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为实现天下一统,他的治国方略是什么?淮南之战又有什么影响

诺斯罗普的笔记本 2024-05-08 11:54:41

五代后周国世宗柴荣以天下一统思想为指导,制定和实施了什么国家治理方略?等改革成功后,他发动的淮南之战又有什么意义?

一、“天下一统”方略形成的历史背景

柴荣“统”的思想形成于险恶的内外环境。后周四境并存南唐、吴越、湖南、荆南、后蜀、南汉、北汉七国。各国互斗攻伐,混战不休。国之安危是柴荣面对的第一道难题。

立国才几年的后周内政也十分艰难,经济崩溃,国库枯竭。柴荣借鉴历史上的“官箴王阙”方式,通过求谏纳贤来制定脱困国策。显德二年(955)二月壬戌,柴荣命近臣著《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各一篇,逐篇予以认真审阅。

王朴所论最为精到。王朴《平边策》指出,唐朝灭亡失之于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解决的办法是用倒推法,即只要观察所失原由,从这个原由着手,就能找到解决办法。既然失之于君暗政乱,兵骄民困,导致“天下离心,人不用命”。

那么,“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徭役以时,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

这样就能使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国家生存的当务之急是平定四境。具体的攻取之道,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中原为兵燹洗劫多年,地荒民贫,无力举兵。

如能先平定南唐,就可用其雄厚的财赋养我强大之兵,然后攻取幽燕,最后取得河东,完成统一大业。柴荣采纳王朴的倒推法,从所失倒推原由,再制定解决办法,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措施。

二、治理措施(一)招抚逃亡,恢复农业

五代军阀混战、横征暴敛,中原农业的破坏最为严重。田园荒芜、水利失修,年饥民困。“百姓不胜其苦,京畿之民多号泣于路”柴荣对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深有感触。没有人气,没有饭吃,一切治理都是空谈。

柴荣下诏曰:“近朝丧乱之后,当群黎凋敝之余,不明不敏,何以为治?”“宜令遍示天下,厚农桑、薄技巧,优田力之夫,禁末游之辈”为使流亡农民回归土地,下诏免去两京及诸道州府人户所欠租税,招抚逃聚山林的农民返乡,并且还出台优惠政策招徕边界其他割据国家农民进入周境耕种无主荒地。

为减轻农户的租税负担,下诏颁布一系列惠农养农措施。派出大批朝廷官员到各州检括土地赋税。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扭转了历代军阀强取豪夺的恶政,吸引了远近农户回乡还田。

对一些不便实行的税赋征管办法立即改正。如过去各级只顾完成税赋任务,不按农时过早征收,给农户造成困难,柴荣专门下诏给三司责令纠正:“自今夏税以六月,秋税以十月起征,民间便之。”后周农业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柴荣即位的第二年,中原便开始出现“小康”局面,增强了国家经济基础。

(二)整顿科举,选拔人才

柴荣对人才选用十分重视。重视科举,要求务必精加试练,优劣昭然,去留无滥。兵部尚书张昭上疏,望准唐朝故事,置制举以罩英才。柴荣立即将张昭疏文批转礼部执行。

对于礼部每科录选的进士人员极其重视,要求所选人员的试卷必呈自己最后审核才能决定。为拓宽选才渠道,世宗给在朝文班人员下诏,要求每人推荐可用人才一人。

“虽姻族近亲,亦无妨嫌。授官之日,各署举主姓名,若在官贪浊不任、懦弱不理,并量事状重轻,连坐举主。”对于杰出人才,柴荣往往不拘一格予以重用。显德元年(954)七月,世宗把枢密副使魏仁浦提拔为枢密使、检校太保,相当于宰相。

“上欲相枢密使魏仁浦,议者以仁浦不由科第,不可为相。上曰:‘自古用文武才略为辅佐,岂尽由科第邪!’己丑,加王溥门下侍郎,与范质皆参知枢密院事。以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如故。仁浦虽处权要而能谦谨,上性严急,近职有忤旨者,仁浦多引罪归己以救之,所全活什七八。故虽起刀笔吏,致位宰相,时人不以为忝。”

实践证明魏仁浦是一位杰出的国家栋梁之才,后周至宋初,魏仁浦殚精竭虑,为统一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后周实行严格的科举和宽泛有效的选才制度,为国政输送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三)整肃寺庙,拓展兵源

唐末五代,多年的兵燹动乱,造成人口稀疏,田园荒落。社会黑暗,民生痛苦。宗教既是人们心灵的精神寄托,也是躲避横征暴敛的空间。其时,后周佛教寺庙多达3万多座,蕴藏数十万人力资源,几占全国劳动力的半数,不但严重减少了国家赋税收入,也使兵源趋窄。

