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23年闰四月,北魏楚兵将军叔孙建从滑台(今河南滑县)出发,向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进发,计划与晋兵大将军奚斤会师,共同围攻虎牢。
此时,虎牢已被北魏大军围困达两百日之久,每日均有激战。宋将毛德祖所率精锐几乎全部阵亡,而北魏军队却源源不断得到增援。北魏先摧毁了虎牢外城,毛德祖随即修筑三道内城墙进行防御。

不久,北魏军队又相继攻破其中两道防线,毛德祖只能退守最后一道城墙。宋军将士日夜不休地坚守城池,疲惫至极,许多人甚至因过度劳累而眼生恶疮。然而,毛德祖以恩德和信义安抚士卒,使得全军上下齐心协力,无人叛离。
当时,南朝宋的援军虽已出动,但进展迟缓:镇北将军檀道济抵达湖陆(今山东鱼台),豫州刺史刘粹驻扎在项城(今河南沈丘),龙骧将军沈叔貍则屯兵高桥(具体位置已不可考)。然而,他们皆因畏惧北魏军队的强大实力而踟蹰不前,未能有效解虎牢之围。
北魏军队在晋兵大将军奚斤和楚兵将军叔孙建的指挥下,针对虎牢城展开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攻城战。经过商议,他们意识到切断虎牢城外水源之所以未能使城内陷入缺水危机,是因为城中另有深井作为水源。
于是,奚斤与叔孙建决定采取新的策略——通过在城外挖掘地道,将城内的井水引出。

随着命令下达,北魏将士们开始在地形险峻的城外挖掘一条深度超过四十丈的地道,以期成功泄去城中井水。尽管任务艰巨,但将士们的决心丝毫未减。最终,经过不懈努力,这条深邃的地道完工,虎牢城中的井水水位逐渐下降,城内很快陷入了严重的缺水困境:人马饥渴难耐,甚至受伤者都因身体极度虚弱而流不出血。
与此同时,虎牢城内粮草短缺,加之炎夏酷暑,瘟疫开始在城中蔓延。在这种情况下,奚斤下令对虎牢城发起猛烈进攻。到了闰四月二十三日,虎牢城终被攻破。
城破之际,毛德祖拒绝了部下护送其突围的建议,毅然决然地表示:“我愿与这座城池共存亡,为守大义,城若失守,我亦不能独活。”此时,北魏皇帝拓跋嗣正率军从洛阳北上至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再经太行山抵达高都(今山西晋城)。

得知虎牢已克,拓跋嗣特别嘱咐奚斤务必生擒毛德祖,不得伤及其性命。最终,北魏将领豆代田成功俘获了毛德祖。
当时虎牢城中的众将皆被北魏军队俘获,唯有参军范道基率领二百余人成功突围。而北魏南征的部队因瘟疫肆虐,损失了约两成到三成的兵力。
至此,奚斤等人完全占据了司州、兖州与豫州各郡县。拓跋嗣还命令宋兵将军周几驻守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市),黄河以南地区逐渐恢复安定。
再说毛德祖被俘至北魏后,始终坚贞不屈,六年后遭杀害,这是后话。
九月十一日,回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的拓跋嗣,召回晋兵大将军奚斤返回都城,并留下部分兵力镇守虎牢。

随后,拓跋嗣派遣中领军娥清和宋兵将军周几驻守枋头(今河南省浚县东南淇门渡),同时将司马楚之所统领的部众划分设立汝南、南阳、南顿、新蔡四个郡,归豫州管辖。
十一月,周几率军南下进攻被南朝宋占据的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
许昌失守后,南朝宋守将颍川郡太守李元德撤退至项城(今河南省沈丘县)。
十一月五日,北魏大军包围汝阳(今河南省商水县),南朝宋汝阳郡太守王公度同样逃往项城。得知消息后,南朝宋豫州刺史刘粹派遣将领姚耸天等人前往项城协助防御。
422年九月,北魏与南朝宋之间爆发了首次大规模战争,这场持续一年多的冲突直至423年十一月才告一段落。此役之后,北魏的疆域向南扩展至黄河以南地区,双方最终划定边界:南至许昌,东至钟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南部)。

