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渡战役:天国败亡的先兆,最根本原因还是冯云山的空缺

诺斯罗普的笔记本 2024-05-04 01:21:29

1852年6月当太平军来到全州城北的蓑衣渡时,遭到清军江忠源部的伏击。激战两昼夜,太平军大败,南王冯云山不幸去世。蓑衣渡战役是太平天国兴起后遭遇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它既给太平军造成了直接损失,也给太平天国以后十几年的斗争带来了间接影响,是太平天国革命最终走向失败的先兆。

然而,作为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先兆,蓑衣渡战役给太平天国带来的最大不幸并不在此,而在于南王冯云山的去世。冯云山的死,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他所留下的空缺是无法填补的。正因如此,蓑衣渡战役的失利,也就注定了太平天国革命的最终失败。

那么,冯云山去世到底给太平天国留下了哪些无法填补的空缺呢?

第一,在组织领导方面留下了空缺

冯云山是最早加入拜上帝会,同时又是积极进行宣传、鼓动,并协同洪秀全发动、组织金田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从创立拜上帝会到金田起义,再到永安建制,才智突出而被称为太平天国第一谋臣的冯云山,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的。

这可以从紫荆山区拜上帝会的创立加以说明。冯云山初到紫荆山区时,为谋生计,做过种种苦工,他干过挑夫,拾过牛粪,也当过雇工。然而,冯云山凭着坚毅沉着的精神,深入群众,巧妙宣传,很快取得了成效。

到1847年,信徒已达三千余人。为了把这些信徒组织起来,冯云山为拜上帝会制定了章程和各种规章制度,并明确分工。而冯云山自己则仍居上居中指导一切,策划一切。这样一来,一传十,十传百,拜上帝会以紫荆山区为中心,逐渐蔓延到附近的州县乡村,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紧接着,冯云山又在紫荆山设立拜上帝会总会,在其他各地设立分会,从而使拜上帝会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的整体。连清政府也称,冯云山“粗通文义,为村塾师,兼通星卜。”“一切伪教章程及行军命令,皆云山……所订。”

“冯云山颇识文义,用夷法以古兵法参之……其营皆散处,战亦散布,效宋人撒星阵之法,即败不至大创,皆狡黠猾贼之尤者。”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在其自述中则说:“南王冯云山,其人才干明白,前六人之中,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

陈玉成在评价太平天国领袖时也说:“惟冯云山、石达开差可耳。”可见,在太平军将领眼里,冯云山是一个真正的英雄豪杰。

冯云山不仅组织领导能力很强,个人才识也很突出。金田起义一周年纪念时,太平天国举行了第一次开科取士,南王冯云山名列第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识卓越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却在蓑衣渡战役中不幸牺牲,这无疑是太平天国的一个重大损失。

可以肯定的说,蓑衣渡战役中南王冯云山的去世,给日后太平天国革命的组织领导,特别是战略战术及战略部署方面,都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成为太平天国革命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在协调领导集团内部关系方面留下了空缺,埋下了祸根

冯云山作为拜上帝会的最初发动者和组织者,在协调领导集团内部关系方面,自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在领导集团成员的集结方面,冯云山功不可没。太平天国早期的领导核心中,除了洪秀全,其余都是冯云山接纳进拜上帝会的。在紫荆山区,冯云山通过传教结识了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胡以晃等人。

这些人或则文才出众,或则武艺超群,或则家资雄厚,或则富有谋略,在紫荆山一带是极具势力和影响的人物。冯云山同他们深与结交,并引为心腹,以共图革命大业,使他们逐渐成为了革命的领导核心。杨秀清原是紫荆山一带的山民领袖,在紫荆山一带很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萧朝贵是杨秀清的妹夫,“勇敢刚强,冲锋第一。”韦昌辉是广西金田村一带的大户,在拜上帝会的领导者中,韦昌辉最佩服的莫过于冯云山了,因为冯云山能文能武,遇事从容冷静,做事胸有成竹。

在他看来,领导拜上帝会者非此人莫属。石达开虽年纪不过二十,但在广西贵县一带已很有名气。这些人身份各异,言谈举止各不相同,之所以能走到一起,自然应归功于冯云山。

首先,冯云山作为一介书生,能够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脱下长衫,亲身从事体力劳动,让他们非常佩服;其次,冯云山人格纯正,性情诚笃,在教书、传教的过程中,又养成了和蔼可亲的习惯,因而深受他们拥戴。

