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小伙,因为我没读《姬氏道德经》而拉黑了我
“你读《道德经》多年居然连道家思想的基本常识都不知道,还不赶紧放下帛书、楚简、传世本?但凡你看过《姬氏道德经》,你都会认为其他版本的《道德经》都是垃圾。”
《姬氏道德经》
这是内蒙的一位小伙子“谆谆教诲”我的,他建了好几个跟《道德经》相关的群,开始时他总是相邀,但我偶尔进群看他留言,也全是一副“教父”的姿态。
这已经是第N次这样“训诫”我了,但我一直没法接受他的盛气凌人和他推荐的《姬氏道德经》,因为既然是“姬氏道德经”,就说明那已经不是《老子道德经》。
这一次聊的时间比较长,他生气了,最后警告我说:“你要是那么固执,你就别读《道德经》了!”等我回话的时候,才发现他已经拉黑了我。
想想也是,大约从2020年起,他就不断介绍《姬氏道德经》,而我一直没有如他所愿,所以拉黑我也就顺理成章了。
比《史记·老子申韩列传》还传奇有趣的“老子家世”
姬英明介绍了完全不同于我们认知中的老子家世。他说,在周天子之下,国家机构设置有三公四辅六卿九司,聃公就是四辅公之一,掌管“礼司”的世袭爵位,第一任聃公是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封,周成王之后,聃公专司天子嫡后的礼教,并从其嫡出的世子中选取一聪慧之人,作为王储的伴读,也将充任下任世子的世袭礼师。
所以,后来的聃公以“礼”为姓,为避讳“周礼”,以“李”代之。我们所知道的老子,是周王室的23代聃公。
老子天生异象,须发皆白,周灵王见后称“上吉”,赐“老”,故称老聃,他是周景王的伴读,周敬王的礼师。
对于姬英明的说法,几年前我跟内蒙那位朋友说,没经官方认可的都是“野史”,就遭到他的一阵奚落,但至今他也没法提供官方确认的证据,所以还没法说是“正史”。但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作为家族谱系,却是下过大功夫的。
罗安宪教授刚一接触这本《姬氏道德经》时,也曾犹疑不决,半年后他认为这本书应该是先秦时期一位高才大德所编定,认为它“无论是在义理上还是在文献上,都有无可替代、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并果断为此作序。
姬英明的家学渊源可上溯到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封
据姬英明介绍:他是姬轩辕黄帝嫡183世孙 ,周太王姬亶父嫡119世主宗子 ,他的直系先祖是周懿王嫡季子姬承,他在周孝王时担任公卿,是周夷王何周厉王时期的主宗宗子,因周厉王被国人所逐,众公卿世族公推姬承为天子。
姬承谨守宗庙礼法,与周定公,召穆公共执朝政14年而还政于周宣王,宣王感恩,赐其族人“张姓”及食邑,命他守护祖源灵台。
就在这时,一名“老聃”及其家眷想进入灵台祭拜,并拿出六卷帛书证明身份,这位老聃就是华夏道统开启者老子。
姬英明说:他学名张鸿福(姬氏,周宣王赐姓“张”),“英明”为祖辈取字,号太一,《姬氏道德经》是圣师老聃西出函谷关回归祖源灵台后,传给姬氏宗族的道德经版本。老聃本姓姬,是姬周王室后人,这个版本就是姬英明的祖上,以家传方式,传承至今的。
他说,《姬氏道德经》两千多年来口耳相授,他们会在地上画字记住后再涂掉。但是传承者并非一般的世子,必须是经过挑选的聪慧世子才有资格传承,姬英明就是这样自幼跟着祖父传承这一古老思想的。
《姬氏道德经》的章节安排迥异于其他诸版本
《姬氏道德经》打乱了我们所熟悉的章节排列顺序,与传本《姬氏道德经》81章结构分法完全不同,也不同于出土本《老子》,《姬氏道德经》不分章,共为6卷,分别是:道经、德经、道理、道政、道法、道术,是一个自形而上到形而下贯穿的思想体系,每卷分初、中、上三节。
道经、德经、道理属于形而上,道政、道法、道术属于形而下。
《道德经》中有一种很奇特的“意联字”,即一个字可表达两个字义
姬英明认为,当代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两周时期还有“声闻字”“解意字”和“意联字”,根据他的说法,“声闻字”就是“乎、也、兮、呵”之类的语气助词。但不知为何他把“然、弗,不、勿、毋”等字也列入这一类。
所谓“意联字”就是一个字除了表示这个字的本意外,还兼有另外一个“音义字”的义字,就是仅凭听觉判断这个字的字义。
他举例说:“服文采,带利剑……是谓盗夸。盗夸持之(姬氏道德经多出“持之”二子,整部书比传本多出约350字),非道也哉。”
其中的“夸”就读作“魁”并且有“魁”字义,即这个字本身有“夸夸其谈”之意,还有魁首之意,合起来就是“夸夸其谈的强盗头子”——真不知还有这种解读法!
