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中华史,针对统治阶级和官员阶层的贪污腐败行为进行有效惩治,是历朝历代皇帝的首要职责,历史上但凡有个什么盛世,首先第一条便是要大力惩治贪污腐败行为,先缔造一个政治清明的环境,进而才能够大力发展生产,提高王朝实力,构筑盛世之基,我们所熟知的汉唐宋元明清等诸多王朝概莫能外。
惩治贪腐,古往今来的应有之义。(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说起我国的惩贪历史,有一个王朝是必须作为重点介绍的,那就是“开局一个破碗,开创盛世王朝”的大明王朝。因为在这个王朝的开创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曾经祭出了五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铁腕惩贪手段,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空前绝后之举措。
而说到明太祖惩贪,有一部封建王朝历史上普及性最广泛的法律典籍是必须要提及的,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领导制定的《明大诰》。
明太祖朱元璋是两千年封建王朝里的一个特殊例外,他起自于微末中的微末,少时尝尽人世间一切苦楚,游历过大片华夏国土(其实是在乞讨),遭受过元朝政府和腐败官员们无情地压迫,由是,这个皇帝从一开始就打定了与天下贪污腐败作坚决斗争的主意。所以当他建立大明王朝,第一项治理国家的举措便是严明法律,织就牢笼,将天下文武百官全部严密监视在自己的法令之下,力图构建一个河清海晏、天下百姓皆安的盛世王朝。
朱元璋起自寒微,是古代史上惩治贪腐最有力度的皇帝。(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明史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公元1385年(洪武十八年),江苏省常熟市有一个农民叫陈寿六,因为长期受到地方官员顾英的欺压,被逼得生活都没了出路。几次三番之后,陈寿六决心拼死抗争,做前人之所未做,于是,他召集自己的亲友们一起,直接跑到衙门里将这个顾英给绑了起来。
绑起来之后,陈寿六既不打他也不骂他,而是吩咐亲友一行人各自头顶着一本书,押着顾英就那么风餐露宿地赶往首都南京。到了之后,陈寿六也是硬气,径直跑到皇宫殿外的“登闻鼓”前,抓起鼓锤就是一顿猛敲。
陈寿六扭送贪官见朱元璋。(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登闻鼓”是啥?那是庶民直通皇帝的唯一方式,制度规定,只要你敲响了这通鼓,皇帝就算是不想见你,也必须要见面聊聊天。果然,朱元璋听到鼓声之后,很快就接见了这一行有些“胆大包天”的老百姓。
为了显示自己的重视程度,朱元璋特意在朝堂里当着百官的接见了陈寿六,并安排了锦衣卫等特殊组织前往调查陈寿六控告顾英的案件。不久,案件查证属实,陈寿六果然所言非虚。于是,朱元璋又一次将陈寿六召进了皇宫,他对陈寿六等人“绑架”官员的行为予以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双方也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互相交流了一些惩治贪污的意见和建议。
最终,陈寿六被朱元璋赏赐了银元宝二十锭(约等于人民币一万元左右),并免除他们全家三年赋税。由此,陈寿六也成为了中华五千年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反腐并最终大获全胜的典型。而陈寿六当时指挥亲友头顶的那一本书,便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一一《明大诰》。
古代的登闻鼓,可以直达天听。(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明大诰》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指导编纂的一部严刑惩治吏民,尤其是针对贪腐官员的一个特别刑法,该部法律总共有4编236条法律条文,其中,“大诰”条文74条,“大诰续编”条文87条,“大诰三编”条文43条,“大诰武臣”条文32条。
这部特别法律从1385年开始颁布发行,至1386年续编定稿,最终形成了明朝初年惩治贪污腐败官员的至高无上之法典。这总计四编“大诰”中,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收录了洪武年间的典型刑事案例,尤其是1384年至1386年之间,明太祖对臣民法外用刑的案例,用以“警省愚顽”;二是结合这些典型案例案件或另列专条颁布了一些新的重刑法令,用以“严密法网”;三是收录了明太祖对官员、天下百姓的大量“训导”语录,着重阐述了朱元璋重典治国的思想和主张,用以“布告圣意”。
大诰在手,贪官奔走。(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这种以皇帝诏令形式颁发,由典型案例、严刑峻令、皇帝训导三方面内容组成的法规文献,实际上是开了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统一的先河,这在中华法律史上都是一种创新,是前所未有的法治创举。不仅如此,他还强力推行这部法律,力求做到每家每户都有一本,这可能是中华五千年法律教育最彻底、覆盖比例最高的一次。
像陈寿六一介平民绑架贪腐官员进京告御状的行为,其实就是《明大诰》里面认可的行为,走的是反贪污腐败的群众路线,朱元璋还规定,对于贪腐官员,任何一个大明百姓都可以采取强力措施制裁,并可以得到上至皇帝的嘉许,如果有谁胆敢从中阻拦,就视同为与贪腐官员同罪,这也是陈寿六等人从镇江押解顾英到南京,却没有遭受任何刁难的根本原因。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反贪能反到朱元璋这样程度的,实在是一个世间罕见的事情。这位出身低得不能再低的皇帝,应该是年少时受够了贪官污吏的欺压凌辱,因此他内心对贪污腐败官员感到由衷痛恨,以至于他登基为帝后,几乎穷尽了一切可能的手段去惩治贪污腐败。
