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代码》作者:比尔·盖茨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比尔·盖茨和伙伴们在“C的立方”自由探索,将对计算机的兴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能。
在此之前,人们常常将比尔·盖茨描述成一个计算机天才的形象,但通过盖茨的经历,我们知道他其实并非天生的天才,而是在不断探索、实践与反思中,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的人。对计算机的兴趣,激发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那么,这一节的内容中,就让我们走进比尔·盖茨真正的觉醒时刻。
学业追赶计划
没有办法继续使用计算机后,盖茨的生活恢复如初。尽管在计算机上表现优异,但回归到现实世界的盖茨,依旧要面对真实世界里的自己。他还是那个自我“摆烂”、与学校格格不入的差学生。
在湖滨中学,普通学生和精英学生拥有的机会和待遇是不一样的,他们天然分化成两个圈子,普通学生只能按部就班,精英学生却可以拥有自由学习时间,进行自我探索。
傲娇的盖茨对这些原本并不在意,但有一件事给了他很大的刺激,那就他最好的朋友肯特竟然晋升成了精英学生。就像网上那句俏皮话说得:“既怕兄弟过得苦,又怕兄弟开路虎”。看到好友的成长,盖茨大受打击,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觉醒了。哪怕自己是块金子,也不能总被动地等着别人来发现自己,盖茨必须像肯特一样,主动脱颖而出。
恰好那一年的夏天,尚是初中生的盖茨代表学校参加高中数学竞赛,获得了该地区的最高分数。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数学圈之外,所有人都很吃惊,一个总是瞎胡闹的异类,竟然能得到最高分。这种异样的眼光让他很不舒服。
盖茨觉得,数学的逻辑和理性思维,是掌握知识的万能钥匙。他决定以自己为实验对象,验证一下自己的理论。有生以来第一次,盖茨打算全身心地投入学业。他开始了学业追赶计划,同时买了两套课本,一套放在学校,一套放在家里。白天时他在学校装作满不在乎,晚上回家却拼命复习,他希望所有人都觉得他真是太聪明了,不用看书都可以学这么好。
瞧,小盖茨人不大,心机还不小。不过,通过超级的专注力、清晰严谨的逻辑,高效强大的记忆,通宵达旦的努力,加上证明自己的决心,使他那年拿到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他成功晋升为精英学生,拥有了自由学习的权利。
商业变现计划
那年暑假,他和好友肯特继续待在一起畅想未来。他们分析各种职业路径,最后还是希望能用自己的编程技能赚点小钱,就像有些孩子给人剪草评一样。
肯特想出了一个点子,将自己包装成一家公司,到处发信件寻求业务。当时“C的立方”公司倒闭了,湖滨中学新联系了信息科学公司提供分时服务。为了获得免费的计算机使用时间,肯特在他们那里争取到了一份薪酬软件系统自动化的任务。时间很紧,只有四个月,他们邀请了“老铁杆”保罗和里克一起加入。
盖茨的领导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崭露头角。他根据每个人的工作量设计分配方案,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经过四个月的艰苦努力,他们成功向信息科学公司展示了核心程序,赢得了公司的认可。尽管在报酬问题上遭遇波折,但这次经历让他们收获了宝贵的编程经验和商业谈判技巧,对税收、社会保障和薪酬管理等基本常识也有了深入了解。
在进行薪酬编写程序的过程中,他们同时还接到了一个交通流量统计项目,为西雅图地区街道的交通流量进行编程统计。肯特很有商业头脑。他从湖滨中学雇佣了一些低年级的学生从事具体工作,这个项目的运行状况也非常良好。两个项目的成功,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那年秋天,他们四处寻找其他机会,给一些潜在的客户去信,向他们大力推销自己的产品,不放弃任何一种可能。
此时,湖滨中学因为和周边女校的合并,排课工作陷入混乱。计算机老师为了全身心投入排课计划,请盖茨和肯特担任老师,为湖滨中学教授计算机课程。然而,不幸的是,一天老师因为意外去世了,开学在即,必须有人完成排课计划,盖茨和肯特挺身而出,承担起编写排课程序的重任。
整个学校都在期待着他们能解决问题,这是盖茨第一次感觉到责任的重要性。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他们连续工作3周,每天工作20个小时,时刻与疲劳和压力作斗争。
盖茨曾在输入数据时睡着,醒来后甚至分不清日期,但他和团队从未放弃。最终,在开学前的最后一刻,他们让程序成功运行,得到了校长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了后续开发全新版本程序的机会。
这些实践项目,让盖茨在计算机编程领域初露锋芒,也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肯特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他坚信,有了在湖滨中学成功的经验,他们就能够吸引到美国其他地区的学校,委托他们使用这款软件管理其课表,并为此付费,他们甚至开始在整个学校招聘员工。
