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26一统河西:沮渠蒙逊攻敦煌,北凉灭亡西凉,李歆阵亡

雁玉历史 2025-03-25 05:50:33
北凉西凉大战,

自公元400年11月建立以来,西凉始终未曾主动对外发动战争。长期以来,西凉屡遭北凉的侵扰。在西凉公李暠统治时期,北凉曾三次侵犯西凉,分别发生在公元406年9月、410年8月以及411年8月。然而,面对北凉的进攻,李暠总能化险为夷,成功保卫国家。

到了公元416年6月,司马索承明上书建议李暠攻打北凉河西王沮渠蒙逊。李暠深知自己的国力仅足以守卫领土,而无力进行对外征战。

于是,李暠将索承明召至面前说道:“沮渠蒙逊是百姓的祸患,我岂会不知?但我国实力不足,目前还无法铲除他。如果你有必胜之策,应当向我详细陈述。若只是空谈大话,让我东征,这与说‘石虎这个竖子,应当绑缚于街市斩首’又有何区别?”索承明听后深感惭愧惶恐,遂退下。

公元417年正月,李暠患病,自知时日无多,便对异父同母兄弟、长史宋繇说道:“我死后,世子就如同你的儿子,望你能好好教导他。”

同年二月,六十七岁的李暠病逝,文武百官拥立世子李歆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兼任凉州牧。

李歆继位后,改元嘉兴,并颁布大赦令,尊母亲尹氏为太后,任命宋繇负责三府事务。

两个月后,北凉国主、河西王沮渠蒙逊派遣张掖郡太守沮渠广宗向西凉公李歆假意投降,并请求李歆派兵前往迎接。然而,沮渠蒙逊却暗中率领三万大军埋伏在张掖城西北两百余里的蓼泉一带。

李歆率军行进途中,突然察觉此事可能是一场阴谋,于是迅速率领部队返回。

沮渠蒙逊得知后下令追击,李歆则在鲜支涧(今甘肃省高台县西南)布阵迎战,最终大败北凉军队,斩杀七千余人。

到了公元418年九月,北凉国主、河西王沮渠蒙逊再次兴兵进攻西凉。西凉公李歆准备领军出城迎战,但左长史张体顺极力劝阻。

张体顺分析认为,沮渠蒙逊兵力强大,直接交锋恐难以取胜;若选择坚守城池,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即使强敌也难以攻克。李歆采纳了张体顺的建议,下令死守都城酒泉(今甘肃省酒泉)。

沮渠蒙逊得知李歆采取守势不出战后,也没有强行攻城,而是命令士兵收割了西凉境内田野中的庄稼,随后班师回朝。

李歆深知自己国家实力弱小,难以抵御强大的敌人,于是派遣使者前往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向东晋称藩。东晋随即任命李歆为都督七郡诸军事、镇西大将军、酒泉公。而就在同年十二月,北凉的沮渠蒙逊同样向东晋称藩,被东晋封为凉州刺史。

西凉与北凉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尽管两者如今都向东晋称藩,表面上似乎迎来了一段和平时期,但西凉内部的政治局势却并不稳定。那么,作为西凉公的李歆,他的执政风格又是怎样的呢?根据史书记载,李歆“用刑过严”,同时“好治宫室”,这显然反映出他在治理国家时存在一定的问题。

公元419年五月,两位大臣先后向李歆上疏劝谏,试图改变他的一些不当政策。这两位大臣分别是从事中郎张显和主簿汜称。以下是张显所上的疏文内容:

凉州之地,如今已被分割为三部分,这种分裂局面难以长久维持。要实现兼并统一的根本,在于重视农业生产;而想要安抚远方民众的战略,则在于采取宽松简明的政策。

今年以来,阴阳失调,风雨不调,显然是上天对我们的警示。此时更应该减少膳食、停止音乐娱乐,反省自身、修德养性,而不是继续施行苛刻的刑法和频繁的工程建设。这样的做法,实在不利于国家的兴盛与发展。

古往今来,历史教训昭然若揭:周文王凭借百里的土地基业而兴起,秦二世虽坐拥四海却最终灭亡。这些前车之鉴,值得我们深思。太祖(指李皓)以卓越的智慧和才能,被西夏百姓推举为首领,向左攻取了酒泉,向右开拓了西域。然而殿下您却没有继承先王遗志,未能统一天山南北,也无法与昔日名臣张后相提并论。如此一来,您又该如何面对先王在九泉之下的英灵呢?

