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湖南方言天下第一的历史原因,可惜的是,孩子们都不说了

尔槐评历史 2023-02-10 15:32:13

国内有个“五条人”民谣乐队,与众不同的是,在别的艺人都在尽量走向阳春白雪的大道上时,这帮艺人却另辟蹊径的找到了土味文化为切入口,比如方言领域,就是他们创作的一大领域。作为一个湖南人,在这件事情上确实比较恼火,因为湖南省的十四个地州市,语言能够直接无障碍交流的并不太多,经常会发生长沙人听不懂株洲话,湘潭人听不懂衡阳话的场景,随随便便出个门,很可能你还要随身带个把翻译才行。

一支专注于土味文化的五条人乐队。

不仅如此,在一个地级市内,甚至是一个县域范围内,互相听不懂对方语言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如果你够幸运,一个乡镇甚至一个村,你都很难十分清楚地明白对方在说些什么玩意儿。

这就是我把湖南方言定位为复杂性天下第一的原因。

我是个湘东人,这一带的语言就广泛存在我上面所说的那种情况。

我小时候就出生在一个湘东的偏僻小山村,就那一个自然村,起码就存在了四种以上的语言,第一个村民小组是专门讲客家话的,第二个村民小组有不少人是讲湘乡话的,第三个村民小组有不少人是讲当地方言的,第四个村民小组则是讲长沙一带方言的。

湘东片区的罗霄山脉,是湘赣两省的分界岭。(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于是,很多时候就会出现一种奇特又搞笑的场景,在我们村那个转个身都困难的小地方,村民小组之间对话经常要费力巴撒的沟通半天,才能使对方听懂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

实际上,湖南的语言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湘东一带以赣方言为主,湘西一带以西南官话为主,湘北湘中以新老湘语为主,湘南则有点无法定论,可以说是以上那些各方面语言的交杂,再加上湖南本地的土话、平话、乡话等等在一起,共计有8种大方向上截然不同的方言。

那湖南怎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极其复杂的语言体系状况呢?湖南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什么,从而导致这种现象产生呢?

湖南方言分布图。(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宋朝以前,湖南省区域除了长沙、岳阳、常德等少数大城市外,绝大部分区域都是由湖南当地蛮族控制,他们不隶属于任何一个中央王朝,经常还会因为各种利益的纠葛,与中央王朝直接开战。

比如东汉时期的“伏波将军”马援就曾奉光武帝的谕旨讨伐湖南蛮族,令人唏嘘的是,这样一位名将就此战死湖南,实现了他“马革裹尸还”的伟大誓言;五代时期,湘西的彭氏家族也曾率领湘西各个蛮族部落对抗中原朝廷,最终成功地建立了一个长达八百年的土司小王朝。

这种情况直到宋朝建立才得以初步解决。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直到宋仁宗赵祯时期,北宋朝廷都曾派兵武力征讨湖南的梅山峒蛮、五溪蛮等土蛮部落,但由于湖南的山高路远、瘴气横行,这些全副武装的宋军很难真正将湖南本地蛮族彻底征服。好在的是,北宋是个文化渗透力和感染力都十分厉害的王朝,加上自历朝历代开始,湖南当地都是一些中央朝廷的皇亲国戚、朝中大臣和文化名人贬谪流放的良好去处(如汉光武帝刘秀的祖辈世居宁远,柳宗元贬谪永州、刘禹锡放逐常德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湖南本地的土蛮部落进行了文明同化,这才最终将湖南区域真正纳入中央实际管辖范围。

名传千古的马援大将军战死在湖南。(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但是,文明同化不一定就能实现语言同化,尤其是湖南这种丘陵遍布、山高林密的地方,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一些平原地带所难以想象的,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我们村的那四个村民小组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但相互之间并没能够将对方语言同化掉。当然,他们可能会在出门在外的时候使用互相能够畅聊的官话,但只要回到家,大家伙儿就一定会使用自己的方言。

湖南方言的复杂性的根源,不仅仅与本土历史相关,它还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有很大的关联。

魏晋南北朝以后,“五胡乱华”祸乱中原,数不尽的北方人民怀着对和平和安全的向往,一批又一批结众南下,史称“衣冠南渡”,湖南这三湘四水里的大好河山就是这些先民们的绝好去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衣冠南渡”。(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宋末元初,蒙古铁骑南下,南方各地北上襄阳支援前线,很多军队一般都会从湖南或者江西沿路北上,跨越洞庭湖或者鄱阳湖去往秦淮一线直面元军的兵锋,他们其中一些人就会暂留在湖南,继而成为了湖南人的一份子,这些人的语言往往很难完全保持一致,千百年后,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杂交之后的方言;

元末明初至清朝,更大的一个国家政策层面的人口迁移行动拉开了序幕,“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等历史大事件相继发生,数以百万乃至千万计的人口在那几百年的时间里进行了空前绝后的大转移,而湖南一地,就是这些乾坤大挪移般的人口转移的接收点和中转站。

所有以上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别的不说,单单从语言方面来说,就极大地促进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极度复杂的湖南方言的发展和成型,最终也形成了湖南今天“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奇特地域文化现象。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但时至今日,即便是湖南方言如此之纷繁复杂,也终究逃不脱时代的文化同一的潮流。

现代中国已经在全力推行普通话,方言逐渐有了一种走向衰微的征兆,由于普通话的全面普及,不论是长沙人,还是湘西人,抑或是湘东西南北的人,尤其是我们的孩子一辈,方言已经成为了可有可无的选择。

真的不骗你,就算是你走到现在的偏僻乡村,那里的孩子很大概率会用普通话与你交流,而方言,早已成为了他们的第二选择。这种现象在城市区域更加明显,你可以随便找一所中小学校,我可以负责任的保证,你耳边听到的基本都会是夹杂着一些方言口音的普通话,比如闻名天下的“长沙塑普”等等。

闻名全国的长沙塑普攻略。(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我不是要反对这种文化的统一性,我要强调的是,语言不仅仅只是一种人际交流工具,它也是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我在想,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给方言留一点生存的空间,否则,几十年之后,我们的那种带着浓浓乡音的地方方言和我们那无处寄托的乡情,又该寄托在何处呢?

所幸的的是,终于还是有人在做这种方言保护工作了,就像我们开题时介绍的“五条人”这个民谣乐队一样,他们的努力也势必会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加一把力,引导我们维护好自己的民族文化多样性。

最后,愿所有人,不仅仅是我们湖南人,在说好普通话的同时,也要多多为保护我们这些极富特色的方言出一份力,这也是我们现代人的文明传承之责任。起码,我建议,你最好还是教会你的孩子说好家乡话,你觉得呢?

我希望大家在说好普通话的同时,也说好方言,特别是教会你的孩子。(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