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30赫连定收复长安城,北凉攻西秦,崔浩辩群臣

雁玉历史 2025-03-27 05:52:35
赫连定收复长安城

427年六月,北魏皇帝拓跋焘成功攻占了胡夏的首都统万(今陕西省靖边县东北),胡夏皇帝赫连昌被迫逃往秦州的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

赫连昌失去了其父赫连勃勃精心打造的统万城,虽然国家尚存,但距离灭亡已为时不远。拓跋焘心中清楚,胡夏还有一支部队由平原公赫连定率领,在长安与北魏司空奚斤对峙。

此外,拓跋焘也明白,胡夏境内还有一些郡县尚未归顺北魏。于是,他决定派遣宗正娥清、太仆丘堆带领五千骑兵前往关中支援奚斤,同时进一步攻取胡夏的其他郡县。

另一边,与奚斤对峙的赫连定得知统万城已被攻破,皇兄赫连昌撤往上邽,便无心再争夺长安,率军向西退往上邽。

一直坚守长安的奚斤见敌军撤离,立即率部出城追击赫连定。他一路追至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却未能赶上赫连定,随后返回长安。此时,娥清和丘堆得知长安之围已解,便转而进攻胡夏的贰城(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北),一举攻克。

攻克统万城后,拓跋焘决定班师东归,返回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六月十九日,他任命常山王拓跋素为征南大将军,并授予假节之权,与执金吾桓贷、莫云一同留守统万。随后,拓跋焘率领大军东返平城。

八月十一日,拓跋焘抵达平城。得知长安之围已解,他下令司空奚斤班师回朝,同时留下高凉王拓跋礼镇守长安。

然而,此时奚斤并无意立即班师回朝,而是打算继续向西进发,攻打由赫连昌据守的上邽,以期彻底消灭胡夏。

于是,奚斤向拓跋焘上书称:“赫连昌逃至上邽后,虽然集结了一些残兵败将,但上邽并非易守之地。如今赫连昌正处于危急存亡之际,正是将其一举歼灭的大好时机。恳请陛下为臣增派铠甲战马,臣定当为陛下平定赫连昌,之后再班师凯旋。”

但拓跋焘当时并不打算攻打赫连昌,或许他认为奚斤的兵力不足,又或者他觉得时机尚未成熟。于是,拓跋焘派遣使者前往长安,命令奚斤尽快班师回朝。然而,奚斤再次上书,坚持请求攻打赫连昌。

最终,拓跋焘接受了奚斤的请求,并决定增派一万兵马和三千匹铠马支援奚斤。他派遣将军刘拔护送这批战马,并命娥清、丘堆与奚斤一同进攻上邽的赫连昌。

尽管拓跋焘批准了奚斤的请求,也增派了兵力,但由于征集一万名士兵以及三千匹铠马需要一定时间,因此这些援军未能迅速抵达长安。结果,驻守长安的奚斤也无法马上启程攻打上邽。

公元428年9月26日,胡夏的安定郡(今甘肃镇原)民众主动献城,向北魏投降。当时受命与奚斤共同进攻赫连昌的宗正娥清和太仆丘堆正率军西进,接近安定郡,随后顺利接管该地。

驻扎在长安的奚斤得知娥清和丘堆已占领安定,且所需的兵马和装备均已到位,于是决定对据守上邽城的赫连昌发起攻势。

奚斤首先派遣平北将军尉眷率军攻打上邽。尉眷是北魏安东将军、幽州刺史尉诺的长子,他为人忠诚谨慎,深得父亲真传。早年担任太官令时,因出使柔然擒获叛臣受斤而以勇猛闻名。

话说尉眷奉命进攻上邽,于同年二月抵达城下。胡夏皇帝赫连昌不甘示弱,下令出城迎战。双方在上邽城外展开激战。

尉眷果然不负众望,在战斗中英勇杀敌,最终击败赫连昌。赫连昌一时无法退回上邽城,导致该城被尉眷成功攻占。赫连昌只能带领残兵败将向北撤退,暂驻平凉(今甘肃平凉)。

奚斤得知尉眷击败赫连昌后,便率领部众离开长安,前往安定驻扎,打算进攻逃至平凉的赫连昌。

奚斤到达安定后,与宗正娥清、太仆丘堆的部队会师,计划共同进攻平凉。安定距离平凉一百多里,是进攻平凉的理想位置。

然而,奚斤没有预料到的是,军中的马匹突然暴发瘟疫,而且将士们也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无奈之下,奚斤只能下令修筑堡垒以自保。