沮渠蒙逊作为胡夷中的杰出人物,不仅注重内政建设,还对外礼遇英才贤士。在战争中,他更是能够与士兵同甘共苦,因此深得民心,百姓愿意为他效力。依臣之见,殿下不仅无法彻底消灭沮渠蒙逊,甚至可能面临他成为国家重大威胁的局面。

李歆看完这篇疏文后,心中极为不悦。

而汜称的疏文如下:

陛下心系百姓,关怀备至。然而当政事有所疏漏时,上天会以灾异警示,提醒君主改正。若能及时悔改,虽处危境亦可兴盛;若执意不改,即便暂时安稳也终将败亡。

元年三月癸卯日,敦煌谦德堂崩塌;八月效谷地裂;二年元旦,浓雾蔽日;四月太阳赤红无光,持续二十日才恢复正常;十一月孤星掠过南门。今春夏季,地震频发达五次;六月有陨石坠落建康。

臣虽学识浅薄,但已年近花甲,愿为殿下简述所见所闻,不再远引古籍。咸安初年,四平地裂,狐狸闯入谦光殿前,不久秦军突袭,都城失守。梁熙治理凉州期间,不顾民生只知聚敛财富,建元十九年姑臧南门崩塌,闲豫堂有陨石坠落,次年被吕光所杀。段业称帝后三年内地震多达五十馀次,随后先王于瓜州崛起,而蒙逊在张掖篡位弑君。

效谷是先王发迹之地,谦德堂乃尊贵之所,其基陷地裂实为大凶之兆。太阳象征华夏精魄,现赤红无光,预示华夏或将衰败。谚语云:“野兽入室,主人将离。”孤星掠过南门,亦是重大异象。如今蛮夷日益强盛,华夏日渐式微。

恳请殿下立即停止宫殿修建,减少畋猎娱乐,礼贤下士,爱民如子,以顺应天意、防患未然。

汜称用心良苦,列举诸多异常天象劝谏李歆,可惜李歆阅后依旧固执己见,拒不采纳。

相比之下,沮渠蒙逊善于纳谏、整顿法纪的故事则值得称道。

在北凉时期,许多大臣曾联名上书沮渠蒙逊,建议对原有的典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整顿朝纲、澄清吏治。奏疏内容如下:

设立官职、划分职责,是为了治理国家、惠及万民;勤勉尽责、恪守本分,是为了使政务井然有序。官员应以公心为重,不谋私利;受命者应以奉献为己任,不惜自身。然而,自国家初创以来,战乱频仍,百废待兴,无暇顾及旧有规制。

但目前部分官员却无视法纪,违背规章:有的公务文书堆积如山,却在家偷懒签署;有的面对事务敷衍了事,草率了结;更有甚者,不辨是非曲直,随意放行。以至于朝廷奖惩机制形同虚设,审议制度被搁置一旁,清廉与贪腐混杂,贤能与庸碌并存,官员们缺乏进取之心,只求得过且过。这难道是忧国忘家、忠于君上的正确之道吗?如今皇恩浩荡、天下太平,正是整顿纲纪、恢复旧制的大好时机。

沮渠蒙逊看完奏疏后深以为然,欣然接受,并命令征南将军姚艾和尚书左丞房晷负责制定新的朝廷制度。

经过十余日的精心筹备,新制出台,百官风气焕然一新,政令得以有效执行。

一年之后,西凉公李歆意外收到了来自南方刘宋政权的一份任命诏书。这一事件又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东晋时期,太尉刘裕于416年八月指挥五路大军征讨后秦,并在417年八月成功灭掉后秦。然而,同年十二月,刘裕离开长安,将长安交由次子刘义真驻守。到了418年十一月,胡夏天王赫连勃勃攻占长安并称帝,刘裕辛苦取得的成果最终落入胡夏之手。当时刘裕正驻扎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他此时的心思已转向夺取东晋皇位。

