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无”的辩证统一,看“有为无为”的辩证统一

东方既白世说新语 2021-02-10 16:31:00

东方既白 著

常言道“在天为道,在人为德”,则由“在天”之”道”归于“在人”之“德”,《道德经》通过启发人们探究自然法则,遵循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轻轻松松”走向秩序一一“摒除了主观色彩”的秩序。依照老子的教诲,人要学习天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达到“无为而无不为”,追求“无为而治”的最终目的。

老子的高明之处不但在于他以“有无”的综合辩证关系构建统领了宇宙万物生生不息,而又循环往复的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终极范围循环体系和运行法则,把这个整体循环体系提炼简化为“有无”两种综合辩证的关系和状态。更把在“有”和“无”这两种不同状态下所做的事情,叫做“有为”“无为”,所以在更大的层次和方向上来看“有为”“无为”都是“为”,“有为”是对“有”而“为”,“无为”是对“无”而“为”,其整体思想还是延续开篇第一章“有无”综合辩证的关系而来,是前后对应,一脉相承的。

那么才能做到“无为而治”呢?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所谓“无为”,就是从万物之始或天地之始开始的“为”,就是无为!什么是无为?无为就是对“无”用“为”,老子用“无”描述了一种状态,也就是万物之始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开始的“为”,称作“无为”。这个“无”,就是第一章:无名万物之始的“无”,也就是从万物之始的“为”,就是“无为”!所以,《道德经》第一章中的“无”,不是一个简单的字,是老子用这个无字来命名了一种万物初始的状态,就是通行本讲的“天地之始”、帛书的“万物之始”的状态。

无有转换状态四分图

那什么才是万物之始状态呢?按《道德经》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说法以及鄙人创立的“道生万物,生生不息”的闭环路线图来看,所谓万物之始的状态,就是把万物“负的阴”和“抱的阳”一层层剥去,回归到万物“道法自然,混沌无极以及道生一”的终始点,恢复万物原本的样子,如图中所示,以“阴阳太极”为分界线居其“右”者则为“有”,居其“左”者则为“无”,以“无”用“为”,祛除以经验为根据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就可以看到万物的本质,也就是万物之始的状态。在这个状态开始的“为”就是“无为”!为什么要在万物之始的时候开始“为”呢?因为在万物之始的为,才能混沌无极,无私无我,才能剥离“阴阳太极”范畴内的一切局限性,才是基于事物本质的、建立在正确基础上的“为”。

以预防和治疗当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手段之一的戴口罩为例,当这个病已经发作并显示出它的巨大破坏性时,在人的脑海里已经由“无”生“有”,变得触手可及时,中国人都自动自觉的戴上了口罩甚至是自我隔离,与政府的科学防疫措施和统筹管理紧密配合,相向而行,在全民戴口罩防疫这个事情上则由原来“无为”转变成了切实可行的“有为”,针对这么大规模和范围的戴口罩防疫事件,这在中国近代人类发展史上是几乎不曾发生过的事情,几乎都是处于“无为而为”的状态。但若真正发生了,成了既定事实,中国人也不会讳疾忌医,不管不顾,该配合治疗就配合治疗,该戴口罩就毫不犹豫地戴口罩。而不像西方人那样都火烧了眉毛,有很多人因此而丧失了生命,还我行我素,不配合戴口罩,自以为是的“不为”。

当“戴口罩”成为一种必须,我们就毫不迟疑地戴上它

这就是中国人对 “有为”“无为”的综合辩证关系,所采取的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最充分的事实依据,其情况就如“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道理一样,比如一个人得了癌症,如果医生这时候介入治疗,此时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化疗或者放疗杀死病毒(仅仅是打个比方),然而这所谓唯一正确的选择,却是建立在原本已经错误的基础上的,因为病已经从无到有,显现发作,成了既定事实,也就是说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对医生而言,这个时候的任何动作和“作为”都只能是对病而为,对“有”而“为”,而无法对“无”而“为”,这就是在中医领域贯彻始终的“有为”与“无为”的综合辩证关系。

无中生有,有中化无,无为有为,亦是如此

所以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同宗同源,息息相关,具有高超的智慧和超越时代局限的先进性,并不是什么难以言表的非科学迷信或者难以企及的超现实哲学,其核心的思想就是道家自成循环体系的“无为而治”,其具体的方法模型就是运用五行生克的整体调和施治法,同病不同方,既可能同病异治,也可能异病同治,既可能直接顺位“生”“补”,也可能直接顺位“克”“泄”,按生我生者“克”我以及我“克”我生者生的五行相克规律,既可以隔位克我或者隔位我克,进而达到整体的和谐平衡,因此“五行生克”模型体系既是中医整体施治的具体方法论,又可以作为中华文化终极智慧“无为而治”的具体方法论。这正是道家无为而治的终极内涵和最大意义所在,也是统领中华文明数千年发展的终极智慧,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鲜明的烙印。

因此,中医向来要求,早发现早治疗,越早越好,具体早到什么程度?那当然是没有病的时候(无),此时为防止生病,对身体进行的整体调养就是“无为”(当然这个过程还会要求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是我们中医所讲的治病最高境界:上医治未病。让身体失衡和病毒滋生根本没有生长的环境和空间,让任何疾病在“道生一”的阶段就没有立足之地,确保人身体和谐平衡不生病,让以后所谓的吃药、打针、住院、手术等等都没有“用武之地”,这就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在中医领域具体的应用场景。一旦病源继续滋生扩张,实现“道生一”的飞跃,继而跨过“阴阳太极”门槛进入“一生二”的层面,那就只能“中医治欲病”了,若再继续恶化,超过“二生三”层面,就到了非动不可的“下医治已病”阶段,若这个阶段还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继续恶化到“三生万物”的阶段,那这个病基本上就被定性为不治之症了,等待他的唯有那个若隐若现的归期。

比如兵法领域的“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在战争真正发生之前或者发生与未发生的临界状态时采取的一系列心理战术和军事配合动作,以此达到迫使敌人自动休兵的最终目的。因此,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无为而治”在兵法领域的具体应用实例,其核心思想正如庄子所言的“呆若木鸡”,开战之前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不然纪渻子也不会辛辛苦苦地按四个阶段训练培养斗鸡的综合素质了。所以,无为而治,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既需要在事物发展的宇宙大循环体系过程中找准时机和位置,对“无”用“为”,把握事物的本质,占领事物发展的先机,又需要施治者有宇宙大循环体系的整体把控能力和综合辩证的统筹能力。

未完待续…………

本文为《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原创内容节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章内容链接:“薛定谔的猫”,打开老子“有无”转化的神秘钥匙 ,敬请品鉴。

其他合作事宜,请与作者联系,谢谢。

作者 | 东方既白

十年学“易”,一朝顿悟,由“易”及“老”,以“老”解“百家”,

独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国学研究架构新体系。

0 阅读:67
评论列表
  • 2021-02-14 20:31

    哈哈,,我的告诉你们,知识,阴阳的本事,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