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明相张璁,一位被世人所误解的千古伟人,是非功过待人细说

老勇分享 2023-06-07 18:21:19

明朝的明相张璁,一位被世人所误解的千古伟人,是非功过待人细说

张璁,是明朝一位著名的宰相,他虽是一位改革派,但也并非十全十美之人,他也有自己的缺点,主要体现在性格上。在他的词典中没有宽容这两个字,对待敌人更是毫不留情。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有仇必报。他兴起大牢,和桂萼等联手打压对手,不知有多少异己栽在他手里。张璁这般毫不留情地立下了自己身为宰相的威严,在朝中几乎没有什么根基,若得不到皇上的信赖,分分钟就会翻了天。

自嘉靖九年起,朝政风气又有了新的转变。在上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成功之后,沉寂了数年的朱厚熜再次动起了心思:想让他老爹进入太庙。历代皇帝死后,他们的灵柩都会被供奉在太庙中,接受后人的供奉。虽然只是一块木牌,但制作起来还是很费劲的。按照《礼记》上的说法,皇帝有七庙,三昭三穆,再加上太祖殿,一共是七座。七座庙宇中,第一座(祖庙)和第二座(宗祠)是永久存在的,剩下的四座庙宇(高、高、高、高、低)会根据皇位的更替而更替,从老到新。在实践上,随着唐、宋后期历代皇帝数目的激增,九宫制也随之出现。大明皇帝在明初八年,正式确立了大明的大殿制度,依旧沿用九座大殿的制度,最初是祭祀高祖朱伯六等四位先人。

朱厚熜替父亲争取了明睿宗的称号,却依然不敢往太庙里面放,倒不是他怕,而是这个排名实在是有些难以处理。按照宗族的规矩,皇帝传到九世,必须要将最大的一个“宗”字,从太庙中带出,放在皇族的后殿中。睿宗的神位若进入了太庙,就会多出一个先祖,先祖是不能移动的,所以按照规矩,应该是朱棣迁居。而朱棣文政兼备,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君王,并且如果不是朱棣,他也不会成为皇帝,所以朱厚骢才不会得罪他。