那段时间,他们的课外活动同样丰富,盖茨迷上了戏剧,在校园剧团中大放异彩,寻找到别样的感受。肯特则对攀岩如痴如醉,这项野外探险满足了他对自我的挑战之心。
失去挚友与收获合作
然而,成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盖茨和肯特的事业刚刚起步时,他们遭遇了一系列挫折。
先是薪酬项目遭遇欠薪风险,好在盖茨父亲及时出现,用法律帮他们化解了问题。他们和保罗、里克也曾出现分歧,一度分道扬镳。最令人痛心的是,肯特在一次攀岩活动中意外身亡,这对盖茨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他们认识时,盖茨才13岁,他有着天生的、极强的胜负欲,但除了赢得手头上正在玩儿的游戏,他并没有什么远大目标,是肯特给了他前进的方向,帮助他拨开未来道路上的迷雾,一步步靠近人生之路。
对于16岁的比尔·盖茨来说,肯特对他的个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他的合作伙伴,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他的离去让盖茨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但盖茨没有被挫折击倒,他带着肯特的期望,继续前行,他知道肯特不愿意看到他们的排课编程系统半途而废,就给正在上大学的保罗打电话,寻求帮助。
作为“老铁杆”的保罗放下一切,毫不犹豫地回到盖茨身边,他们一头扎进湖滨中学的计算机房,全身心投入排课程序的编写工作。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住在机房,累了就在行军床上打盹,醒来后继续编写代码。他们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完成工作,更是为了化解心中失去肯特的悲痛,完成肯特留下的使命。
幸运的是,连轴转的工作终于有了回报,保罗和盖茨准时完成了排课程序。那年秋天,它运行的十分顺畅,并在随后的几年中一直被使用,他们还为此拿到了报酬。
盖茨和肯特的友情给他留下了一个宝贵的遗产,那就是意识到“另一个人可以帮你变得更好。”也正是在那年夏天,保罗和盖茨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微软的两大创始人,在这一刻真正走到了一起,可以说,这是一段定义他们余生的合作关系。
这段经历也让两个人也慢慢意识,他们的工作风格充满了互补性。盖茨很聪明,能迅速接收信息,做出最佳判断,但他缺乏耐心,欠缺周全。保罗的风格则深思熟虑,总能想到事情的方方面面。就像在计算机领域,保罗对软件、硬件都保持着高度关注,对计算机的发展也充满着前瞻性的预见,盖茨则在软件编程上更为精进,能迅速给出最优产品。这种互补,也为他们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成为编程的顶尖高手
在高中的最后一年,盖茨又接受了一项挑战,为某个电力管理局的发电业务进行电脑化改造。和他们之前的项目相比,这个项目非常的专业,需要99.999%的稳定性,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千家万户的日常用电。盖茨从来不畏惧挑战,反而觉得这是一个一展开身手的好机会。他邀请保罗一起参与,湖滨中学的校长对他开了绿灯,允许盖茨休学两个月全身心地投入。
比尔·盖茨对自己和自身的代码编写能力信心十足。他开发过薪酬管理程序,搞出来的学校排课程序一炮而红,他拥有自己的公司,马上就要实现美国城市交通研究的自动化。而现在,电力管理局的发电业务电脑化改造,又将为他的编程经历增添一份重要砝码。
保罗和盖茨投入其中,他们集中火力狂敲代码,一干就是几个小时,饿了就喝点速溶粉,堪称“废寝忘食”。最长的一次,盖茨差不多100个小时没有离开控制室。累是很累,但他们在这里也收获颇丰。
之前从事的三个项目,大都是闭门造车。但在这个项目中,他们得以和一群专业的程序员一起工作。其中一位顶尖的程序员甚至会主动给盖茨改代码。那些堪称“神来之笔”的修改,让盖茨不禁拍案叫绝。在此之前,要是谁改了他的代码,他一定会急得从桌子上跳起来,但这一次,他知道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也见识到了什么叫更好的代码。
这是盖茨关于自我认知的重要一课。他开始反思自己在编程这件事上的狂傲态度,并开始谦虚地向周围的专业程序员们学习。盖茨融入他们之中,与他们交流,接受他们给的编程挑战,对比与他们的差异所在,吸收他们的奇妙巧思,求知若渴地学习着、努力着、精进着。经过那个夏天的磨砺,盖茨已经成为编程上的顶尖高手。
那时,盖茨也已经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也许是看到盖茨在编程上的天赋,那些专业程序员们劝说他放弃读大学,跳过本科直接申请到研究生院学习计算机编程。用他们的话说,盖茨就该回到计算机行业,决定下一版操作系统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保罗已经做好了放手一搏的机会,他选择了休学,也怂恿盖茨放弃哈佛大学,留下来一起创办公司。但盖茨还想继续探索自己人生的可能,带着对未来的期待,比尔·盖茨开启了他的大学生活。
当然,现在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比尔·盖茨最终从哈佛退学,专心创业,成就了微软帝国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