旦为太子。
长寿二年(693年),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私自拜见皇嗣李旦,武则天得知后下令腰斩于市,将二人处以极刑,就是释放一个信号,即现在没打算立李家人为储君。
相当于在武家人面前吊了一个胡萝卜,让他们死心塌地跟着自己,说不定有希望,然后借武氏之手平衡朝廷力量。
事实上,在默啜可汗叛乱这一年,武三思和武承嗣又凑到起谋立太子,根据《资治通鉴》记载,这次谋划遭到了狄仁杰的劝谏,引起了武则天的注意。

狄仁杰
和其他大臣不一样,狄仁杰是武则天从死牢里捞出来提拔的,理应对自己死心塌地,但就是这么一个心腹都支持李唐,说明天下人心都是向着李唐的,如果说武周注定要覆灭,那么她现在考虑的就是自己的善终问题,现在的她需要百官的一个承诺,即立李家人为太子以换取自己的善终。
03当然作为一个政治家,武则天自然不会干巴巴的抛出这个问题,而是通过旁敲侧击来寻求答案。
某日武则天喊来狄仁杰,说自己昨日梦到一只两翼皆折的大鹦鹉,百思不得其解,希望狄仁杰为其解梦。
狄仁杰曰:“鹉乃陛下的姓氏,两翼则是陛下的两个儿子,只要起复二子,两翼便能振作。”
武则天听后心领神会。

鹦鹉
这段话表面是解梦,实际上说的是着皇位传承和自己日后的善终问题。
狄仁杰代表的大臣要求武则天起复李显和李旦,将天下还给李唐,那么大臣会保全武则天现在的一切,甚至是善终,即大鹦鹉可以振作起飞。
有了承诺之后,武则天果断抛弃了武家人,派人去房州,以治病的名义将庐陵王李显一家带回洛阳,而后命李显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募兵迎战默啜可汗。
短短时日,李显就募集了几万大军,根据史书记载:“初募兵,无有应者,闻太子(李显)行,北郊山头皆兵满,无容人处。”
从募兵一事可见李唐的人心,也坚定了武则天立李家人之心,当年九月,就下诏立李显为太子。
至于默啜可汗一看形势不对,带着战利品不战而退,危机解除。
太子既立,意味着李显身边很快就会聚集一帮人,这又让武则天有些担心,尽管大臣们承诺让自己善终,但会不会有人借机逼自己退位呢?另外还有李显的态度。
自己儿子什么德性自己清楚,当初承诺继位后让自己这个太后掌权,结果刚继位就要对付自己,难保二次登位后不顾诺言清算武周,为防止这些可能的结果,武则天打算强行让李氏和武氏和解,确保自己善终。
圣历二年(699年)四月,武则天让李显、李旦、太平公主、武攸暨在明堂立誓,促成明面上的李武和解,除此之外,武则天还充当媒人,让李武联姻,其中永泰郡主嫁给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安乐郡主嫁给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新都公主嫁给武承业的儿子武延晖、太平公主嫁给武则天堂侄武攸暨,让两家变成一起,水乳交流,在共同利益的趋势下,自然会和解。

明堂修复模型
问题是武则天想的不错,但不代表人人都乐意,比如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
在明堂立誓的这一年,皇太孙李重润已经十七岁了,史载李重润“风神俊朗,早以孝友知名”,加上又是李显嫡长子,日后妥妥的储君,按理说是武则天第一个需要联姻的对象,但李重润就是没有婚配记载,宁愿单身,也不愿意娶武家女,也造成了他的悲剧。
04大足元年(701年)九月,李重润死了,至于为何而死,史书给予了不同答案。
比如《旧唐书外戚传》里说他是私下议论张易之兄弟,被武则天逼令自杀,而在《旧唐书武后纪》里是因受到张易之的谗言而死,然后在《旧唐书张易之》里因为议论张易之,但是被李显逼令自杀的,最后在《旧唐书懿德太子传》里则是被武则天杖毙。