再如,“牡”同“杜”,男性szq;“牝”同b,女性szq。“昧”同“妹”,目不能视之意——此类意联字甚多,愚意不以为然,故不再列举。但找出他的注文一比照,那可真算作石破天惊!
下面就来看一下《姬氏道德经》的解读是如何石破天惊的
他的六卷本《道德经》中的“道经卷”内容和排序如下:
他传本第1章的“道可道”、4章的“道空,而用之或不盈(原文如此)”、25章的“有物混成”、40章的“反者道之动”,42章的“道生一”、21章的“孔德之容”、14章的“视之而弗见”等1各章节组合在在一起,形成新的“道经卷”核心内容。
但他在40章的末句“有生于无”和42章的开头“道生一”之间,添加了十几个字:无,无极极,极生炁,炁生变,变生道也”。
似乎是说:“道”之上还有“变、炁、极、无”等概念?
下图是他译文注解的一部分,其中的红色方框内译文,和白色空心字部分,是值得商榷的部分,因为内容太多,不作具体分辨。
《姬氏道德经》姬英明译文截图
他对“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的解释:生养天地万物的自然水汽,永不枯竭,永不停息,就像生殖q那样玄妙地延续,这样的理解闻所未闻。
其之德注意的注解,见下图。
他对“勤的解释却前后矛盾,他解释“用之不勤”为“她的作用更是穷无尽的”,但在解释“终身不勤”时,却是“这样就终身没有劳神劳身的事情”。
我的理解,不管是“用之不勤”,还是“终身不勤”,其中的“勤”所表达的都是“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的益处。所以“用之不勤”只能理解为“奉行大道,无需劳神劳身”。
他把“复命”理解为“生命往复循环”,因此“复命曰常”被理解为:生命往复循环,才是自然永恒的规律。
而老子的原意是说:回归于生命的本质才是最根本、最永恒的常态。老子不是宗教主义者,他不可能说生命可以死而复生、循环往复。
毒虫猛兽“不愿意”伤害“赤子”吗?
他解读“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蜇,攫鸟猛兽弗搏”说:“蜂虫蛇蝎不愿蜇他,猛禽凶兽不愿伤他”。
毒虫猛兽为何会“不愿伤害赤子”呢?这不好理解。
老子以“赤子”比喻含德深厚的人,以独宠猛兽指代万物,意在说明具有玄德之人情无嗜欲,“泊然”“未兆”,有如赤子。赤子心害物,物亦无心害之,“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为道至人与万物合而“不入死地”,即便是独宠猛兽奈我何?
安宪:《姬氏道德经》“无论是在义理上还是在文献上,都有无可替代、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道”要敬畏、顺应、取法于“自然大道”的法则,是啥意思?
姬英明解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应要敬畏、顺应、取法于地理;地理则要敬畏、顺应、取法于天象;天象则要敬畏、顺应、取法于道的规律;而道则要敬畏、顺应、取法于自然大道的法则。
“道”就是“自然大道”!“道”要顺应“道”的法则,这是什么意思?
“道法自然”应该是说:大道以万物之自然为法则。要不然,“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不就落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