而作为拜上帝会总教主的洪秀全,在这一方面,比起冯云山来,显然要逊色多了。这主要是因为洪秀全性格暴烈,遇事急躁,而又固执多疑。如在广西传教时,冯云山与他有些意见不一致,他竟立即翻下脸来,以总教主身份,逼着冯云山连夜回广东。

这本是一件极普通极细小的事,但洪秀全却因此而赶走了与他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患难兄弟与战友。由此可见,洪秀全待人的粗野和处事的任性,缺乏一种虚怀若谷的精神和处理天国大事的能力。特别是天京内乱以后,洪秀全对谁也不信任,对谁也不放心,因而导致了石达开出走,李秀成被怀疑等一系列事件。

其二,冯云山虽然在创立拜上帝会的过程中功劳最大,但他从不居功自傲,而是自始至终拥戴洪秀全。追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酝酿,最先是由洪秀全萌发雄心壮志,接着由冯云山积极进行宣传、鼓动,建立起革命的基础,并逐渐由一个宗教团体转化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势力。

在这个过程中,洪秀全作为最高领袖,仅仅只是在1847年8月和1849年7月两次到过紫荆山区,而会之创立及组织,原为冯云山一人之大力。冯云山虽然创立了拜上帝会,但他从不好大喜功,而是甘心情愿拥戴洪秀全。

在紫荆山传教时,冯云山就一再告诫会众,该会的领袖是洪秀全。他向劳苦大众大力宣传洪秀全奉天诛妖的伟大使命,并说他到紫荆山一带来组织他们,是受洪秀全派遣而来的。他在民众中把洪秀全树立成救世主的形象。

虽然许多会众并不认识洪秀全其人,但无论遐迩,皆在一个严密的与系统的组织之下,互相联络,同守教道,共遵教规,抱着一个共同的新信仰,矢忠矢诚,拥护一个领袖洪秀全。

简又文指出:“尤足令人钦佩者,则秀全于三年来未尝足履其地身临其中,其间一切的工作,皆由云山一人自动自干独力独行。然其始终遥奉洪氏为最高领袖,使一般教徒之信仰与忠心,均以秀全一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点。凡可以加增其德望与尊严者无时不为,无微不至”。

其实,凭冯云山当时在紫荆山区的地位和影响,完全可以自封教主,而不必遥尊洪秀全。唯其如此,方显示出他的忠肝义胆,才可以无愧于太平天国第一功臣这一光荣称号。可以说,正是冯云山的言传身教,忠诚谦恭,才树立了洪秀全的领袖形象,巩固了其领袖地位。

其三,冯云山明大义,识大体,为促使革命成功,而甘愿让高位重权于杨秀清、萧朝贵等人。冯云山是拜上帝会的创立者与组织者,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奠基人,论功行赏,应是一人之下,万人这上,位高权显。

然而,当冯云山被捕入狱时,杨秀清、萧朝贵二人假托天父天兄下凡附体,发布号令,安定了人心,但同时也取代了冯云山的位置。对此,冯云山并没有耿耿于怀,闷闷不乐。相反,还向洪秀全进言,杨秀清在此地的势力大,如果没有他,起事难以成功。

为了大业,我冯云山受点委屈实在算不了什么。洪秀全为此很受感动,按冯云山的意思,进行了人事调整。而冯云山自己则加紧进行革命的准备工作。还在桂平狱中时,就暗自创制了太平天历,“前南王困桂平,见天启天使将天历畀南王看。”

冯云山创制的太平天历,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它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清朝统治者,把封建神权与清规戒律,统统斥为邪说歪理,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掀起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

出狱后,冯云山更是把个人得失放在一边,积极筹划革命,进行革命的准备工作。对于杨秀清、萧朝贵二人代天父天兄传言的特权,冯云山不仅自己予以承认,而且还在拜上帝会内部进行肯定。

这无疑表明了冯云山对高位重权的放弃,以至永安封王时,冯云山仅封为南王七千岁,位列杨秀清(东王九千岁)、萧朝贵(西王八千岁)之后。这种胸襟,不惟洪、杨等人,恐怕是历代农民起义的领袖们都无法做到的,无怪乎人们要将其称为太平天国第一人物了。