据传谶言有云“昌明之后尚有二帝”,而晋安帝司马德宗正是司马昌明之后的第一位皇帝。刘裕认为,若除去司马德宗再另立新君,晋朝便能走向终结。

于是,刘裕指使中书侍郎王韶之下手杀害司马德宗,并于418年十二月拥立琅邪王司马德文为帝,即晋恭帝。

419年七月,刘裕接受了晋恭帝加封其为宋王的诏命。随后的八月,刘裕从彭城南下,移驻寿阳(今安徽寿县)。

至420年六月,刘裕返回都城建康,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皇位给刘裕,东晋至此灭亡,南朝宋建立。同年七月,南朝宋武帝刘裕颁布诏书,任命西凉公李歆为都督高昌等七郡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及酒泉公。

一个月后,北凉仍未归附南朝宋,并再次对已臣属于南朝宋的西凉发动战争。八月,北凉国主、河西王沮渠蒙逊表面上准备攻打西秦的浩亹(今甘肃省永登县西南),实则另有图谋。

事实上,沮渠蒙逊选择先攻打浩亹只是声东击西之计。当他的大军抵达浩亹后,便迅速秘密回师,悄悄驻扎于川岩(今甘肃省张掖市境内),静候西凉公李歆上钩。

而在酒泉城内的西凉公李歆,得知沮渠蒙逊向东进攻西秦,便推测北凉国内必然空虚,遂打算借此机会袭击北凉旧都张掖。然而,左长史张体顺与右长史宋繇极力劝阻李歆不要贸然出兵,但李歆并未采纳他们的建议。

太后尹氏也苦口婆心地劝诫李歆:

“我们的国家刚刚建立,地狭民稀,连自保都未必足够,又怎能妄图攻打他人?先王临终前再三嘱咐你慎重用兵,守护疆土,安抚百姓,静待时机。先王的话犹在耳边,怎能轻易忘却?

况且,你在军事才能上远不及沮渠蒙逊。多年来,他一直怀有吞并我国之心。若他昏庸残暴,民心自然会归向我们;若是他英明睿智,我们就应臣服于他,怎能轻率行动,寄希望于侥幸的成功?依我看来,此次出兵不仅会导致军队覆没,还会使国家陷入危亡。”

然而,李歆依旧固执己见,亲自率领三万大军向东进发。宋繇叹息道:“大势已去矣。”

话说沮渠蒙逊秘密驻扎在川岩,得知李歆率军前来,不禁大喜过望:“李歆果然中计了。不过,一旦他得知我已从浩亹回师,必定不敢贸然前进。” 沮渠蒙逊不愧为一代名将,决定再施妙计,让李歆彻底放松警惕。

于是,沮渠蒙逊命人散布消息于北凉西部地区,声称北凉大军已经成功攻克西秦的浩亹,接下来将挥师直取黄谷(今具体位置不详)。

此时,李歆正率领大军行进在路上,听闻此消息后,也是一阵狂喜,认为此次攻打张掖必胜无疑。他随即下令全军加速前进,迅速抵达都渎涧(今甘肃省张掖市西)。

然而,就在李歆毫无戒备之时,早已埋伏多时的沮渠蒙逊突然下令出击,两军于张掖城西的怀城展开激战。结果,李歆大败。

部下纷纷劝李歆暂时撤退,固守酒泉。但李歆却断然拒绝,说道:“若非我不听老母之言,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如今,若不能诛杀这个胡蛮,我又有什么颜面去见母亲?”

