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是我国二十四史当中的最后一部史书,记载的是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这276年的历史,该部史书共有332卷,其中本纪24卷,志75卷,列传220卷,表13卷,仿照的是《史记》的纪传体。
写历史如果硬要定一个万世之宗师,司马迁的投票数肯定不会少于任何人。(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这部史书是在清朝政府主持下的集体智慧结晶。顺治二年(1645年),清政府就设置了明史馆,打算编纂明史,但因为当时天下没有一统,诸事繁杂,并没有真正开始工作。从顺治朝开始到乾隆朝结束,《明史》的修订汇集了当时清朝统治者能找到的王朝几乎所有顶尖大学问家,比如顺治朝的冯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康熙朝的朱彝尊、毛奇龄、万斯同、王鸿绪,乾隆朝的张廷玉等等,每一个都是当年的世家大儒或元老重臣级别的人物。
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皇帝早就收拾好了鳌拜等人,吴三桂也已于前一年病死于湖南衡阳,他距离彻底平定三藩的目标已经不远了,胜利的曙光现在就照耀到了他的床头。在这样的情况下,十分兴奋地康熙皇帝正式决定修订《明史》,他任命徐元文(昆山三徐之一,文华殿大学士)为监修,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征途。
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明史》。(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可令人没想到的是,《明史》修订的时间居然比他的在位时间还长,甚至超越了他的儿子雍正,到他的孙子乾隆手里才告终结。史载,乾隆四年(1739年),张廷玉主管的《明史》完本上呈乾隆皇帝御览。这样一算,《明史》正式修订前后延续长达六十年之久。如果我们再加上顺治年间所做的工作,其实还远不止六十年,甚至已经达到了近百年时间。
我们说《明史》编纂时间超长,大家可能没什么概念,这样吧,咱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明史》的特别之处了。在二十四史当中,公认编著得最繁杂的一部官修史书是《宋史》,它是由元朝名相脱脱主管修订的,共计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496卷,是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史书,从元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开始,到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前后仅仅用了两年半时间而已。这样一来,大家对《明史》的跨度之长也就有了一个很具体的认识了。
清朝最伟大的三位君王中,真正开始修《明史》的是康熙大帝。(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那么,同样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同样是针对前朝历史进行编纂修订,宋朝的历史相比较来说,还要更加的繁杂浩瀚,朝代经历的时间也要更长,那为何《宋史》只要两年半,而《明史》却需要花费了差不多一百年时间呢?个中缘由在哪里呢?
首先,《明史》真正修订没有耗费一百年时间。我们前面也提了一嘴,顺治朝的时候,虽然设立了明史馆,但由于南方有南明、李自成、张献忠等各方抗清势力,清军入关也还立足未稳,所以,《明史》的编纂修订仅仅只是一种计划,并没有真正付诸实践。
清军入关多少带了点欺诈性质。(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再说,那个时候军事统一全国才是最主要的,财政上有点钱也必须先供应军费和行政管理等相关费用,修史书这种文化层次高且短时间内看不到好处的事情,还真是必须有点闲钱的时候才能搞。这也是元朝至正年间只花两年半修《宋史》的一大原因,因为银子不够用啊;而清朝的康雍乾三代,正处于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时期,修史书那就必须要提上日程了,所以,《明史》修订真正的开启者就成了康熙皇帝。
其次,《明史》的修订环境远比元朝时复杂,几年时间肯定不够用。元朝正式开始修订《宋史》时,宋朝已灭亡近百年时间,元朝对中华的统治已经稳定了下来,至正初年,元朝的财政情况在元顺帝和名相脱脱的经营下,还是比较过得去的,否则他们也不会启动大修黄河的工程(这也成了元朝灭亡的导火索),所以,修史书的钱是可以承受的,起码,两年半时间是没有问题的。还有就是,宋朝的遗老遗少早在当年崖山海战之时,就已经随着万顷波涛坠入南海之中了,元朝要怎么修《宋史》,该采取怎么的话术,怎样的定义,怎样的编排,文化思想界也不会有太大的阻力。
元朝名相脱脱,修宋史他就用了两年半。(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而清朝就远远不一样了,因为:
一是他们入主中原是由吴三桂请进来的,来时的名义是要为崇祯帝和大明王朝报仇,可是,他们一来就不走了。顺治年间,摄政王多尔衮差一点点要被南明逼得划长江而治,天下的知识分子支持他们的有,但还有很多知识分子并不认可他们的统治,这样一来,从顺治到康熙前期,修订《明史》的前提条件并不具备,至少文化领域的思想还没有统一;