同时,奚斤派遣丘堆前往民间征收赋税,但丘堆的士兵却趁机大肆抢掠,完全忽视了对敌军的防御。赫连昌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带领部队从平凉出发,对丘堆发动突袭。结果,丘堆惨败,仅带着数百骑兵狼狈逃回安定。

赫连昌清楚奚斤军队缺乏粮草,又刚刚击败丘堆,于是乘胜追击,直奔安定,对奚斤进行骚扰和攻击。奚斤的兵马不仅得不到补给,反而被赫连昌围困,众将对此忧心忡忡。

在北魏将领奚斤的军营中,有一位监军侍御史名叫安颉,他是北魏重臣安同的儿子。此时,安颉因安定城被围困而焦急万分。

安颉对奚斤说道:“我们奉旨前来讨伐敌寇,如今却反被贼人所困,退守在这座孤城之中。即便不被敌人杀死,也难逃军法处置,进退皆无生路。诸位将军难道毫无对策吗?”

奚斤叹息道:“眼下我军战马因瘟疫损失惨重,骑兵数量不足。若仅靠步兵对抗赫连昌的铁骑,必然难以取胜。唯有等待朝廷派遣援军到来,才能出城作战。”

然而,安颉并不同意此策略,他反驳道:“敌军在外不断袭扰,使我军疲惫不堪,粮草也即将耗尽。如果再不出城决战,那么全军覆没只是早晚之事。至于援军,又怎能确保一定会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战!”

但奚斤仍以战马短缺为由拒绝出战。

安颉继续劝说道:“我们可以将所有将领的战马集中起来,至少能凑齐二百匹。我愿招募敢死之士,出城与敌军激战。即便无法击溃夏国大军,也能挫其锐气。况且,赫连昌此人骄傲自满,虽有勇力却缺乏智谋。他多次出阵挑战,众人对他样貌都已熟悉。若我们设下伏兵突袭,必能擒获赫连昌!”

尽管安颉言辞恳切,奚斤却依然面露犹豫之色。最终,安颉只能与尉眷等将领秘密商议,挑选精锐骑兵,静候出击良机。

不久之后,胡夏国皇帝赫连昌再次率领部队攻打北魏城池。安颉指挥骑兵出城迎战。赫连昌见对方兵力单薄,并未放在心上,亲自上前交锋。

北魏将士认出了赫连昌,纷纷争先恐后地冲上前去。恰逢倒霉时刻,突然狂风大作,尘土漫天,白昼如同黑夜一般。赫连昌抵挡不住,掉头就跑。安颉策马紧追不舍,赫连昌的坐骑突然摔倒,于是被安颉生擒活捉。拓跋焘得知赫连昌被抓,十分欢喜,立即派遣侍中古弼前往安定,将赫连昌押解至平城。

三月,赫连昌抵达平城。拓跋焘安排他住在西宫,所用器具与皇帝无异。拓跋焘还将自己的妹妹始平公主嫁给赫连昌,任命他为假常忠将军,赐予会稽公爵位。拓跋焘时常让赫连昌跟随左右,打猎时还与他一同纵马追逐猎物,深入山林之间。

赫连昌一向以勇猛闻名,北魏的大臣们纷纷劝谏拓跋焘不要单独与赫连昌相处,以防不测。然而,拓跋焘毫不在意,说道:“这是天命所归,无需担忧。”

胡夏皇帝赫连昌被俘后,其弟赫连定迅速集结残余力量,身为大将军、领司徒和平原公的他仍掌握着数万兵马。

赫连定率领部队返回平凉,当天便在众将的拥立下登基称帝,宣布大赦境内,并改元为胜光。这一消息传至安定城,北魏主帅奚斤听闻后心中极为不安,甚至感到羞耻。

奚斤认为自己身为元帅,未能亲自擒获赫连昌,反而是自己的副将立下了此功。随后,拓跋焘派遣使者送来诏书,任命安颉为建节将军与西平公,尉眷为宁北将军和渔阳公,这让奚斤更加觉得无地自容。

此时的奚斤已不再纠结于自身战马数量不足的问题,也不再等待朝廷派遣的援军。他一心只想尽快攻下平凉,最好能够生擒赫连定以挽回颜面。

经过一番思虑,奚斤下令安定城中的部队放弃辎重,仅携带三日粮草前往平凉进攻赫连定。宗正娥清建议沿泾水前行,但奚斤并未采纳,执意选择北路进发,意图切断赫连定可能的退路。随后,奚斤安排太仆丘堆留守安定,负责保护大军的辎重,接着便命令全军启程。

