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看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说清朝的乾隆皇帝其实是个汉人,他和红花会的陈家洛原是血亲骨肉的兄弟。
你看过这个没有,记忆中的青春。(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看完电视后,我还十分认真地去查阅过一些历史资料,这才了解到,野史上还真有一种这样的说法,说的是,乾隆皇帝的亲生父亲是雍正皇帝的汉人重臣陈阁老,他是浙江望族海宁陈氏家族的人,乾隆皇帝生下来后,就被雍正皇帝抱了过去,认作了自己的儿子,根本就不是雍正皇帝的亲生骨肉。
野史还煞有介事的介绍说,乾隆登基之后,为了掩盖自己是汉人血统的身世,因此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字狱,为的就是要让天下人承认自己的满族血统。
真要是这样的话,这个雍正皇帝还真是有够惨的?这不是简单地把人调一下包,就把满人先祖费尽心思抢到的大好河山又还给了汉人吗?真的是这样的吗?
陈家洛和乾隆真是亲兄弟吗?(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我们不说答案,先来说一说这个“连儿子都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且命运看起来着实是有些悲惨的雍正皇帝。其实,个人认为,雍正皇帝虽然在位只有十四年,但他很可能是清朝268年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很可能没有之一。
雍正是清朝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帝王,如果清朝没有他,非常有可能不会再有剩下的近两百年历史。
首先,他一改父亲康熙皇帝中晚期以后的无限宽仁和放任官员贪污腐败的作风,开始铁腕治官治吏。可是他与前朝铁腕惩贪的皇帝有非常不一样的地方,即:虽然他整治腐败不遗余力,但是他并不死板蛮横,而是充满智慧地充分平衡各方利益,从而推动改革更加顺利地进行。
雍正时期实行的“耗羡归公”就集中体现了雍正皇帝的这种超凡脱俗的政治智慧。所谓的“耗羡归公”,看起来比较晦涩,其实解释起来根本不难,耗羡是火耗羡余的简称,意思是政府在收税收的时候,会因为税银的损耗,而在正规税收之外再征收一些预计损耗的银两,由于这种损耗率不好确定,基本上就看收税官员是否有一些良知,爱惜民力的就会少收一点甚至有些时候不收,一心为私利的那就有多少就收多少,完全不会顾及百姓死活。毕竟,这是很难损耗的白银,那能有多少损耗呢?
据有的文献记载,有些丧尽天良的官员,甚至能够在正常的税收之外,加增10%乃至30%的水银,美名其曰损耗大,我们这官府亏不起,然后把收上来的损耗银子全部弄进自己的腰包,当真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啊,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就是指的“清朝的知府”。
这种情况在清朝建立初期还算比较好,毕竟王朝初立,清朝统治阶层还要团结下天下苍生,可是经过了康熙爷的六十一年“宽仁政治”,这情况就越来越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由此,“耗羡归公”一项,正式成为了清朝中前期最大的官民矛盾之一,有不少地方还爆发了因收税而出现的小规模农民起义。
康熙皇帝以宽仁闻名后世。(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1722年,清圣祖康熙爷驾崩,雍正在“九子夺嫡”的血腥残酷中,以康熙遗照的方式继承了清朝大统,这个四十多岁的老太子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我为什么要在春天二字上打上个引号呢?其实很简单,因为雍正得之不易的这个皇位,并非真的就是他的春天,可以说,这个皇帝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收拾自己老父亲的烂摊子而来的。
“耗羡归公”就是雍正皇帝马不停蹄必须要做的一件大事。
经过短时间的一系列考察调研和思考,1724年,即雍正二年,雍正皇帝就退出了一揽子清政府雍正皇帝于1724年(雍正二年)推出了他的一揽子税收改革计划。
他亲自监督拟定圣旨颁行天下:一是要求全国各级各部门全面实行阳光收税,具体措施是将加征税点由暗收变为明征,并由朝廷统一将税收加征比率公布于天下,并尽可能的通知到天下臣民,让大家了解朝廷收税的点数和意图;二是实行阳光开支,即以省为单位垂直统一管理,严格收支两条线,严防坐收坐支,并将其纳入朝廷监管体系和绩效考核。
“火耗归公”曾是封建农民们最沉重的负担。(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雍正皇帝此举一举斩断了地方官吏们的随意加征行为,也就是说,从此以后,“耗羡”一项还是可以征收的,但征收比率再也不能随意更改了,再一个就是所有税收以及加收的耗羡,都统一归于国家财政,官员们再也不能中饱私囊了。另一方面,老百姓虽然还是要多交点税,但比起之前的不确定性,总体上要比之前好很多。
众所周知的一点是,明清两朝的官员们收入并不太多,后来名震天下的曾国藩开始当京官时也都是入不敷出,时常为之头痛不已。这样的话,如果说官员们不收点加征的税收用于开支的话,基本上是很难满足办公需求的,那他们的日子怎么过呢?怎么为朝廷服务呢?总不至于让一群官员们集体拿个钵去四面八方化缘吧。