然而,就在南北对峙刚刚平息不久,北魏却传来了噩耗——年仅三十二岁的北魏皇帝拓跋嗣驾崩。仅仅三天后,年仅十六岁的太子拓跋焘继位,成为新一代皇帝。
尽管新帝刚刚即位,但北魏面临的外部威胁并未因此缓解。
北部的柔然一直与北魏摩擦不断,这种矛盾由来已久,此处不再详述。而就在拓跋焘登基后的次年,即424年八月,柔然再次发起了对北魏的进攻。
当时,拓跋嗣去世尚不足十个月,年轻的拓跋焘也才十七岁。柔然可汗郁久闾大檀得知北魏正处于国丧之际,认为这是攻打北魏的最佳时机。于是,他亲自率领六万铁骑直逼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县附近),并迅速攻陷了盛乐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
柔然军队在云中郡境内大肆屠戮官兵和平民,并掠夺了大量的财物和牲畜,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当故都盛乐失守的消息传至平城时,北魏皇帝拓跋焘果断决定亲自率领一支轻骑兵前往征讨。
从平城到盛乐的三百里路程,拓跋焘的骑兵仅用了三天两夜便抵达。然而,面对柔然庞大的军队,郁久闾大檀指挥其部队将拓跋焘团团围住,包围圈多达五十多层。
柔然的铁骑逼近拓跋焘的马头,排列得如同坚固的城墙,这使得北魏将士们深感恐惧。但年仅十七岁的拓跋焘却表现得镇定自若,毫无惧意,他的从容让军心逐渐稳定下来。
在双方交战过程中,柔然一方由郁久闾大檀任命的大将、其侄子郁久闾于陟斤被北魏士兵射杀。这一事件令郁久闾大檀极为惊慌,随即下令撤退。
拓跋焘并未选择追击,而是命令全军班师回平城。尚书令刘絜向拓跋焘进言:“虽然郁久闾大檀暂时撤退,但他凭借众多兵马,必定会卷土重来。眼下正值秋季,臣恳请陛下待田间收割完毕后,再调动大军,分东西两路北上讨伐郁久闾大檀。”拓跋焘对此表示认同。

到了十二月,北方已进入寒冷的冬季,但北魏皇帝拓跋焘仍按计划派遣安集将军长孙翰和安北将军尉眷分别率领两路大军北伐柔然。
同时,拓跋焘亲自率领一支队伍驻扎在柞山(今山西省大同市西),以作支援。柔然部众见状不敢应战,纷纷向北逃窜。北魏各路军队一路追击,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
公元425年正月二十三,拓跋焘返回平城。
尽管柔然两次败退,但并未被彻底击溃,仍在大草原上流窜,随时可能再度入侵。因此,拓跋焘决定在下一个秋收之后再次对柔然发起进攻。
当时,拓跋焘虽有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但他深知必须先重创柔然后,才能腾出手来对付其他割据势力,如北凉、西秦、胡夏和辽东的北燕。

除此之外,拓跋焘还计划修复与南朝宋的关系,结束两国间的敌对状态。在他看来,只有确保南方无虞,才能全力攻打柔然并逐步吞并周边小国。四月,拓跋焘派遣龙骧将军步堆作为使者前往南朝宋,自此两国恢复友好往来。
又一个秋天悄然过去,拓跋焘决心再次集结重兵讨伐柔然,目标是给予其致命一击,使其短期内无法南下侵扰。
十月二十一日,五路大军从平城浩浩荡荡出发。东路军由司徒长孙翰率领,直奔黑漠(今地不详);中路军则由拓跋焘亲自指挥;西路军由司空奚斤统领,向尔寒山(今地不详)进发。
另外还有两支队伍:廷尉卿长孙道生等人率部深入白漠与黑漠之间;东平公娥清则带领部队朝着栗园(今地不详)方向推进。
北魏五路大军抵达漠南时,果断舍弃辎重,改为轻装骑兵,仅携带十五日口粮,迅速穿越大漠。