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壁画
一本史书,出现四种不同的死因,很显然不对劲,仔细剖析,就知道这件事根本不简单。
事实上张易之兄弟当时虽然受宠,但名声早就烂了,从上到下,百姓和官员可以光明正大的骂他喷他,私下议论就别提了。
在其门口天天张贴大字报辱骂他们是常有的事情,更离谱的是某次武则天赐宴群臣,宴席上张易之玩起了赌博游戏助兴,无伤大雅,但宰相韦安石却上纲上线,举报张易之赌博,没等武则天回应,就一脚踢走他。
武则天什么反应呢?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嘉奖一番,可见张易之在武则天心目中的地位就和玩物差不多。
而在武则天患病期间,不见群臣,只有张易之兄弟在后宫侍疾,宰相崔玄暐劝谏:“太子与相王足以侍奉汤药,宫廷禁地,不宜异姓人随意出入。”
指名道姓嫌弃二张,武则天也没说啥。
既然外臣随便议论没事,自家亲孙子议论就被处死,未免有些过于儿戏了,很显然,李重润的死并非议论二张,而是死于不肯和武则天的合作。
05前面说了,武则天又是明堂立誓又是李武联姻,就是为了让自己可以善终,但自己嫡孙,未来的储君却表现出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就借二张之手,处死了嫡孙。

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壁画
那么问题来了,李重润真的议论二张了吗?那又是谁听去进谗言呢?
根据第一个记载,李重润是因妹妹永泰公主即将临盆才到其府上探望的,然后和妹夫武延基议论了武则天放任二张的事情的。
问题是李重润和武家人关系根本好不到哪里去,尤其是武延基,他的父亲就是一直谋立太子之位的武承嗣,而武承嗣就是因为李显当太子后忧郁而死的,换句话说,李重润和武延基有杀父之仇,这样的人,能凑在一起说悄悄话?
就算说了话,总不能正好被张易之听到吧,很显然,是有人告密。
至于谁告密的,是李显庶子李重福,韦后当皇后说,说过这么一句话:“重润之死,重福为之也”,暗示李重润死和李重福有关。
毕竟李重福的妻子好巧不巧,就是张易之的外甥女,作为庶长子,只要没了李重润,他就有机会登基,算是李重润死后的最大获益者,也因此在李显登基后,愤怒的韦后就流放了李重福,可见就算李重福没有直接动手,但至少参与很深。
回过头来再看看李重润的死,他的悲剧就是源于他违背了武则天一直重视的明堂誓言,既然不肯合作,那下场就是死,也让武则天意识到,所谓的誓言,根本不值一提,也深深影响了武则天此后的策略,即至死,都要把握住权力。
06自李显被立为太子后,出现了不少要求武则天还政的上书,而武则天的态度则值得玩味。
大足元年(701年)八月,集艺馆内教苏安恒上疏请武则天退位,武则天仅仅赐食慰谕而遣之。
但次年,也就是长安元年(702年),苏安恒又上疏,这次武则天直接“疏奏不纳”。
而到长安三年(704年)的时候,宰相魏元忠杖毙了张易之的横行不法的家奴,张易之直接诬告他想要逼武后退位拥立太子之事,气的武则天当场找魏元忠对峙,时候证明是诬陷,谈魏元忠还是被罢免了。
为何前面还能笑嘻嘻接受,后面就是如此态度呢?关键点就在于大足元年(701年)九月李重润事件,让武则天开始怀疑和不信任了。
此后的日子里,武则天不断流放东宫的官员,很明显对李显有了戒备,她是在是太害怕了,害怕儿子反水,害怕大臣反水,害怕明堂盟誓破灭。
而在恐惧中,武则天病倒了,而随着他的病倒,对于权力的掌控也日渐薄弱,只能依靠二张,也给了其他的渗透的机会。
实际上在长安三年(704年)的时候,武则天就已经患病了,到了次年,更是病的不能见外人,只有二张服侍在身边,眼看武则天因李重润之事要毁约的趋势,李唐宗室自然不肯坐以待毙,隐忍多年的相王李旦带着老哥一起逼宫,武则天一生中最害怕的时刻到来了。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武则天被团团围住,面对儿子的逼宫,她明白,自己不得不交出权力。
自己谋划多年,最终还是被儿子逼的退位,这份恶果,终究还是品尝到了。
正月二十三日,武则天宣布又李显代理国政,次日正式传位,传位后的第二天,她就搬到了上阳宫居住,将这里当做自己晚年的居所。

不复栉頮,形容嬴悴
丢了皇位没了权力的武则天已经没有往日的风采,此前还是“不觉衰老”,但搬过去没多久,就“不复栉頮,形容嬴悴”,让前去探望的李显大吃一惊,悲泣不已。
武则天真的甘心吗?自然不甘心,也是利用这次机会,做了最后一次布局,既让武家人苟延残喘了几年,又差点置神龙政变真正发起人李旦于死地。
只是这个时候的她已经看不到了,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病逝于上阳宫,一代女皇,就此谢幕。
参考文献: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9年
李小喵:《权力的困境——武则天和他的时代》,哈尔滨出版社,2023年
王小蒙:《懿德太子的身世及相关问题讨论》,《乾陵文化研究》,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