不久之后,奚斤率领的大军抵达了马髦岭(今宁夏固原市西北)。

然而,军中有一名小将因犯下罪行而逃离军队,投奔了赫连定。这名小将向赫连定透露了奚斤大军的弱点:缺乏粮草和水源。

得知这一消息后,赫连定大喜过望,当即决定分兵多路,对奚斤实施前后夹击。或许是奚斤一心求功心切,又或许是他原本就难以抵挡赫连定的攻势,结果在这场战斗中,奚斤惨败。

北魏军士六七千人战死,主将奚斤、娥清、刘拔等人均被胡夏兵马俘获。赫连定随即下令进军安定。

此时,驻守安定城的丘堆也听闻奚斤战败被擒的消息,担心无法坚守,于是弃城而逃,丢下辎重一路奔向长安。

赫连定成功收复安定后,再次下令挥师长安。丘堆抵达长安后,与镇守长安的高凉王拓跋礼商议,认为以现有的力量根本无法守住长安,最终决定放弃这座已占领一年零三个月的城市,向东撤退至河东郡的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市)。

赫连定因此顺利收复长安。由于奚斤的鲁莽行动,导致接连失去了安定和长安,这让远在平城的北魏皇帝拓跋焘勃然大怒。

但由于奚斤已被胡夏擒获,拓跋焘无法直接惩罚他,便命令建节将军安颉前往蒲坂,斩杀丘堆,并接管其部众继续驻守蒲坂。

四月,胡夏皇帝赫连定返回平凉,考虑到双方的实力对比,暂时无意再与北魏交战,于是派遣使者前往平城,希望与拓跋焘议和。拓跋焘则诏令赫连定向北魏投降。

随着胡夏向北魏示弱求和,两国暂时停战。直到两年后的430年十一月,两国才再度爆发冲突。

北魏皇帝拓跋焘对胡夏的重创,无疑为心怀敬意的西秦王乞伏炽磐报了一箭之仇。然而,就在北魏与胡夏交战,导致安定、长安等地失守之际,乞伏炽磐不幸离世。紧接着,西秦的敌国北凉趁虚而入,对西秦发动了进攻。接下来,让我们将视线重新聚焦于秦凉地区,探寻西秦与北凉之间爆发的那些战事。

北凉攻西秦,崔浩辩群臣

公元427年七月,西秦王乞伏炽磐终于等来了一个期盼已久的消息:北魏皇帝拓跋焘成功攻克胡夏首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东北)。多年来,乞伏炽磐一直希望臣服于北魏,并多次请求北魏出兵讨伐胡夏。

得知这一消息后,乞伏炽磐兴奋地对众臣说道:“我早就料到赫连氏成不了大器。正因如此,我才冒险投靠魏国,如今果然应验了我的预言。”随后,他派遣自己的叔父、平远将军乞伏渥头前往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向北魏进贡以示忠诚。

到了公元428年五月,就在北魏接连失去安定(今甘肃镇原县)和长安不久之后,乞伏炽磐在西秦都城枹罕(今甘肃临夏市)去世,享年不详。其子乞伏暮末继位,称秦王,并改元永弘。

同年六月,乞伏炽磐被安葬于武平陵,追谥为“文昭王”,庙号“太祖”。

继位后的乞伏暮末迅速任命了一系列重要官员:右丞相乞伏元基被封为侍中、相国,总督中外诸军并录尚书事;镇军大将军、河州牧乞伏谦屯升任骠骑大将军;安北将军、凉州刺史段晖则成为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乞伏炽磐的叔父、右禁将军乞伏千年被任命为镇北将军及凉州牧,驻守湟河(今青海化隆县);征北将军乞伏木弈干担任尚书令及车骑大将军;而征南将军乞伏吉毗则被委任为尚书仆射及卫大将军。

西秦王乞伏炽磐去世的消息传至姑臧(今甘肃武威),北凉国主、河西王沮渠蒙逊闻讯后,决定趁此机会进攻西秦。

沮渠蒙逊首先将目标锁定在西秦的西平郡(今青海西宁)。然而,西平太守麴承并未轻易屈服。他派遣使者对沮渠蒙逊说道:“殿下若先攻取乐都(今青海海东乐都区),西平自会归于殿下。倘若我此刻便投降,恐怕会被明主轻视。”