当时柔然部众皆在漠北,毫无防备,不曾料到北魏军队会突然越过大漠,出现在北方草原之上。面对突如其来的敌军,柔然人惊慌失措,纷纷向北逃窜,不敢迎战。
尽管拓跋焘此次远征漠北,成功迫使柔然退却,但并未对其有生力量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只能短暂维持边境安宁。
然而,拓跋焘仍计划再度对柔然用兵。不久之后,西秦王乞伏炽磐派遣使者前往平城,请求北魏出兵攻打胡夏。
据史书记载,乞伏炽磐于426年正月派出使者,而拓跋焘直到同年七月才与群臣商议是优先征讨柔然还是先对付胡夏。
这或许是因为西秦使者从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市)到平城的路程过于遥远,耗费了大量时间所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积极筹划对外战争。他召集朝中重臣商议,询问先攻打哪国更为合适:是胡夏还是柔然?
多数大臣如太尉长孙嵩、司徒长孙翰和司空奚斤都主张优先讨伐柔然。他们认为胡夏不足为惧,只会固守城池。而进攻柔然即使不能全胜,也可以借机到阴山进行狩猎,补充军需物资。
然而,太常崔浩持不同意见。他认为柔然游牧不定,难以捕捉,即便出动大军也容易扑空。相较之下,胡夏国土狭小,政刑苛暴,民心尽失,正是攻灭的最佳时机。
尚书刘絜和武京侯安原则建议先攻打北燕。
最终,拓跋焘采纳了多数派的意见,亲自率领大军从云中出发西巡至五原,虽未与柔然交战,但确实进行了大规模狩猎活动。

同年八月,拓跋焘班师回朝。令人唏嘘的是,一直请求北魏援助的西秦,在这个月被胡夏重创,从此走向衰亡。这无疑给北魏的外交和军事战略带来了新的变数。
赫连昌公元422年十月,西秦和北凉的军队在五涧(现今甘肃省武威市以南)展开了第二次激烈交锋。此役中,北凉名将沮渠成都不幸被俘。此后的一年间,双方暂且停息了战火,进入了短暂的和平期。
时间来到423年四月,西秦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战略调整——这个一直以来向南朝宋称臣纳贡的国家,突然决定转而向北魏俯首称臣。
西秦王乞伏炽磐为此召集群臣,阐述了他的理由:“尽管南朝宋占据着富庶的江南地区,胡夏也在关中一带称雄,但在我看来,这些都不足为惧。唯有北魏皇帝,方是当今世上的真英雄!古时预言也曾提到,在恒代之北将有‘真人’出现。因此,我决定带领整个国家归附北魏皇帝。”

于是,乞伏炽磐派遣尚书郎莫者阿胡等人前往平城,拜见当时北魏的统治者拓跋嗣。作为示好之举,他还进献了二百斤黄金,并呈上了针对胡夏的作战策略。然而,由于彼时北魏正深陷与南朝宋的大规模战争之中,无暇分兵支援西秦对胡夏的讨伐计划,此事便暂时搁置了下来。
北凉政权在公元421年末发生了重大变故。晋昌郡(今甘肃安西县东南)太守唐契突然反叛,北凉国主沮渠蒙逊命令长子沮渠政德率军平叛。然而,这次军事行动持续了超过一年的时间,进展缓慢。
到了423年二月,沮渠蒙逊派遣使者前往南朝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呈献贡品以示友好。同年二月十三日,南朝宋少帝刘义符下诏,任命沮渠蒙逊为都督秦、凉、河、沙四州诸军事,同时授予他骠骑大将军、凉州牧的职位,并再次封其为河西王。

同年四月,沮渠政德终于攻下晋昌,成功镇压了唐契的叛乱。唐契与他的兄弟唐和、外甥李宝被迫逃亡至伊吾(今新疆哈密)。抵达伊吾后,唐契收拢了约两千余家流民,选择向北方的柔然政权臣服,被柔然册封为伊吾王。
或许是出于保护唐契的目的,柔然于同年八月发动了对北凉的进攻。面对强敌,沮渠蒙逊再次派遣世子沮渠政德出征迎战。然而,在这场战役中,沮渠政德不幸战败身死。此后,沮渠蒙逊改立次子沮渠兴国为新的世子。
北凉与柔然刚刚停战,沮渠蒙逊便开始谋划对西秦的行动。这次他并未选择直接用兵,而是打算通过计谋取胜。

