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房地产经济,进行产业升级一直是中国近几年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方向,在这方面手机、无人机为代表的消费和工业电子产品,半导体为代表的高端供应链行业以及汽车、飞机和船舶等工业制造行业都取得了或大或小的突破,而和日常消费最为息息相关的莫过于汽车和手机了。
和手机依然依赖国外的芯片和摄像头CMOS传感器等不同,汽车领域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从底层供应商到消费者终端的全链条国产化。有效的市场下,国产厂商多吃一口,合资厂商就少吃一口。近几年来合资厂商的在华销量纷纷遭受巨大冲击,随着消费者对汽车性能、智能化和个性化需求的提升,技术较为保守、产品升级迭代较慢的日系汽车厂商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期,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相继公布了其财务报告。丰田汽车公司报告称,其销售收入达到23.28万亿日元,同比增长5.9%;然而,经营利润为2.46万亿日元,同比下降3.7%;净利润为1.9万亿日元,同比大幅下降26.4%。本田汽车的销售净额为5.39万亿日元,经营利润为2579亿日元,净利润为1000亿日元,这些指标均未达到市场预期。日产汽车的销售净额为2.99万亿日元,同比下降5.08%;经营利润为319.1亿日元,同比下降84.67%;净亏损为93.4亿日元,远低于预期收益的490.7亿日元。三大厂商中,日产最早陷入亏损的不利局面,表现尤为不佳。
为了扭转亏损局面,日产汽车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旨在“削减成本、提升效率”。这些措施包括在全球范围内计划减少20%的产能,执行裁员计划,涉及员工人数高达9000人。此外,公司高层包括首席执行官(CEO)在内的管理人员主动提出放弃50%的月薪。与此同时,日产汽车宣布将2024财年的全年经营利润预期调整为1500亿日元。这已是日产汽车第二次下调年度业绩预期。早在2024年7月,该公司已将营业利润预期从6000亿日元下调至5000亿日元。从6000亿日元降至5000亿日元,再进一步降至1500亿日元,这一系列的调整显露出日产汽车对未来业绩的极度悲观预期。
亏损来自销量下滑根据最新数据,从今年4月至9月,日产汽车的全球销量同比减少了4%。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市场,其销量的下降速度尤为显著。具体来看,2024年1-10月,日产汽车在中国区的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业务板块的累计销量为558,168台,相较于去年同期的620,016台,下滑了9.98%。进入2024年10月,日产汽车在中国区的销量进一步下降至57,323台,同比下降了16.52%,月度销量达到了两位数百分比的下降幅度,大有战线崩溃的趋势
其产品结构显得尤为单一,轩逸作为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主力车型,占据了公司在中国区销量的半壁江山,其曾经连续两年取得中国单一车型销冠的荣誉。以10月的销售数据为例,日产汽车的总销量为57,323台,而轩逸系列的销量达到了31,942台,占比高达55.7%。轩逸自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已连续畅销18年,累计销量在中国已突破500万辆。
然而,对于日产汽车而言,轩逸在中国市场的长期畅销并非全然积极。这反映出日产在中国的产品线缺乏后续动力,容易给消费者留下缺乏创新和竞争力新产品的印象。尽管日产汽车推出了超混电驱轩逸、全新轩逸、轩逸经典等车型,构成了全新的轩逸家族,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但这些举措在本质上不过是旧车型的更新换代。
从产品定位的角度来看,轩逸之所以能够连续18年热销,是因为它成功地锁定了家用燃油车市场这一细分用户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轩逸是通过不断降价来吸引和保持用户的。轩逸的起始售价曾经在12万元左右,而如今已经降至7万元。这种以降价换取销量的策略虽然勉强维持了销量,但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利润的下降。
在此背景下,日产在华的处境似乎已无退路。首先,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依旧白热化,价格战持续不断,轩逸的价格已难以进一步下调。其次,中国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已超过50%,轩逸所针对的传统燃油车市场正在迅速萎缩。今年1-9月,中国市场最畅销的紧凑型轿车是比亚迪的秦PLUS,这是一款新能源汽车。日产汽车在中国的未来,几乎完全依赖于轩逸的表现。一旦轩逸再次受挫,日产汽车在中国的市场地位可能将彻底崩溃。
日产汽车公司并非未意识到这些挑战。事实上,日产已宣布计划在2026财年之前,为中国市场特别推出8款新能源汽车,其中包括5款日产品牌的车型。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中,日产汽车,这个曾经以技术日产自我标榜的品牌,似乎陷入了技术保守的境地,满足于过去的成就而停滞不前。目前,日产在中国市场仅有一款纯电动汽车ARIYA艾睿雅在售,而该车型在2024年上半年的累计销量尚不足1700辆。即便未来推出新的车型,其市场竞争力仍存在不确定性。可以说,对于日系汽车制造商来说,时间正变得日益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