沮渠蒙逊听罢,果然放弃西平,转而攻打乐都。消息传到枹罕,西秦王乞伏暮末立即命令相国乞伏元基率领三千骑兵赶往乐都救援。

乞伏元基刚刚进入乐都城,沮渠蒙逊的大军便已抵达城下,并迅速攻破了乐都外城。随后,沮渠蒙逊下令切断城中的水源,导致城内陷入严重缺水状态,居民死亡过半。

与此同时,随乞伏元基一同入城的东羌首领乞提暗中与沮渠蒙逊勾结,计划里应外合。乞提派人用绳索从城墙上放下士兵,接应北凉军队入城。一百多名北凉士兵顺着绳索爬上城墙,擂鼓呐喊,纵火焚烧城门。危急时刻,乞伏元基带领左右亲兵奋起反击,最终击退了北凉士兵的突袭。

在枹罕城内,乞伏暮末因北凉对乐都的进攻而忧心忡忡,深恐乐都难以坚守。此时,他回想起父亲乞伏炽磐临终前的嘱托:“我去世后,你若能保住现有的国土便已足够。我最忧虑的是,北方的凉国迟早会来侵扰我们。沮渠蒙逊的重要亲信沮渠成都被俘至我国已有六年之久,你应该将他送还,以换取国家的和平。”

如今,沮渠蒙逊大军压境,乞伏暮末决定遵从父王遗愿,将沮渠成都送还北凉,并向沮渠蒙逊提出议和。

沮渠蒙逊同意了乞伏暮末的请求,率军撤离乐都,同时派遣使者前往枹罕吊唁乞伏炽磐。

乞伏暮末指派将军王伐护送沮渠成都返回北凉,并向沮渠蒙逊赠送了丰厚的礼物。然而,沮渠蒙逊对乞伏暮末是否怀有二心存疑,于是命令恢武将军沮渠奇珍在扪天岭(今甘肃省永靖县西)设下伏兵。

当王伐率领三百士兵护送沮渠成都抵达扪天岭时,沮渠奇珍的伏兵突然出击,成功俘虏了王伐及其随行士兵。

尽管如此,沮渠蒙逊并未伤害王伐,而是派遣尚书郎王杼护送王伐返回西秦,并馈赠乞伏暮末一千匹马以及大量锦罗绸缎。到了七月,乞伏暮末再次派遣记室郎中马艾前往北凉进行友好往复。

虽然乞伏暮末之前与沮渠蒙逊达成了和解,但两国间的和平并未持续太久,很快又爆发了新的冲突。

西秦的凉州牧乞伏千年是乞伏暮末的叔父,当时驻守湟河郡。然而,乞伏千年长期沉溺于酗酒作乐,对待百姓残暴无情,完全忽视政务管理。到了十月,乞伏暮末听闻这一情况后,派遣使者前去责问。乞伏千年心生恐惧,竟弃守湟河郡,投奔北凉。为此,乞伏暮末重新任命另一位叔父乞伏沃陵为凉州牧,负责湟河地区的防务。

沮渠蒙逊或许察觉到西秦内部因人事变动而出现动荡,认为这是进攻的好时机。同年十二月,他再次率领大军入侵西秦。

沮渠蒙逊的军队迅速推进至磐夷(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南)。乞伏暮末得知消息后,立即派遣相国乞伏元基等人带领一万五千骑兵迎击。与此同时,沮渠蒙逊改变战略目标,转向攻打西平郡。为了应对危机,乞伏暮末又命令征虏将军出连辅政等率两千骑兵赶往西平救援。

进入429年正月时,出连辅政的援军尚未到达,沮渠蒙逊已成功攻陷西平郡,并俘虏了西平太守麹承。经过短暂休整后,沮渠蒙逊决定继续南下,对西秦展开新一轮攻势。

五月份,北凉国王沮渠蒙逊亲自率领大军入侵西秦。西秦王乞伏暮末命令相国乞伏元基留守首都枹罕,自己则撤退到定连(现今甘肃省临夏市东南)以应对危机。

然而,在两国尚未正式交锋之际,西秦内部却接连发生叛乱事件。首先是南安郡太守翟承伯发动叛乱,响应北凉的进攻。乞伏暮末不得不亲自带兵平叛,率军抵达冶城(现今甘肃省临夏市西北),成功击败了翟承伯。

紧接着,西安郡太守莫者幼眷也发动叛乱。乞伏暮末再次亲征,但这次却被莫者幼眷击败,只得退回定连驻守。

就在西秦内忧未解之时,外部威胁进一步加剧。沮渠蒙逊的北凉主力部队已经抵达西秦首都枹罕,同时他还派遣世子沮渠兴国率领一支分队前往攻打定连,对西秦形成两面夹击之势。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刚刚即位不久的乞伏暮末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果断决策。