话说,西秦在公元414年七月消灭了南凉,并于一年后毒杀了南凉国主秃发傉檀。
虽然乞伏炽磐毒杀了秃发傉檀,但他并没有加害南凉太子秃发虎台,反而迎娶了秃发虎台的两个妹妹为妻,一位封为王后,另一位则为左夫人。
怀有野心的沮渠蒙逊派遣使者秘密联络秃发虎台,承诺将番禾(今甘肃省永昌县)和西安(今甘肃省张掖市东南)两郡借给他,并提供兵马支持,怂恿他起兵攻打西秦。
秃发虎台一心想要为父报仇,同时收复故土,于是答应了沮渠蒙逊的提议。
然而,这一密谋最终被泄露。西秦王乞伏炽磐念及秃发虎台是王后秃发氏的兄长,并未对其进行惩罚,仍待他如初。但秃发王后与兄长秃发虎台却心怀不满,认为这桩婚姻只是权宜之计。他们痛心父亲并非因天命而亡,而是遭人毒害,且对方故意不许医治,实则是为了保全他们的性命和后代。作为子女,又怎能甘愿成为仇人的臣子或妻妾而不思复仇呢?于是兄妹二人暗中准备,并联合武卫将军越质洛城,计划一同谋刺西秦王乞伏炽磐。

在423年的十月,也就是南凉灭亡九年后,秃发虎台与其妹妹终于找到了一次绝佳的机会,准备实施他们的计划。然而,不幸的是,这次计划再次被泄露了。而泄密之人,正是秃发虎台的另一位妹妹——乞伏炽磐的左夫人。
在兄妹二人谋划的过程中,可能就没有对左夫人有所隐瞒,毕竟他们都是至亲的兄妹。但左夫人却将这一秘密告知了她的丈夫乞伏炽磐。得知此事后,乞伏炽磐勃然大怒,下令处死了秃发虎台、秃发王后等十余人。
仅仅半年之后,西秦向北凉发起了军事行动。
公元424年七月,西秦王乞伏炽磐派遣太子乞伏暮末与征北将军乞伏木弈干率领三万步骑兵,从貂渠谷(今青海省门源县西北)出发,目标直指北凉所辖的白草岭(今青海省门源县西北)和临松郡(今甘肃省肃南县东南)。这两地最终都被乞伏暮末攻破,他还俘虏了两万多百姓凯旋而归。

消息传到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北凉国主、河西王沮渠蒙逊并没有选择派兵报复西秦,而是派遣镇南将军沮渠白蹄前往临松郡进行防守。通过这次西秦与北凉之间的交锋可以看出,西秦的实力明显强于北凉。又过了十个月,两国之间再次爆发了战争。
425年四月,西秦王乞伏炽磐派遣平远将军叱卢犍等人率军北上,再度对北凉的临松郡发动袭击。驻守临松郡的北凉将领沮渠白蹄抵挡不住叱卢犍的攻势,最终被俘虏,而当地的五千多户百姓也被强行迁往西秦首都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市)。
除了对北凉采取军事行动外,西秦还频繁出兵征讨周边的其他部落和族群。
在424年四月,乞伏炽磐命令镇南将军乞伏吉毗等率领一万步骑兵向南进军,进攻白苟、车孚、崔提、旁为四部。这四个部落均未能抵抗住西秦军队的强大攻势,相继败北。

到了425年七月,乞伏炽磐再次派遣镇南将军乞伏吉毗等人南下,这次的目标是黑水羌(位于今甘肃省舟曲县西南)。黑水羌的首领丘担亲自带领部众迎战,但最终因实力悬殊而失败。同年十月,丘担率领其部落向西秦投降。为了安抚黑水羌,西秦王乞伏炽磐任命丘担为归善将军,并委派折冲将军乞伏信帝担任平羌校尉,前往黑水羌地区进行驻守。
投靠北魏后的西秦表现得十分积极进取,不仅对北凉及其周边各部族展开攻击,还将目光投向了更强大的胡夏。
426年正月,乞伏炽磐又一次派遣使者前往北魏,请求北魏出兵共同攻打胡夏。那么,为何乞伏炽磐会在此时提出这一要求呢?原来,胡夏的创立者赫连勃勃几个月前已经去世,这无疑让乞伏炽磐看到了攻打胡夏的机会。
在418年至419年间,胡夏攻占东晋的关中和河东地区后,停止了对外扩张。当时胡夏的领土主要包括关中、河东以及河套一带,但其开国君主赫连勃勃却表现得极为骄傲自满。