显德二年(955)五月,世宗下诏对全国寺庙巡查整肃。巡查显示,严格按佛教戒律建立的寺庙数量并不多。很多寺庙初建时都借助圣人妙道以助世劝善,尚有益于国家治理。

后来日渐混乱,有人为牟利而创修寺院,私度僧尼,日增猥杂。漏网背军之辈,使之苟剃削以逃刑,行奸为盗之徒托住持而隐恶,寺院变成了罪犯的庇护所。

柴荣于显德二年五月下诏,裁减寺院30336所,仅保留寺院2694所,裁剪九成以上。还俗僧尼数十万,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扩充了兵源。

(四)整治军队,扫除悍将骄兵

显德元年(954),后周太祖郭威新死,柴荣刚即位,北汉主刘崇出兵3万,又请援契丹出奇兵万余,大举攻周。柴荣知道这是决定存亡的大战,不顾群臣劝阻,亲率军队前往抵御,两军列阵于高平(今属山西)。

时东北风起,北汉骑兵乘风冲杀过来,后周骑阵开始溃散。骑军都指挥使樊爱能率军望风而逃。溃退的奔骑又冲垮了阵后的步军。步军都指挥使何徽也率军紧跟樊爱能南逃,纷纷降敌。

柴荣见状,立即命令近臣飞谕两将停止逃窜,两将不肯从命。此时,柴荣自率亲骑冲锋陷阵,禁军行首赵匡胤率骑勇猛冲向敌阵前锋。周军为柴荣、赵匡胤英勇所鼓动,皆奋命争先,后周军反败为胜。

中唐以后,藩镇之弊,形成“地擅于将,将擅于兵”的悍将骄兵现象。兵将临阵脱逃习以为常,甚至叛帅哗变,更立国主,危害甚巨。悍将骄兵现象源于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唐原行寓兵于民的府兵制。

平时,府兵从事生产,战时朝廷任命将帅率兵出战,战事结束,兵散归府,将帅归朝,武夫不可能用兵割据。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兵从农分离,形成职业。野心将帅与职业兵士相结合,祸乱就不可避免了。柴荣从严惩高平之战逃将降兵开始,用铁腕整治军队。

当晚,周军在高平郊野宿营。不少降敌的步兵也归来了,柴荣当即下令将他们全部斩杀。回师后,柴荣又下令将逃遁的樊爱能、何徽等军使、监押使臣七十余将领全部斩首。此举大为震撼,从此周军悍将骄兵现象为之一扫。

史评曰:“世宗患诸将之难制也久矣,思欲诛之,未有其衅,高平之役,可谓天假,故其斩决而无贷焉。自是姑息之政不行,朝廷始尊大,自非英主,其孰能为之哉!”

世宗从高平战役中还发觉,羸弱不整是周军逢敌退却的又一个原因。他不惜工本召募天下豪杰。对现有兵士,逐一检阅,裁汰老弱,保留精锐。大阅之日,柴荣亲临现场,必有勇猛身手者才予以保留。于是,周军“士卒精壮,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

三、淮南之战加速了中原统一

柴荣曾计划“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鉴于后周经受多年兵燹,难于等到战争创伤恢复、国库富足再兴征伐。他采纳王朴平南唐以其雄厚财赋养我之兵的建策,根据后周国力修正为只取南唐江北十四州。

显德二年(955)十一月开始,柴荣调集重兵分两路,进攻南唐淮河中部的怀远涡口一线和西部重要的淮滨防御枢纽寿州。

南唐北邻后周,千余里淮河成为两国疆界。在吴国杨行密、南唐李昪时代,沿淮设置了三大重要的防御枢纽,以辐射全淮。淮河中部怀远附近的涡口向南,经定远、滁州至唐都金陵400里,涡口一线防御对南唐安危至为重要。

金陵一江之隔的滁州,是南唐北面门户,号称金陵锁钥。为加强滁州防御,南唐在滁州城北清流山设立险陡的清流关隘,以重兵戌守。西部寿州控扼淮颍,襟带江沱,为西北要枢,东南屏蔽。东部设置濠泗楚扬重要防区。杨吴建国至李昪禅吴,千里淮河一直是北方政权难以逾越的天堑。