二是康熙年间,南明灰飞烟灭,李自成、张献忠均已伏诛,文化意识、王朝理念的统一也逐渐有了些成效,再加上三藩之乱的平定、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等等,康熙皇帝这才初步具备了修订《明史》的物质文化基础,但也只能慢慢搞着看,重点是文化界的争论还有不少;
明末清初局势,没有太多机会让清朝修明史。(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三是清朝前期的社会和文化界的“反清复明”运动此起彼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四代皇帝花费了差不多一百年的时间才解决好这一情况。四代之中 ,大量非常残酷的“文字狱”开始兴起,数不尽的文化世家在这一场场的浩劫中消失殆尽,修《明史》的过程,与其说是编纂一部史书的过程,倒不如说清朝是在与前明276年一统天下所奠基下来的文明在作殊死斗争的过程。
由是,修《明史》花费近一百年时间也就可以理解了。
清朝是文字狱大行其道的一个朝代。(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再次,修《明史》的过程,既是一项文化再创作工程,也是一项文化折损工程。前面我们说了,清朝的统治不像元朝的统治来得那么刚猛,他毕竟带着一点欺诈性质在里面。而有元朝这个例子摆在前面,清朝的统治者就更加注重文化意识上的大一统。所以,他们先用屠刀慑服了原明旧地,再用文字狱统一了文化思想,最后才真正决定用修《明史》等文化工程团结汉族知识分子阶层。
有些可叹的是,《明史》虽然编纂修订成功了,但关于明朝的很多原始资料我们现在却再也找不到了。什么概念呢?明朝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有着276年大一统历史的伟大王朝,其经济之发达、技术之先进、还有文化之繁盛,在五千年历史上都算得上一号,可是,这样的一个王朝,我们现在能找到的关于它的历史参考原始典籍,据说只有不太多的一些书目,其他的早就已经消亡于历史长河之中了。
明朝确实有被黑化的莫大嫌疑。(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这点也不是我胡说的,据考证,有人专门对明朝传世典籍做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有无数的书籍、版片、石刻遭到清政府的禁毁,他们对《禁书总目》、《掌故丛编》、《文献丛编》、《办理四库全书档案》等作粗略统计,“在于销毁之列者,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部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目相坷”!据今学者研究,“在长达十九年的禁书过程中,共禁毁书籍:三千一百多种,十五万一千多部,销毁书板八万块以上”。
你们说,这是不是一种文化折损工程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清朝主持修订的《明史》,我相信无论如何都会本着对本朝有利的方式去操作,为的就是毁明朝之正统,扬清朝之伟业,这也是我们现代人为何对明朝大都是这样一种认识的来源,即:明朝是个妖孽般的王朝,所有皇帝里面,正常的没几个,大多都是黑暗、偏执、无聊且昏庸的代名词,如洪武、永乐暴虐,仁宣二帝贪玩,成化、正德喜欢用太监,嘉靖、万历不上朝等等。可是,你想过没有,真要完全是这样的话,当时的人民是怎样忍受如此黑暗的明朝统治276年的呢?多余的话我就不说了,大家自己想。
明朝皇帝没一个正常的,清朝皇帝全是明君,你信不信?(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好在的是,《明史》编纂修订的基础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二十四史里面,属实也是比较优质的一部史书了。其浩繁之数仅次于《宋史》,编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记述之完善更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后世史学家虽然指出其有“曲笔隐讳”之处,但仍然给了它非常高的评价,如现代史学大家白寿彝就评价说:“《明史》是一部史料价值较高的正史……,《明史》修纂日久,又有前诸史修纂之经验,成为二十四史中较好的一部,尤其是隋、唐以后诸史中,更为突出。”
怎么说呢?历史这种人文社会学科,本身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为当代统治所利用。由是,“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确属一个事实,也是一个真理。我们不能过多地去求全责备一个同样有着268年一统天下的清王朝,他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他的统治服务的,修《明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手段和方式,都是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操作的,无所谓对与不对,只在乎合不合乎现实的需要罢了。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确实是一个真理。(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