六月,乞伏暮末主动出击,迎战由沮渠兴国率领的北凉分队。双方在冶城展开激烈战斗,最终西秦军队大获全胜,并成功俘虏了北凉世子沮渠兴国。

得知儿子被擒的消息后,沮渠蒙逊深感形势不利,下令从枹罕撤军。乞伏暮末抓住战机,立即指挥部队乘胜追击,一路将北凉军队驱逐至谭郊(现今甘肃省临夏市西北)才停止追击。

乞伏暮末闻讯后,迅速调遣辅国大将军段晖等人设伏截击。经过一场激战,西秦军队再次取得胜利,重创吐谷浑援军。

与此同时,吐谷浑可汗慕容慕溃为了支援北凉,派遣弟弟慕容没利延率领五千骑兵前来助阵。

428年的夏天,沮渠蒙逊返回姑臧后,打算从西秦赎回自己的世子沮渠兴国。为此,他派遣使者携带三十万斛谷米作为赎金送给西秦王乞伏暮末,但后者并未接受这笔丰厚的礼物。

无奈之下,沮渠蒙逊只能另立自己的儿子沮渠菩提为新的世子。而乞伏暮末之所以拒绝放人,是因为他将沮渠兴国扣留作为人质,用以牵制北凉,防止其再次发动进攻。不过,乞伏暮末也没有对沮渠兴国下毒手,反而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并将自己的妹妹平昌公主许配给他为妻。至此,西秦与北凉之间的冲突暂时告一段落。

然而,就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局势却再度紧张起来。同年八月,北魏皇帝拓跋焘正在广宁(今河北涿鹿县)欣赏温泉时,突然接到探马急报:柔然可汗郁久闾大檀派其子率领一万多骑兵南下袭扰北魏边境。得知消息后,拓跋焘迅速做出反应,直接从广宁出发,亲率大军北上迎击入侵的柔然军队。

然而,当柔然骑兵察觉到北魏主力逼近时,立即撤退,迅速向北回归大漠深处。面对这种情况,拓跋焘选择停止追击,并于九月返回了平城。尽管如此,柔然的频繁侵扰让拓跋焘深感愤怒,他决心对柔然展开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以彻底遏制其南下的野心。

次年四月,拓跋焘在平城南郊集结了讨伐柔然的大军,并举行了隆重的祭天仪式,随后开始部署作战计划。

然而,这一决定遭到了朝廷内外几乎所有人的反对,甚至连乳娘保太后也极力劝阻。唯有太常崔浩坚定地支持拓跋焘的决策。

为了阻止北伐,尚书令刘絜等人还特意推举太史令张渊和徐辩,试图通过解读天象来劝说拓跋焘放弃此次行动。然而,拓跋焘并未因此动摇,而是坚持推进这场针对柔然的大规模战争。

在427年六月,当拓跋焘成功攻克统万城时,张渊和徐辩作为胡夏的太史令被俘。他们向拓跋焘进言道:“今年为己巳年,正是三阴之年。天象显示岁星遮挡月亮,太白金星又出现在西方,这预示着不宜用兵。倘若陛下执意北伐,必将遭遇失败。即便侥幸获胜,也会对陛下带来不利影响。”

朝堂之上,群臣听后纷纷表示认同,并且齐声附和:“张渊等人年轻时就曾劝阻秦国天王苻坚不要南征晋国,但苻坚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了淮南之战的大败(今安徽省寿县)。张渊等人的预言从未失准,我们不可忽视。”

此时,拓跋焘心中计划先平定柔然,再逐步南下征服其他诸侯国。

然而,看到群臣大多反对北伐,他心中颇为不悦。他想起只有崔浩支持北伐,于是决定让崔浩与群臣当场在朝堂上展开辩论。

当时,崔浩一直安静地坐在朝堂之中,未曾开口,仿佛已被众臣一致的反对声音所掩盖。

然而,拓跋焘清楚地看到崔浩端坐于殿上,面容沉静,一言未发。他知道,一旦崔浩开口,其言论必定能压倒群臣。

北魏皇帝拓跋焘抬手制止了朝堂上的争论,转而要求崔浩分析北伐柔然的利弊。

崔浩从容不迫地回应道:"根据天象,阳代表恩德,阴代表刑罚。所以日食时应行善政,月食时应施刑罚。自古以来,帝王对犯错的平民用死刑,对犯罪的国家则发动战争。如今陛下讨伐罪孽深重的柔然,正是施行刑罚之举。臣观察天文发现,近年月亮持续遮蔽昴星,此现象至今未消。占卜显示,三年内天子将大败旄头星所主之国,而柔然和高车正属于旄头星管辖。因此请陛下勿疑,果断出兵。"