于是,李歆命令全军与北凉军队再次决战于张掖城西的蓼泉。这一战,西凉三万精锐几乎全军覆没,李歆亦阵亡于乱军之中。

沮渠蒙逊大获全胜后,下令乘胜向西进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抵西凉首都酒泉。

西凉李歆的弟弟、时任酒泉太守的李翻,以及新城太守李预、领羽林右监李密、左将军李眺、右将军李亮等官员,见势不妙,未敢坚守,纷纷弃城而逃,向更西边的敦煌(今甘肃省敦煌市)撤退。

沮渠蒙逊兵不血刃便顺利进入酒泉。他严令部下不得抢掠百姓财物,也不得骚扰民众,使酒泉城内秩序井然,百姓生活如常。

对于原西凉政权中有能力的官员,沮渠蒙逊选择继续任用。他任命宋繇为吏部郎中,负责官员选拔工作;同时委派自己的儿子沮渠牧犍担任酒泉太守,镇守此地。

随后,沮渠蒙逊班师返回北凉首都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途中,他见到了被俘的西凉太后尹氏,并试图以言语安抚她。

然而,尹氏却淡然说道:“李氏家族终究亡于胡人之手,还有什么可多说的呢?”

后来,有人质问尹氏:“如今您和您的孩子性命皆掌握在他人手中,为何态度如此傲慢?国家已亡,儿子遇害,您竟毫无忧色,这是为何?”

尹氏从容回答道:“生死存亡皆由天定,何必像凡人那样为子女哀伤?我不过是个老妇人,国破家亡,又怎能贪生怕死,屈身为他人臣妾?唯愿速死,方为万幸。”

沮渠蒙逊听闻此事后,对尹氏的气节颇为赞赏,特地下令赦免她,并让自己的儿子沮渠牧犍迎娶尹氏之女为妻。

北凉灭西凉

公元420年的八月,北凉国主沮渠蒙逊与西凉公李歆在张掖城西的都渎涧和蓼泉展开激战。最终,李歆战败身死。

随后,沮渠蒙逊率军向西进攻西凉都城酒泉。李歆的弟弟、时任酒泉太守的李翻,连同新城太守李预、领羽林右监李密、左将军李眺、右将军李亮等人弃城而逃,一路向西撤退至敦煌。

当时,敦煌郡太守李恂(同样是李歆的弟弟)可能担忧沮渠蒙逊会继续进逼敦煌,于是与刚刚抵达的李翻等人一起放弃敦煌,逃往北方的山区。就这样,沮渠蒙逊兵不血刃占领了敦煌,并任命索嗣之子索元绪为敦煌郡太守,不久后便班师返回北凉都城姑臧。

或许在沮渠蒙逊看来,随着西凉重镇酒泉和敦煌的相继失守,西凉已经名存实亡。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西凉并未就此彻底灭亡。

从前,西凉敦煌郡的太守李恂在任时,以宽厚仁政著称,深得民心。然而现任太守索元绪却性格残暴、嗜杀成性,上任仅两个月便失去了百姓的支持。

敦煌郡中的宋承与张弘暗中给隐居于北部山区的李恂写信,恳请他重返敦煌主持大局。

十月,李恂率领数十名骑兵悄然返回敦煌,索元绪无力抵抗,仓皇向东逃往凉兴郡(今甘肃安西县东)。随后,宋承等人推举李恂为冠军将军、凉州刺史,并改年号为永建。从李恂就任凉州刺史并改元来看,他已经成为了西凉的实际主宰。