然而,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冯云山淡泊名利,明大义,识大体,甘愿让出高位重权,这在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无疑也起到了表率作用。因而在太平天国运动前期,领导集团能够同甘共苦,齐心协力,在军事上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的同时,建立起太平天国这一革命的政权。

而在冯云山去世后,特别是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袖们的思想作风发生了变化,内部关系日渐疏远,原来“寝食必俱,情同骨肉”,变得“彼此睽隔,猜忌日生”,宗教色彩日益明显。

最终导致了天京内讧,这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后来,忠王李秀成在总结太平天国的失误时说:“东王与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而忌……此误至大。”而造成这一失误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失去了冯云山这一领导集团内部关系的协调者。

第三,导致太平天国内部政治思想工作松懈

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冯云山也是一个积极的宣传家、鼓动家。早在紫荆山区时,冯云山就因至诚感人,言谈动听而受到山民们的信服。其辩才,是太平天国内部一致公认的。据说,因地主团练王作新告发,冯云山被捕入狱,后被押回广东。

途中,冯云山运用其辩才,为两个解差谆谆讲道,两人竟受感化,不但不遵令押其回粤,而且弃了原职,随冯云山秘密回到紫荆山,并加入拜上帝会。因冯云山善于雄辩,而又热情诚笃,因此,紫荆山一带的山民纷纷加入拜上帝会。

从1844年到1847年夏,短短三年时间,冯云山匹马单枪,历尽艰辛,发展的会众遍布十几个州县,简直是一个奇迹!因而在拜上帝会中,有些人还把他当作了自然的最高领袖。据太平军探子李进富供词:“大头子系冯云山,二头系洪秀全,三头杨秀清,四头子萧朝贵。”

在清军的奏折和清政府下发的上谕中,也把冯云山当作了太平天国最高首领。“即冯云山、洪秀全等一股……残暴凶狠为尤甚。其冯云山者由金田而东乡,由东乡而庙旺,从容而走,官兵壁上环观,竟有无可如何之势。”“至冯云山为东乡贼首,现在窜入紫荆山,恐其翻越滋扰,尤当赶紧兜截,毋使逆焰复张。”

此外,从拜上帝会的基本群众来看,包括农民、矿工、手工业者、挑夫、小贩以及无业游民等,还有一些农村知识分子和家境富裕而地位较低的客家人,成份较为复杂,意见相左,行动不一,因而政治思想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于是,冯云山同洪秀全一起共同策划,制定了“十款天条”、各种规章制度和宗教仪式,同时,教育广大太平军战士,要立志顶天,真忠报国到底。加强思想和纪律教育,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以致亲爱精诚的精神充溢乎全体会众之中,彼此以兄弟姐妹相称,彼此以合作互助为期,意志集中,信仰统一,绝少分化及离心的倾向与行动,故自然发生集体的力量。

且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凡会中规条及教主命令,全体实行惟谨,毋敢或违。有犯规者,即执行严厉的处分,在先则斥逐出会,后且以军法严刑绳之矣。

然而,在冯云山去世后,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工作出现了松懈,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其一是对下层士兵的政治思想教育出现了断层,无人重视,士兵思想松懈,不遵守纪律,叛逃事件时有发生。

其二是领导集团内部思想作风的转变。冯云山艰苦朴素,平易近人,淡泊名利,在领导集团内部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但冯云山去世后,起义初期那种“敝衣草履,徒步相从”的朴质的思想作风多被抛弃,而追逐名利、贪图享受的思想作风却在不断蔓延,以致领导集团内部关系日益疏远,矛盾斗争日益尖锐。

而1856年9月的天京内讧则是领导集团内部矛盾的总爆发。自此以后,“人心改变,政事不一,各有一心……那时各有散意,而心各有不敢自散,因闻清朝将兵凡拿广西之人斩而不赦,是以各结为团,故未散也。”

由此观之,南王冯云山之死实是决定太平天国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使其不死于是役,将必可辅佐天王,裁制东王,调和各王,而于帷幄之中创谋建议领导大业以底于成。

所谓一身系国运之安危与汉族之盛衰者,南王有矣。”如果说,天京内讧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那么,冯云山之死就是这一转折的先兆;如果说,天平天国革命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则蓑衣渡战役无疑是“太平军失败之起点也”。

0 阅读:79
评论列表
  • 2024-05-05 14:59

    冯云山的死对太平天国是致命的,一是高层失去平衡,二是在太平天国扩张的过程中不能修正自己的错误

诺斯罗普的笔记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