朱厚熜对此很是苦恼,但在嘉靖九年的时候,他却有了一个主意。他不能移动朱棣,只能把朱佑杬移到了大殿里。然后更改朱棣的神庙,将其提升上去,岂不是一切都迎刃而解了?朱厚熜放出话来,说永乐大帝立下了汗马功劳,不适合用“宗”字来称呼,所以觉得应该把太宗的神庙改名为成祖。“祖”字是神殿的常任阁主,为的就是让朱棣免受责难。朱厚熜的话,让满朝文武勃然大怒。自隋唐以来,只有开国之君才能被称为“祖”字,此乃一种惯例。另外,成祖的神庙也很古怪,历代的皇帝都不会用。朱厚熜这是在胡说八道吗,居然弄出了一个所谓的“成祖”? 就算是给朱棣一百个选择,他也不会选择“成祖”,而是选择“太宗”。太宗是很厉害的,比如汉太宗刘桓,比如唐太宗。这是解决神殿分配问题的首要步骤,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这一幕,自然被所有人看在眼里。这一次,连张璁、桂萼和霍韬都不站在他这一边了。嘉靖命百位大臣共同商讨,结果五百九十六名与会者,却只得八十二名赞成。这一次,又有一个人站了起来,正是之前负责清理农田的夏言。张璁是个有本事的人,也是个心胸狭隘的人,谁敢挡他路,他就会让谁从朝廷上消失。夏言自中举人之后,便一直做着诸子百家的管事,专门负责弹劾,一不小心,就把张璁的同盟,太常卿彭泽也算上,为自己赢得了一个正直的好口碑,却也引来张璁的一记回击。夏言的事业一直被打压着,他的事业停滞不前,只是一个小小的给事司而已。夏言对这种无聊礼仪的事情并不感兴趣,能不做就不做。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却始终无法更进一步,他也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而张璁却是一飞冲天,什么时候他才能一飞冲天?时间一长,他就明白了,想要成功,并不是什么难事。他不在乎得罪张璁,只要能讨好皇帝,一切都好说。嘉靖是个很难讨好的人,想要拍他的马屁更是难上加难,夏言等了六年,好不容易等到了这样的机会,若是错过了,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如此一想,夏言便做出了决定:拍!夏言无视异议,以绝对的优势向嘉靖表达了自己的支持。这份折子很恶心,不仅表示了对嘉靖要举行祭祀的大力支持,更是将皇帝夸得跟圣贤一样。这让嘉靖一改之前的愁苦,变得欣喜若狂起来,连一向高高在上的夏言也参与其中,而且还拍的如此的敬业?这是一个天才,自己之前竟然没有发现!同年十月份,夏言从户部给事中,连续晋升,一直到他接过李时的位子,成为了一位以闪电般速度晋升的人物。夏言的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有人说:“拜六卿,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但是,如果有人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讨好,那么,他就错了。夏言身上有三个最大的优势,这也是他能够脱颖而出的最大依仗。首先就是英俊。在古代,颜值不一定是晋升的必要条件,但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史载夏说他五官清秀,留着两撇小胡子,颇有几分书生风范,就连嘉靖见了他,也要“偶尔对视一眼,偶尔颔首致意”。第二点,普通话说的好。朱元璋在上朝的时候,为了防止交流不畅,要求所有的官员都要使用国语来进行交流。他出生于安徽,后来在南京建都,因此,他的国语就是以“南京方言”作为基本语音系统。永乐时期,他们迁移到北京,带来了一批来自南京的人,南京方言一直是他们的官方方言。不过,大部分官员都不会说南京话,所以说出来的普通话都是带有一定的腔调。因此,每当大明皇上上朝的时候,满朝文武都会用各种各样的“川普”“粤普”“陕普”之类的方言。文武百官们吵起来,你一句我一句,我一句,能让皇上抓狂。夏言的父亲,曾经是一位七品官,他对自己的孩子说,以前很多官员都没有好好学过国语,所以在辩论的时候,根本没有用武之地。你要好好学,以后才能当上司仪。夏言是江西人,他的故乡的土语也是江淮语的一部分,而且他自幼苦练,说起官话来也是标准的,没有半点土气,所以嘉靖听起来很舒服。第三,他的文采很好。这也是因为朱厚熜对宗教的热爱,在明代,十六位皇帝中,有不少人都是迷信的。要说这世上最狂热的皇帝,莫过于嘉靖朱厚熜了,他对道教的狂热,被很多人称为“道士皇帝”。道教的主要流派是“全真道”和“正一道”。全真派的戒法与寺院里大同小异,都是要居住在寺院里,禁食肉食,禁饮美酒,而且还得与外界隔绝,不得通婚。而另外一个大门派,则比较自由,比如在家中修炼,还可以吃肉,可以结婚。道教中最主要的一种礼仪就是斋戒,它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经常性的朝拜,表达对上苍的感激之情。仙人都是很讲究的,他们不仅要给仙人献上礼物,还要上奏。这些仙人的上书,有的是骈文,有的则是诗词,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青词”。大臣们都是博览群书之辈,八股文也能说的头头是道,眉飞色舞,但不代表他们就能写出一首好诗来。总而言之,文字要漂亮,格调要准确,要让仙人和普通人都为之喝彩,这就是好的青词。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一般都是由翰林院来完成。夏言一进翰林,便在诗词一道上展现出了不俗的天赋。嘉靖欣喜若狂,委任夏烟为皇帝的清词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也渐渐成为了朋友,夏言讲完之后,嘉靖就会挽留他共进晚餐。张璁视夏言为自己的对手,所以看到夏言升职,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他让自己的幕僚,去找出夏言的破绽,然后对夏言进行弹劾。可是夏言做了十几年的御史,最擅长的就是弹劾,在这方面,在朝堂上,能比得上他的人屈指可数。张璁派出的参谋们都败下阵来。眼见着夏言威名日盛,而张璁却已失了往昔的威严。