李恂占据敦煌并继位为西凉国主的消息传到姑臧后,河西王沮渠蒙逊自然不能置之不理。

于是,沮渠蒙逊派遣自己的世子沮渠政德领兵进攻敦煌。当年冬季,沮渠政德率军抵达敦煌城下。李恂深知自身兵力不足,下令坚守城池,避免正面交锋。

时间一晃过去近三个月,尽管竭力攻打,但沮渠政德始终未能攻破敦煌。得知这一情况,身处姑臧的沮渠蒙逊倍感焦虑。

到了421年正月底,沮渠蒙逊亲自带领两万大军从姑臧出发,准备亲自讨伐李恂。

三月,沮渠蒙逊的大军抵达敦煌城外。他深知敦煌城墙坚固,难以强行攻下,于是下令修建长长的堤坝将整个城市包围起来,随后向堤内注水以图水淹敦煌。

此时,敦煌城内的李恂已经坚守了整整半年。面对城外数万敌军的围困,再加上水患威胁,他内心充满了恐惧。

经过反复权衡,李恂意识到自己无力继续抵抗,决定派遣使者出城向沮渠蒙逊请降。然而,沮渠蒙逊对李恂的投降请求毫不理会,命令部队继续进攻。

几天后,李恂的手下将领宋承等人再也无法坚持,打开城门向沮渠蒙逊投降。得知这一消息后,李恂拔剑自刎。沮渠蒙逊率军进城,满腔怒火,随即下令屠城。李恂的弟弟李宝被俘虏,并最终被囚禁在姑臧的监狱中。

随着李恂自杀、敦煌陷落,存在了二十二年的西凉国宣告灭亡。原本隶属于西凉的西域诸国纷纷派遣使者前往北凉进贡称臣。

至此,沮渠蒙逊统治下的北凉基本实现了对凉州及西域地区的统一,进入鼎盛时期。当时北方形成了五国并立的局面:凉州的北凉、秦州的西秦、关中的胡夏、关东的北魏以及东北的北燕。

随着西凉的覆灭,沮渠蒙逊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宿敌西秦,因为西秦再次对他发起了挑衅。

在北凉国主沮渠蒙逊图谋西凉的同时,西秦王乞伏炽磐也在积极展开军事行动。他首要的目标是后秦位于秦州东部的重要据点——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

时间回到417年八月,刘裕消灭了后秦。仅仅两个月之后,西秦王乞伏炽磐趁乱夺取了上邽。当时的后秦守将姚艾选择投降,并被乞伏炽磐任命为秦州牧,继续负责镇守此地。

然而,到了418年十月,局势再度发生变化。姚艾突然背叛乞伏炽磐,向北凉国主、河西王沮渠蒙逊投降。沮渠蒙逊得知消息后,不顾与西秦的友好关系及和亲盟约,亲自率军迎接姚艾。

但事情并未如沮渠蒙逊所愿。姚艾的叔父姚隽坚决不愿背弃西秦而迁往凉州。他对部下说道:“秦王(乞伏炽磐)仁厚贤德,胸襟广阔,我们在此效忠于他,定能安居乐业,又何必追随河西王(沮渠蒙逊)远赴凉州呢?”

听闻此言,部众纷纷表示赞同,随即驱逐了姚艾,改拥姚隽为主,重新归顺西秦。随后,西秦王乞伏炽磐召姚隽入朝,授予他侍中、中书监之职,并赐予陇西公的爵位。

值得一提的是,上邽后来一度被胡夏占领。尽管西秦曾派兵进攻,却因大雨被迫撤退。由于史书未明确记载胡夏具体何时占据上邽,这一细节在此略过不提。

乞伏炽磐持续对外用兵,不断拓展西秦疆域。419年四月,他派遣征西将军乞伏孔子率领五千骑兵前往弱水(今青海省东部)以南地区,进攻吐谷浑的觅地部。觅地部酋长遭遇惨败后,带领部众向西秦投降,乞伏炽磐随后任命其为弱水护军。

同年九月,乞伏炽磐又命令左卫将军乞伏匹达等人率军攻打驻守漒川(今甘肃省南部)的彭利和。彭利和在战斗中大败,仅以单骑逃脱,逃往南方的仇池(今甘肃省西和县西)。乞伏匹达不仅俘虏了彭利和的妻子儿女,还将当地羌族中的三千户豪门大户迁徙至西秦都城枹罕。然而,漒川地区的三万多户普通百姓并未受到波及,生活得以维持正常。

在此之后的一年里,西秦未再发动大规模对外战争,史书中仅记载了两件重要事件。

第一件发生在420年正月,乞伏炽磐册立自己的儿子乞伏暮末为太子,同时授予他抚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的职位,并在境内实行大赦,改年号为“建弘”。第二件则是在420年七月,南朝宋武帝刘裕下诏,任命乞伏炽磐为安西大将军。