张渊与徐辩原本以天象劝阻北伐,现在却被崔浩借天象支持北伐。二人一时语塞,慌乱中偏离本职,争辩道:"柔然是边荒蛮族,其地不宜耕种,其民难以驱使。况且他们居无定所,行动飘忽,很难征服。何必急于征讨而致兵马劳顿呢?"

崔浩立刻反驳:"张渊、徐辩谈论天象尚属职责范围,但论及人事与形势就超出了他们的能力。二位所言不过是西汉时大臣对匈奴的看法,早已不合时宜。柔然本是我国北方属民,后背叛而去。如今派大军斩其首领,收服其良民为国效力,怎可说毫无价值?世人皆称二位精通天文方术,能预知成败。那我且问,当年统万城未破之前,是否出现过败亡之兆?若不知,则说明二位见识有限;若知情而不报,则是对主人不忠。"

张渊、徐辩听罢,又见旧主赫连昌在场,回想当初确未预言统万城失守,不禁面露愧色。二人低头沉默,而拓跋焘却龙颜大悦。

朝会结束后,大臣们陆续离开大殿。仍有官员对崔浩心存不满,抱怨道:“如今南方敌寇对我虎视眈眈,而我们却选择北伐柔然。一旦柔然远遁,我军必定无功而返。而此时若南方敌寇趁虚而入,又该如何应对?”

崔浩听后从容答道:

“诸位所虑有误。当前形势,若不能击溃柔然,便难以抵御南方之敌。南方敌寇得知我们攻克统万城后,才开始感到惊慌,故扬言要保卫淮河以北。因此我敢断言,待我军北伐柔然得胜归来之时,南方敌寇必不敢轻举妄动。再者,他们虽能北上,但我军亦可南下。他们多为步兵,行动迟缓;而我军皆为骑兵,机动灵活。他们劳师远征,而我军以逸待劳。况且南北地理差异显著,南方多水乡泽国,北方则广袤平原。即便将黄河以南之地拱手相让,他们也难以固守。

试想当年刘裕这般英雄人物,在吞并关中后,派遣爱子刘义真驻守,并配备良将精兵数万,最终仍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其惨烈哭号之声至今令人闻之色变。如今刘义隆刚刚继位,无论才能还是威望,都远不及其父刘裕。反观我主英明神武,我军士气高昂、兵强马壮。若南方敌寇胆敢来犯,无异于初生牛犊挑战猛虎狼群。

至于柔然,其与我国相距遥远,自恃安全无虞,防备早已松懈。每到夏季,他们会分散部众放牧,直至秋季才会重新集结。其北方是苦寒荒漠,南方则是温暖沃土,因此常南下劫掠。此时出兵北伐,正是他们毫无防备之际,必然闻风而逃。雄性马匹保护雌性,雌性马匹眷恋幼驹,导致行动迟缓,难以迅速找到水草补给。不出数日,他们便会因饥饿困顿而重新聚集,届时我军可一鼓作气将其歼灭。如此一举奠定长久安宁的机会,岂容错过?

我最担忧的是皇上缺乏此等决心,而今皇上已有决断,我们为何还要横加阻拦?”

寇谦之道士曾询问崔浩:“真的能够战胜柔然吗?”

崔浩回答道:“必定可以取胜,只是担忧将领们目光短浅,犹豫不决,无法乘胜追击深入敌境,最终难以取得全面胜利。”

崔浩认为南朝宋的君臣已不再具备当年刘裕时期的雄才大略,因此不会趁机发动进攻。而拓跋焘对南朝也毫无顾虑。

没过几天,拓跋焘再次召集群臣商议国事。此时,北魏派往南朝宋的使者返回平城,并带来了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口信。

刘义隆在口信中对拓跋焘说道:“你应该将黄河以南的土地归还我国,否则我们将全力以赴对抗你们。”

拓跋焘听后哈哈大笑,对众大臣说道:“这些南方的小人,自身都难保,还能有何作为?即便南贼敢来进犯,若我们不先消灭柔然,便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这并非明智之举。朕已决定北伐!”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