胡夏首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的四个城门命名就充满霸气:东门称“招魏门”,南门为“朝宋门”,西门名“服凉门”,北门则叫“平朔门”。此外,赫连勃勃还在城南立石刻碑,即著名的“统万碑文”。
从“统万碑文”内容来看,全文充斥着对赫连勃勃的歌功颂德。据史书记载,赫连勃勃是一位残暴的统治者,其国家疆域有限,但他极度自负,并沉迷于听受阿谀奉承之词。以下是从碑文中摘录的一段文字:
多么显赫的神圣命运,与天同辉共耀。伟大的大禹,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仁慈遍布天下,品德直通苍穹。帝王赐予神圣玉圭,以禅让方式接受终极大权。贤明的君王继承先辈基业,光大发扬美好传统。道义虽无固定形态,但有时也会遭遇挫折。金精向南迁移,天辉向北映照。神灵庇佑更加昌盛,世代繁荣日益兴盛。
先祖先父,不断扩大辉煌使命。如那日月,光辉相连不断。神秘符瑞昭示美德,天命有所归宿。诞生我伟大君王,顺应图谶龙飞九天。落落大方展现神武,恢宏圣姿令人敬仰。名教内部传播,外部铲除群妖。教化光芒四射,威严震慑九州。划定封地制度,是王者常遵循的法则。于是延请贤才,开始建立帝都。土地包含上等土壤,地理位置优越。百姓纷纷前来相助,短时间内建成。高台直插云霄,壮丽城阙如云朵般耸立。千座亭榭相连,万阁楼台相接。闪耀如同晨曦,明亮犹如繁星。离宫已经建成,别馆遍布各地。于是构建崇高光明之所,向上模仿天象。
悬挂屋檐迎风飘扬,飞驰轩车似云垂下。温室巍峨壮观,层层城墙参差错落。柱子雕刻成虬龙猛兽,节段镂刻成龙螭图案。用珍贵宝石装饰,点缀以稀世珍宝。荣誉因褒奖而彰显,名声因事实而传扬。伟大的皇室啊,盛大的篇章!其意义高于灵台,美丽超越未央宫。超越三皇五帝轨迹,留给霸王治国法则。永远树立榜样,亿载流传光辉。

赫连勃勃并非一位贤明的君主,但在419至424年间,他统治的胡夏国保持了短暂的和平与稳定,未发生重大对外战争。然而,这种平静随着一场皇位继承危机而被打破。
原本,赫连勃勃已立长子赫连璝为太子。赫连璝当时担任大将军、雍州牧,并负责长安的防务。然而到了424年底,赫连勃勃突然决定废黜赫连璝,改立幼子酒泉公赫连伦为储君。
消息传到长安后,赫连璝大怒,随即率领七万驻军北上对抗父亲的决定。赫连伦闻讯后,迅速组织三万骑兵前去迎战。双方在高平郡展开激战,最终赫连伦战败身死。

然而,这场内乱并未就此结束。赫连伦的同母兄长太原公赫连昌得知消息后,立刻率一万精锐骑兵袭击赫连璝。尽管赫连璝兵力占优,但仍然惨败,本人也阵亡。赫连昌成功收编了赫连璝的残部,使自己的军队扩充至八万五千人。
这场因废立太子引发的内乱,不仅导致胡夏国实力大损,也为日后国家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当赫连昌带着八万大军凯旋回到统万城时,他的父亲赫连勃勃却表现出异常的喜悦,并立刻册封赫连昌为太子。这一举动看似充满父子情深,但背后或许另有隐情。
仅仅八个月后,也就是公元425年八月,年仅四十五岁的赫连勃勃突然去世,太子赫连昌随即继位,改元承光。然而,史书中对赫连勃勃的死因记载极为简略,既没有提到他生前患病,也未提及任何可能致死的原因。按常理来说,赫连勃勃正值壮年,突然离世难免让人怀疑其中是否存在玄机。

可以推测赫连昌率八万五千大军返回统万城时,赫连勃勃表面上虽喜形于色,但内心未必如此轻松。他册封赫连昌为太子的行为,很可能是在权衡利弊后的无奈之举。至于赫连勃勃的猝然离世是否与赫连昌有关,目前尚无确凿证据,只能留给后人猜测了。
话分两头,就在胡夏皇帝赫连勃勃刚去世不久,西秦王乞伏炽磐便派遣使者前往北魏,请求北魏皇帝拓跋焘发兵攻打胡夏。
然而,此时的北魏正忙于与北方柔然的战争,暂时无暇顾及胡夏之事。但急于扩张的西秦并未因此停下脚步,反而迅速将矛头转向宿敌北凉。然而,这次军事行动却被胡夏重创,导致西秦从此一蹶不振,再难恢复昔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