西秦与北凉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两国关系早在418年就已恶化。那一年十月,北凉沮渠蒙逊接纳了叛变西秦的姚艾,尽管当时并未引发直接冲突,但西秦王乞伏炽磐必然对此心怀不满。

到了420年九月,新一轮摩擦爆发。西秦振武将军王基率军进攻北凉的胡园戍(具体位置不详),俘虏两千余人后凯旋。然而,史书并未明确记载王基此举是否出于乞伏炽磐的授意。

此时,北凉国主沮渠蒙逊刚消灭西凉公李歆,并攻占其都城酒泉(今甘肃酒泉)。或许由于连年征战,他暂时无暇顾及对西秦的报复。不久后,李歆之弟李恂在敦煌起兵,西凉残余势力得以苟延残喘。沮渠蒙逊不得不转而攻打敦煌,更无余力对付西秦。

直到421年六月,彻底平定西凉的沮渠蒙逊才开始对西秦展开攻势。虽然无法断言此次行动是为了报复半年前胡园戍之战,但从战略角度看,北凉崛起后,特别是统一凉州之后,沮渠蒙逊势必会向南扩张领土。

尽管北凉已掌控凉州重镇姑臧(今甘肃武威),但凉州南部的金城郡、西平郡以及广武郡仍为西秦所据,西秦疆域甚至延伸至黄河以北。无论西秦是否主动挑衅,沮渠蒙逊迟早都会南下,与西秦争夺这些战略要地。

北凉沮渠蒙逊下令出兵,派遣右卫将军沮渠鄯善与建节将军沮渠苟生带领七千军队南下进攻西秦。西秦方面也不甘示弱,西秦王乞伏炽磐命令征北将军乞伏木弈干率领五千步骑兵向北迎击。

双方在五涧(位于今甘肃武威以南)展开激战,结果北凉军队惨败,沮渠苟生被俘虏,超过两千人被斩杀。获胜的乞伏木弈干随后凯旋返回。

同年十二月,西秦继续其军事行动,乞伏炽磐派遣征西将军乞伏孔子率领两万骑兵攻打由契汗秃真驻守的罗川(今甘肃正宁西南)。次年正月,乞伏孔子抵达罗川,双方交战,西秦军大获全胜,掳获了契汗秃真部下的两万多户人家和五十多万头牲畜。

契汗秃真率数千骑兵向西撤退,而他的另一支部落首领契汗树奚则带着五千多户百姓投降了西秦。

到了四月,乞伏炽磐任命折冲将军乞伏是辰为西胡校尉,并在罗川的汁罗(今甘肃正宁西南)修建列浑城,用于巩固对罗川的控制。

不久之后,西秦对罗川发动了进攻,而北凉也趁机前来挑衅。

八月,北凉国主、河西王沮渠蒙逊派遣前将军沮渠成都率领一万兵马抵达洪池岭(今甘肃省武威市境内的乌鞘岭)以南地区进行示威,最后驻扎在五涧。北凉的这一行动充分表明其实力不如西秦,因为如果足够强大,北凉完全可以直接攻打西秦的边关城池。然而,北凉正处于崛起阶段,也渴望夺取岭南之地,因此选择向西秦发起挑战。

九月,西秦王乞伏炽磐得知北凉的动向后,立即派遣征北将军出连虔等人率领六千骑兵越过洪池岭,前往五涧对沮渠成都展开攻击。

十月,出连虔率领部队到达五涧。暂且不论这场战斗的结果,我们先来看看双方的兵力对比。作为挑衅方的沮渠成都当时拥有约一万名士兵,而深入北凉境内作战的西秦军队虽然只有六千人,但全部为骑兵。

从数量上看,双方的优势都不明显。然而,作为守方的沮渠成都理论上应稍占优势。然而,在五涧的第二次交锋中,北凉再次惨败,主将沮渠成都被生擒。

西秦与北凉第二次冲突之后,两国在随后的一年里保持了相对的和平,没有爆发战事。然而,在这一年中,南朝宋武帝刘裕驾崩,这一消息被北魏视为可乘之机,企图借此时机夺取黄河以南的城池,从而引发了南北两朝之间的首次大规模战争。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