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干政是历代王朝头疼的一件事情,特别是新登基的皇帝年幼时,皇帝的母亲往往会倚靠娘家的势力,将皇帝的权力全面架空,从而大权独揽,进行垂帘听政,严重威胁着皇权统治秩序。
这是个令历代皇帝头疼的问题。(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西汉初年的吕后专权,盛唐王朝的武则天专权,大宋王朝的刘娥专权,明朝万历年间的李太后专权等等,都是后宫干政的重要典型案例。尤其是武则天专权,她甚至将夫家的李唐王朝转移到了自己手中,一举成为了二千年中华王朝史上唯一的那个女皇帝。
为了消除这种后宫干政的恶劣影响,历朝历代皇帝都会想一些办法来进行遏制。早在汉武帝时期,汉昭帝刘弗陵当时尚未被立为太子,他的母亲正是汉武帝最宠爱的一个妃子钩弋夫人。但宠爱归宠爱,一旦触及到皇权,汉武帝就会毫不留情的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所以,就在刘弗陵被立为太子后,年轻俊美、深得皇帝之爱的钩弋夫人就被汉武帝残忍的赐死了。
但汉武帝的这个手段实在是有些太违背人性伦理,极其的不人道,所以汉武帝之后,也少有皇帝继承这一个做法,哪怕后宫干政依然存在,大家也都忍着没有去动用这一似乎有些效果的举措。但当历史的车轮进入北魏王朝时,来自塞北的草原部落王朝就没有这方面的顾忌了,他们想要在根本上杜绝太后专权和后宫干政这一王朝之弊政。怎么做呢?我们先看个故事。
汉武大帝的宠姬钩弋夫人,死得比较惨。(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456年,即北魏第五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濬(俊音)在位时期。这一年,皇帝打算正式册立自己的长子拓跋弘为太子。册封之前,皇帝秘密跟太后常氏(不是他的亲生母亲)交代了一件事情,并拜托太后一定要秘密将这件事情完成,确保不出任何纰漏。
常太后领皇帝令后,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于是决定亲自去办理这件事情。公元456年的一天,常太后设家宴,隆重邀请了皇长子的母亲李氏来到自己的宫里,说有要事与她商量。妃子李氏没有多想,便如约赶到了太后寝宫,来赴这一场宴席。
宴席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着,宴请双方都在互相交流着这些年来的生活点滴和感受,说到动情处,两人均感佩莫名,潸然泪下。酒到半酣之际,常太后突然站起身来,端着一杯酒,径直来到了李氏的面前,盯着她看了半晌,然后幽幽地对她说了一句话:“哀家恭喜你,弘儿已被立为太子。”
北魏王朝最伟大的女人,冯太后。(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李氏一听,半天没有回过神来,继而倒伏在地,失声无比哀痛地恸哭了起来,直至泪血流干,方才站起身来,然后接过常太后手中的酒杯,仰头就将酒水倒进了自己的喉咙里,不久,李氏便七窍流血而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来,北魏王朝统一北方后,确立了一项秘密的制度,即:凡是儿子被立为太子的,他的亲生母亲就必然会被皇帝赐死,这也就是后世我们熟知的“子贵母死”制度。
由是,当李氏的儿子拓跋弘被立为太子后,摆在李氏面前的就只有一条“死路”了。但是,“子贵母死”真的能够解决后宫干政的问题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天纵英才,少年老成的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当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开创北魏王朝后,鉴于前朝屡屡出现的太后专权问题,特意仿照汉武帝当年赐死钩弋夫人的事件,确立了北魏的“子贵母死”秘密制度。从那以后,包括道武帝自己在内的连续五任太子生母都在自己儿子被确立为太子时惨遭毒手。相较于其他王朝儿子为太子,自己很高兴的情形,北魏的这些太子母亲委实有些太悲哀。到了拓跋宏这里,他的母亲李氏也是一样。
封建王朝嘛,一般都是立嫡立长,拓跋弘作为皇长子,他的母亲李夫人从一开始就预见到他很可能被立为皇太子,因此,这个可怜的女人在孩子尚在娘胎中时,就一度想让他胎死腹中,但终因母性光辉而没有下得去手。生下来之后,李夫人又想起日后自己的遭遇,很多次都想将他捂死在襁褓之中。
可是,望着胖乎乎、灵气十足的拓跋弘,李夫人终究还是没有狠下心来。最后,这位伟大的母亲只能在深夜之中独自面对着孩子放声大哭,她决定将豁出所有一切,来为自己的孩子搏得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他日孩儿若为天下之主,母亲赶赴黄泉又有何妨?!