放心,你担心的,智慧果决的雍正皇帝早就想到了。他熟读历史,吸取了前明皇帝刻意压低官员俸禄,逼官员不得不贪腐的教训,创造性的将朝廷加征的那部分耗羡分成两半,一半补充到各地方政府办公经费里面,另一半则设立“养廉银”,用于填补“逼官做贼”的体制漏洞(养廉银是雍正的版权,意思是你只要完成了当年的工作,朝廷会给你发一笔不少的银子,以奖励你实心用事的行为)。
养廉银很好的平衡了官员和朝廷之间的矛盾。(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这样一来,本来一个别人抓破脑袋都很难解决的“耗羡归公”的难题,一个涉及到大清朝全体官员的切身利益的大问题,就被雍正用两个计策十分巧妙的化解了,并且几乎没有太大阻力的推行了起来,还赢得了天下大多数官员的集体拥护和支持。
雍正皇帝之前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千古一帝康熙大帝,后面又是在位时间排在历史第二位的十全武功大皇帝乾隆,而这个夹在两皇之间的雍正,在位仅有区区十四年。
可雍正皇帝的十四年,应该是清朝268年历史上最有工作效率的十四年,很可能还是两千年封建王朝史上最有效率的十四年。他这十四年中,应该是没有太多享受一个皇帝的快乐日子,因为他当皇帝的这一辈子都是在不断地改革创新和和谐中外当中度过的,他所经手的每一项改革,都可以说封建王朝历史上最难啃的硬骨头,上面我们所说的“耗羡归公”,还有惩治贪腐、士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立储密折制度、设军机处重新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贱籍、收复青海等等,桩桩件件摆到任何一个皇帝身上,都是惊天动地的功劳一件。
雍正皇帝设立的军机处将中央集权推至封建王朝的巅峰。(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应该这么说,雍正皇帝的前半辈子皇帝生涯是在替康熙收拾偌大的一个烂摊子,后半辈子皇帝生涯则是在替自己的儿子乾隆打造一个可以为所欲为的所谓盛世,而我们后世之人念念不忘的那个“康乾盛世”,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于雍正皇帝这个短短的十四年,可叹的是,尽管他的功业如此盛大,后来的人们总是习惯把这一百几十年称为“康乾盛世”,独独缺少了这位作为巨大的操心帝王。
只是,雍正的这一揽子接一揽子的改革计划,终究还是触动了数不胜数的人们的利益,如士绅一体纳粮触动了士绅阶层的利益,“火耗归公”损害了少部分权贵的利益,立储密折触动了皇族内部利益,军机处的设立触动了满洲勋贵的利益……,终于,到了最后,雍正皇帝成为了清朝历史上功劳甚大却名声最不好的一个皇帝。
我有理由相信,哪怕雍正最后咯血累死了,这些被触动了莫大利益的内部和外部势力最终勾结在了一起,他们一起塑造了一个阴暗毒辣甚至有些可怜的一代帝王。于是,“血滴子”彰显了雍正的阴狠毒辣,乾隆不是他的儿子则又衬托了雍正的无比可怜,这些都是雍正被黑的结果。
血滴子从来只听过,没见过。(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其实,不论是“血滴子”,还是“乾隆不是他儿子”的说法,很容易就能够推测出来。“血滴子”距今也就只有两百来年,真有这个东西的话,不可能一点线索都不存在,致使现在的我们都无法知道那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而“乾隆不是他儿子”的说法就更加不可理喻了,满族的血统坚守一直是十分严苛的,怎么可能会存在一个外臣的血脉被雍正认养为儿子的事情呢?退一万步讲,雍正自己又不是不能生育,用得着如此吗?说乾隆兴起文字狱是为了掩盖自己血统的说法就更可笑了,文字狱在顺治、康熙时期就有了,岂是乾隆独创啊。
无论如何,天下百姓还是因为雍正的改革受益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之所以承认那个“康乾盛世”,还真是雍正皇帝呕心沥血才最终做到的,尽管这个所谓的盛世确实还存在不少疑问。
我们应该这么说,如果清朝历史上没有雍正皇帝的十四年,那个一统天下268年清朝可能最多再坚持个几十年就将不复存在了,那时候要是又来一个天下大乱的话,受苦的还不照样是天下苍生吗?而这样一个帝王,居然被悲惨的黑了如此之久,真是令人唏嘘不已了。
康乾盛世最难能可贵的是中间的这一位。(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至于那个“乾隆不是雍正亲儿子”和“血滴子”的说法,我们就当做一个茶前饭后的谈资聊聊罢了,千万不要太当真,否则你就真的输了。
当然,我们这也是就事论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任务,雍正的中央集权等一系列措施,还是成功地将中国的封建社会推向了巅峰,进而为封建旧社会的苟延残喘打了一针针延年益寿之药,这也是他的无心之失,也是他的职责所在。在治国理政和政治智慧等方面,雍正皇帝真的不输于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的伟大帝王,这应该是他应得的评价。
好巧不巧的是,随着近年来影视剧的一次次呈现,雍正四爷这个形象越来越变得可爱可敬了起来,有不少网友称,这是人们在洗白雍正,可要我说的话,这是雍正皇帝当之无愧的一个形象。
吴奇隆版的雍正四爷正式开始了“洗白”雍正皇帝的过程。(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此处已添加纪录片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