嘉靖是明代君王中,对权利看得最重的一位,无论是谁,他都不会容许自己的属下独揽大权。只要感觉到一种潜在的权利被侵犯的迹象,他就会立刻行动起来。嘉靖升任夏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拍马屁拍对了,更多的是为了牵制群臣。可以说,在明朝,他最擅长的就是控制下属。嘉靖在赋予了宰相很大的权利之后,也时常寻找着打击他们的时机,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借着宰相之间的争斗来约束他们,以免宰相一人独断独行。譬如张璁,就曾经三次被逼辞官,但每一次都被召回来,所以嘉靖才会告诫他,要记得自己的权利来自于谁。张璁当上宰相,在商议神庙之事时,没有支持嘉靖,朱厚熜心里很不是滋味,隐约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他之所以选中夏言,不仅是看中了他英俊潇洒,能说会道,还想利用他,牵制住张璁,防止他在朝中一统天下。所以,这些攻击,都只是言语上的攻击,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无论是张璁还是夏言,都不过是嘉靖手中的傀儡罢了,要说这是新旧势力之间的生死之战,未免有些异想天开。

从嘉靖10年至嘉靖14年,张璁夏言之间的斗争已经持续了4年之久,然而局势却始终没有任何变化。张璁曾三度辞官,三次被革职,但始终是他的幕僚。嘉靖十年,夏岩做了司仪之后,就再也没有更上一层楼。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注定的,张璁的生死,并不在嘉靖和夏言的手中,而是在上天的手中。嘉靖十四年春天,张璁因病不能执掌政事,一再提出辞职,被嘉靖拒绝。他又命宦官把自己吃的补药带来,并留言道:“古人有唐太宗,曾剪胡须,今日我把我吃过的补药送给你,你必会痊愈。”嘉靖也是一番好心,可是这道人自己吃的药丸,到底有没有效果,却也不好说,但他用的都是道家的药丸,其中的重金属含量,绝对是高的离谱。张璁服下了丹药,却没有任何效果,只能回去休息。这三年来,他一直在家中休养,期间,嘉靖曾数次遣人到温州探望张璁,也曾数次下诏召他回京任职,但都因为他的病而没有回京。嘉靖18年,张璁在温州逝世,终年65岁。其时嘉靖正在钟祥观其陵寝,听闻此消息,悲痛万分,遂将其安葬,并封其为大学士,号文忠。

张璁这个人,有几个特点,一个是有本事,一个是心胸狭窄,不会原谅政敌。锐意进取、破旧立新的道路,必然是困难重重的。张璁的变法和反贪,伤害了皇室成员、宦官、官员和权贵阶层的既有利益,自然激起了他们的愤慨,因此,奏章连绵,谩骂之声不绝于耳。但因他为人公正,所以谁都拿他没办法。张璁曾数次辞官出京,像个穷书生一样,在京城别说地产了,就是家里的东西也很少。堂堂宰相,竟然沦落到这种地步,他只能吟出一首诗来自嘲:“年饥难一人喜,官场多有闲暇。”张璁就是这样一位勤勉,果断,自我陶醉的人物。明朝官员对张璁的评价相对客观,称其为“刚正不阿,坚毅高傲,忠于职守”。历史上对其功勋赞不绝口:“自汉、唐、宋、元之后,太监们收敛,百姓们振奋,国家威严,无一能及,诚千载之功也!”所有的一切加在一起,就像是张璁的全貌。张璁能有今天的成就,唯一的倚仗就是嘉靖。嘉靖虽然仍是提防着他,但对他的信赖却是丝毫不减。“文忠”是一个文官的封号,排在“文正”之后,但要知道,这个封号是嘉靖皇帝亲自封的,而不是后世的封号,也就是说,朱厚熜很欣赏张璁。概括张璁的生平,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明朝著名的改革家,在嘉靖年间最有成就的大臣之一。

1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