拓跋弘和母亲李夫人。(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拓跋弘越长越大,在自己的母亲身边待了近三年美好时光,他模样是越长越可爱,那股子机灵劲儿,谁见了都忍不住称赞一回,李夫人虽然很高兴,但内心深处却一直有种恐惧在支配着。
456年,拓跋弘与母亲一起来到了皇后冯氏的宫中,作为嫡母,冯皇后在这一天隆重地宴请了李夫人母子二人。拓跋弘的机灵里透着股虎头虎脑气息的感觉,获得了冯皇后的格外青睐,最后,这个北魏历史上最强势、最伟大的女人来到了拓跋弘和母亲李夫人身边,她的手中端着一杯看起来很不错的美酒。
拓跋弘是眼看着母亲哭得绝倒在地的,然后又看着母亲喝下了那杯“美酒”,然后就再也不动了。拓跋弘不知所措,幼小的他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然后他就被冯氏牵起了小手,这个陌生的女人对他说:“来,孩子,以后我就是你的母亲了。”
冯太后和拓跋弘。(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就这样,年仅三岁的拓跋弘失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却又收获了另外一个更年轻(当年只有是)、更有权势、地位更高的嫡母。
北魏王朝的祖制让拓跋弘没有了亲生母亲,这对他来说固然残忍了点,但这对整个北魏帝国似乎要好上很多,因为北魏皇室确信,只要把他的亲生母亲去除了,北魏王朝就能安然的避开后宫干政的可能。
但是,任何制度都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就比如这个“子贵母死”制度,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实际上它的功效实在是很有限。
杀死太子的母亲就能防止后宫干政吗?(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拓跋弘在母亲死后,得到了皇帝和冯皇后的全力支持,很快就被正式立为了太子。公元465年,魏文成帝拓跋濬驾崩,这一年拓跋弘12岁,年幼的他登上了皇位,他的嫡母冯皇后从此也就成了冯太后。
由于拓跋弘年幼,因此一应朝政统归于年纪轻轻的冯太后把持,这是要对一般人,没有多大问题,但问题是拓跋弘不是一般人。史载,拓跋弘打小就聪明睿智、机敏颖悟、仁孝纯真,礼敬师友,年幼的时候就有拯救天下百姓的伟大志向,不到十五岁的他,就能上马指挥千军万马,下马治理国计民生,俨然一副明君之相。
可是,这样的一个少年老成的皇帝,冯太后是不会太乐意的,毕竟她辛辛苦苦这么多年,也就是为了在皇帝年幼的时候过一把权柄天下的瘾,因此,尽管拓跋弘聪慧异常,冯太后也多方设置阻碍,极力阻挠他亲自处理政务。
年轻的拓跋弘其实是一代雄主,可惜了。(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拓跋弘作为五千年历史上最有智慧的少年皇帝之一,岂能受得了这样的羁绊,于是,在多次交锋之后,拓跋弘选择拿冯太后的面首李奕开了刀,他用李奕的人头向冯太后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请太后还政于我!
冯太后此时也就三十岁左右,正是青春鼎盛之时,你这个小皇帝胆敢与我玩这种心思,那我能立你为帝,自然也就能废了你。由是,友好相处了十数年的“母子二人”彻底翻了脸,一度搞得整个北魏朝堂杀机四伏,腥风阵阵。
拓跋弘虽然老到,但毕竟年轻,根基也不稳,最后,他在与冯太后的交锋中逐渐陷于颓势。于是,这个年轻的皇帝转而崇信起了佛道之学,想用修身养性来弥合母子二人的关系。但是,冯太后已经不再相信他了,废帝的危机时刻缠绕在他的周围。
年轻有为的皇帝突然信奉佛老之学,其中的深意不要我说了吧。(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公元471年8月,拓跋弘18岁,面对重重危机,这个有着非凡智慧的皇帝决定禅让皇位,他不想再这样持续下去了。但是,他开始选择的禅让对象并不是自己的儿子,后来的著名皇帝——北魏孝文帝,而是自己的亲叔叔拓跋子推,他的想法也很简单,想利用亲叔叔的势力搬倒执掌权柄的冯太后。
但他显然低估了冯太后的实力,几番廷议下来之后,文武百官都偏向了冯太后一边,他们要支持拓跋弘的5岁儿子拓跋宏为帝。没有办法,拓跋弘最终落败,正式将皇位禅让给了小孝文帝拓跋宏。
你还别说,拓跋弘这个以退为进的做法,还真是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效果。因为拓跋宏当年才5岁,自然不能亲政,而冯太皇太后(30多岁太皇太后,够年轻的哈)经过这些年的斗争,多少也有些倦意,因此,年仅18岁的太上皇拓跋弘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如果拓跋弘不死,以他和孝文帝的两世之功,未必不能提前统一天下。(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有些事情太皇太后不想管,小皇帝又管不了,大臣们只好转向拓跋弘,让他仍旧处理国政。在任太上皇时期,拓跋弘内修国政,治理贪腐,外伐柔然和南朝宋政权,并取得大胜,反而做出了即位皇帝以来最大的成绩。
不过的是,当辉煌降临,危机也就来临了。冯太皇太后已经和他决裂,短暂的休息并不等于她真的放下了仇恨由是,公元476年,及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拓跋弘突然暴毙于太上皇寝宫,时年仅22岁,谥号献文,庙号显祖,葬于云中金陵。
而针对拓跋弘的死,历史上没有定论,但是历代史学家都有一种猜测,大家认为,他的死多少和冯太皇太后有点关系,说句不中听的,非常有可能就是冯太皇太后把他给毒死的。
拓跋弘死时年仅22岁。(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至此,北魏王朝的“子贵母死”举措得到了实践证明,结果是:这项残忍的制度根本没有阻止后宫干政和太后专权,相反,天纵英才的北魏献文帝拓跋弘还为此付出了沉重地生命代价,因为,没有生母,皇帝的嫡母照样可以垂帘听政,控制年幼的皇帝,而且办事起来还不会有多么大的负罪感,毕竟孩子不是她的骨肉。
我们也可以试想一下,依照拓跋弘的能力,如果能够尽早亲政,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天下纷争、民不聊生的局面很有可能会提前很多到来。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如果,拓跋弘终究英年早逝,徒留千古遗憾。
也许是吸取了这些教训,后世的大明王朝在防止后宫干政这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创新举措,确实保证了大明王朝极少遭受后族的乱政,他们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即:明朝皇帝的皇后绝大多数都是平民家庭的女儿,背景非常一般,因此,没有人会去巴结一个平民家庭,皇后一族只能踏踏实实的奉养皇帝,完全没有任何干政的能力。但话又说回来,解决了后宫干政,总有其他势力干政,汉朝、明朝和唐朝的宦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明朝是历史上解决后宫干政问题最有效力的王朝。(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