整个淮南战役从淮河西中枢纽开战,自显德二年(955)11月开始,至显德二年(958)4月结束。柴荣三次亲临淮南战场,多次亲冒矢石率军冲锋陷阵。

后周将士上下同心,军旅齐整,经历两年五个月激烈鏖战,以完胜告终。后周夺取南唐江北地域的战略目标全部实现,将两国的国界从淮河南移至长江。

(一)攻夺滁州,震撼金陵

显德三年(956)正月,后周殿前都虞侯赵匡胤等率兵进攻南唐淮河中部战线。自涡口越300里平川即到滁州。为抗御周师,南唐除加强常规防守外,还特令都监何延锡率一万多兵士在怀远涂山脚下扎营严阵以待。

任命奉化节度使、同平章事皇甫晖为应援使,常州团练使姚凤为应援都监,将兵二万出清流关屯定远。赵匡胤率数千精兵渡淮向涡口发动凌厉攻势,大败唐军,斩杀南唐都监何延锡,夺取战舰五十多艘。南唐滁州刺史王绍颜闻涡口军败,弃城仓皇而逃。

皇甫晖、姚凤闻周师锋利,从定远退至滁州,企图凭恃清流关而御。皇甫晖列阵于清流关下。皇甫晖走入滁州,欲断桥自守。赵匡胤跃马麾兵涉水,直抵城下。“晖曰:‘人各为其主,愿容成列而战。’太祖皇帝笑而许之。

晖整众而出,太祖皇帝拥马颈突陈而入,大呼曰:‘吾止取皇甫晖,他人非吾敌也!’手剑击晖,中脑,生擒之,并擒姚凤,遂克滁州。”战后,赵匡胤派遣使者向世宗献上皇甫晖等战俘。皇甫晖伤势很重,见到世宗,卧地说道:“臣下往日屡次与契丹交战,未曾见到过像您这样精锐的军队。”皇甫晖对周军的赞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后周改革的显著成效。

滁州失陷后,南唐还不明白后周要夺取江北全境的战略目标,从滁州失陷的第三天,元宗李璟数次派使携厚礼赍书至滁州奉书周世宗,表示愿意兄事后周,每年必呈送山泽财富以孝敬,柴荣不答。

后把国格又大大降低,变成愿依大国称臣纳贡,世宗稍感满意,仍未停止攻战。最后才答书李璟,明确提出此次淮南战役的最终目的是夺取江淮之间全部州县。

此后,周唐在寿州攻防陷于半年多的胶着状态,又在东线开始展开激烈争夺战。后周因军力不足,将滁州暂时放弃。“滁州守将亦弃城去,皆引兵趋寿州”。显德三年(956)七月,滁州不战而归南唐。直到显德四年(957)三月,南唐向后周献出江淮全部的十四州,滁州终为后周占领。

(二)困战数年,夺取寿州

显德二年(955)十一月,淮南之战首先在寿州一线打响。寿州是南唐重兵设防的西部枢纽,并在寿州外围设置众多的卫星镇堡予以拱卫。周军从淮河上游北岸的正阳镇搭建浮桥渡淮,攻克寿州外围来远、山口、上窑等镇,相继歼灭唐军数千人,显德三年(956)春兵临寿州城下。

南唐寿州守将刘仁赡是位杰出的名将,防守严整。南唐为增援寿州,任命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率两万大军向寿州东边200里的来远镇进发,另以数百艘战舰驰向周军浮桥所在的正阳镇。后周统帅李谷面对倍于自己的南唐军力,产生了畏惧情绪,便决定退到正阳镇。

柴荣闻知李谷撤退之谋,立即派遣中使乘驿制止。中使赶到时,李谷已命周军焚烧掉粮草,撤退到正阳了。九天后,李谷又上奏,提出敌我兵力悬殊,应先厉兵秣马,以待来年。老将李谷所虑按常理也并非无道理。但兵贵出奇制胜,柴荣自有别样的经略,对李谷撤退以待来年缓攻的上奏不满。

为免除周军撤退遭南唐追袭,柴荣即遣侍卫都指挥使李重进急赴正阳以援李谷。李重进率部赶在南唐刘彦贞之前到达正阳。待刘彦贞之军到达正阳还没来得及吃饭,“李重进渡淮,逆战于正阳东,大破之,斩彦贞,生擒咸师朗等,斩首万余级,伏尸三十里,收军资器械三十余万。”

正阳大战后的第三天,柴荣车驾到达正阳。为扭转撤退缓攻之风,柴荣立即采取换帅的措施,以李重进代替李谷担任进攻寿州方面军主帅。次日,柴荣车驾渡淮,至寿州城下,驻营于淝水之阳。

“征宋、亳、陈、颍、徐、宿、许、蔡等州丁夫数十万以攻城,昼夜不息”。由于刘仁赡防守坚毅,城池坚固,周军没有速胜的希望,柴荣便决定先退兵已待时机。柴荣接受部属建议,对外假称寿州已破,再去督战东边濠泗楚杨一线。柴荣留下李重进等继续围困寿州,便“自寿春循淮而东,乙亥,至濠州。”