出身乞丐的洪武大帝朱元璋。(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一是峻法,从制度建设上着手。他亲自领导制定颁布《大诰》,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官员禁律,如《大诰》中有规定,明朝的官员只要贪贿20两银子就要被杀头,达到60两就必须承受“剥皮之刑”;
二是严刑,从刑罚震慑上下力。这样是朱元璋被人诟病的最大原因,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的那些骇人听闻的刑罚方式,很多就出自他之手,如“剥皮实草”,意思就是把贪腐官员的人皮剥落下来,然后在这个皮囊里填满稻草之类的材料,再摆在各级衙门的正堂里供继任官员学习和瞻仰;
三是平等,统一刑事处罚力度。明朝建立之前,中国的法律并不是平等的,自古就有一句话,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也就是说,只要这个人的身份够尊贵、地位够高,除非他犯了谋反等大逆不道的大罪,否则都是可以以官职或者爵位折抵部分罪行的,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古代“官当制度”。明朝建立之后,痛恨贪腐的朱元璋差不多废除了这一制度,他一心反对官僚特权,颁布《大诰》,一举将全体官员纳入了法律监管之下,而且力主用重刑处置犯事官员,一度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如他的女婿欧阳伦犯了贪腐罪,他也照砍头不误,那些开国功臣什么的就更不用说了(当然,这里面也有皇权巩固的因素)。
前不久,我也写了一篇关于官当制度的文章,爆款哦。(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在朱元璋的强力反腐之下,明朝从接手元朝末年那样一个烂摊子出发,面对着民不聊生、饿殍满地的凄凉局面,仅仅利用三十年时间,就达到了一个盛世的局面,史称“洪武之治”或“洪武盛世”。据记载,到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为止,明朝民户达1605万户,人口达6054万人,垦地面积达850万顷,为明朝后世的经济发展打下极为牢固的基础。这一点,就连后世的一代明君康熙皇帝也不得不承认,朱元璋创造的盛世足以“治隆唐宋”。
明朝之所以能在短短三十年间就迅速富强起来,归根结底就是朱元璋在政治清明的道路上走出了极为坚实的一步,有了这个前提和基础,朝政才能被坚定执行,官员才能安于本分,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有走向繁荣富强政治条件。
有人说,朱元璋的惩贪手段太过残酷,所以导致了他名声不太好,有些恶评如潮的既视感,后来也被宣告失败了。但是,他真的失败了吗?要是失败了,“洪武之治”是怎么来的?明朝初年的国力又是如何壮大的呢?
洪武之治奠基在强力治贪的基础之上。(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其实,朱元璋不是失败了,而是成功了,这也为明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至于在后来靖难之役的战火延续了四年的情况下,迅速接手的明成祖朱棣还能够派出郑和督造世界航海史上第一舰队,然后远渡重洋去宣扬华夏文明,实际上这是朱元璋的伟大成功打下的基础。
上面故事中的陈寿六为什么能成功?原因其实很简单。朱元璋这是在走一种古典式的群众路线,他要发动所有群众来支持他的反贪大业,表面上看起来他赞美的是陈寿六,其实本质上他是对自己指导颁布的《明大诰》的全力支持。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老朱的某些方式的确过于残酷(如剥皮实草等),也严重依赖于最高统治者个人的意愿。最终,它们随着朱元璋和他的追随者朱棣的离去,包括《明大诰》在内的严峻法律,逐渐成为了一种虚置的架构,到了明朝中晚期,这种严刑峻法、重点治贪的措施便更加没有用武之地了,这也是明朝中晚期逐渐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但是,我们不能把明朝中晚期的这种失败归结到朱元璋的身上,只是后世子孙不给力、没能力而已,与他又有何干?
剥皮实操确实过于残暴,但死刑不是。(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还有,朱元璋对待官员们的手段虽说事出有因,但委实是过于残暴了些,非常不人性化。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官员阶层对明朝的感情也就不那么深厚了,明朝末年,崇祯帝面对李自成兵临城下的大军,想着要官员们捐点款,结果居然连个零头都凑不上,也真是悲了个大哀了。但当权力被剥离在利益之外的时候,明朝初年的老百姓怎么说都是最大的受益者了,这也直接奠定了明朝虽然夹在两个少数民族中间,但能维持276年一统天下的宏大局面的群众基础。
只是,这些举措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动摇了官员士大夫阶层的根本利益,所以,这些人在历史上并没有给朱元璋太好的评价,甚至在很多人心中,朱元璋就是一个暴力、血腥、阴暗统治的典型代表。但在这人云亦云的时候,作为平民的你是否想过,这样的一个皇帝,天下黎民为何要支持他们长达276年时间呢?答案我就不说了,你们自己想。
综上所述,朱元璋其实并没有失败,相反,他的反腐惩贪措施实际上很成功,但这种成功有很大的局限性,以致没有被后世君王继承下来,最终不了了之。但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治贪反腐务必从严再从严,死刑是必须要保留的终极方式,我们可以辩证地借鉴一下《明大诰》的手段,一定要将死刑偶尔拿出来用一用,否则,何以保证贪腐人员有真正畏惧之心,何以确保继任者能够真正清廉自守,何以维持天下真正的政治清明呢?
治隆唐宋是康熙对朱元璋的评价,怎么能说他惩贪失败了呢?是有人故意带节奏吧。(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