寿州被久围,处境艰难,城中食尽。李璟之弟,齐王景达遣大将许文稹、边镐、硃元将兵数万溯淮救之。刘仁赡请以边镐守城,自帅众决战,齐王景达不许,仁赡愤悒成疾。

此时,围困寿州的周军也面临多重困难。刘仁瞻不断发动偷袭,时能得逞;南唐不断派解寿州之围之兵来战,周军不断遭到打击。后周军士多来自中原,不习江淮气候。

初夏,“淫雨弥旬,周后营寨水深数尺,淮淝暴涨,炮舟竹龙皆漂南岸,为唐后所焚,周兵多死”。胡三省注曰:“时周兵以方舟载炮,自淝河中游击寿春城。又束巨竹数十万竿,上施板屋,号曰竹笼,载甲士以攻之。会淝水暴涨,炮舟、竹笼皆漂向南岸,为唐兵所焚。”

李重进奏:“时城(寿州)坚未下,师老于外,加之暑毒,粮运不继”,对围城也发生了动摇。柴荣就寿州围和撤产生悬疑,令范质、王溥征求患病在家的李谷意见。李谷进言:“寿春危困,破在旦夕,若銮驾亲征,则将士争奋,援兵震恐,城中知亡,必可下矣!”

世宗悬疑顿消,坚定拿下寿州的决心。便于显德四年(957)二月再次南下亲征,次于寿州一河之隔的下蔡。很快,李谷所言得到了完全证实。三月庚寅旦,柴荣率诸军驻于紫金山下,命赵匡胤率亲军登山击唐,连破数寨,斩获数千,断其来路。唐军首尾不相救。

是夜,唐将朱元、朱仁裕、孙璘各举寨来降,降其众万余人。翌日,尽陷诸寨,擒唐大将建州节度使许文缜、前湖南节度使边镐,其余党沿流东奔,柴荣自率亲骑沿淮北岸追击。及晡,驰二百余里,至镇淮军,杀获数千人,夺战舰粮船数百艘,钱帛器仗不可胜数。

甲午,诏发近县丁夫城镇淮军,仍构浮梁于淮上。庐州都部署刘重进杀唐紫金山溃兵三千人于寿州东山口。丙午,寿州副将乘主将刘仁赡病重之际,向后周投降。被围困一年多的南唐战略要枢寿州终为后周所攻占。

(三)亲冒矢石,血战濠泗楚扬

淮南之战已历时两年,虽已攻下了寿州,但南唐东边濠泗楚扬一线防守仍然坚固。柴荣明白,最高统帅亲冒矢石、靠前指挥是部伍勇猛无畏的最好动员令。

显德四年(957)十月,柴荣第三次亲征南唐。十一月初柴荣至濠州,亲率军兵“攻濠州,夺关城,破水寨”。便自濠州率大军水陆齐进,循淮而下,昼夜不息,沿淮城栅,所至皆下。至泗州,柴荣亲冒矢石以攻其垒。

十二月六日,柴荣自率众东下,命赵匡胤领兵行于南岸,与他夹淮而进。相继平泗州、泰州。至楚州(今江苏淮安),发生了惨烈的巷战。显德五年(958)正月,柴荣率军于楚州城东,令赵匡胤部在城北,从两个方向攻城。

后周军架梯攀援城墙,在城墙上凿出窟室,填放干柴放火焚烧,城墙很快被摧圯。眼看城池破陷已在旦夕。这时,南唐守将张彦卿带领诸将和儿子都在城上防守。城危将破,诸将和张彦卿之子纷纷泣谏不如投降。张彦卿抽剑砍杀他的儿子,并慷慨泣曰,劝降者同此子。后周军蜂拥入城,张彦卿率军结成人城巷斗,南唐守城千余人皆战死。后周兵也死伤很多,周世宗十分恼怒,下令屠城。

显德五年(958)二月,柴荣至广陵(今扬州)。广陵为双方反复攻夺,已是一座空城。柴荣诏发丁夫万余人筑城扬州。周军相继攻占泰州、迎銮江口,至长江边。派遣赵匡胤率战棹以追南唐水军,直抵长江南岸,烧毁唐军营栅而回。李璟遣其臣奉表请以江为界。

四月,淮南战役以后周全胜结束。后周攻占南唐淮南江北光、寿、庐、舒、蕲、黄、滁、和、濠、泗、楚、扬、泰、通十四州、六十县、户二十二万六千五百七十四。

0 阅读:2

诺斯罗普的笔记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