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版量化宽松与海外资产扩张

杨梅说商业 2024-03-25 06:36:30

  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在海外疯狂垦田置地的真实故事让不少人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不仅三菱公司买走了洛克菲勒中心大厦,而且全美10%的不动产均被日本人收入囊中,同时日本投资者把控了纽约股票交易所25%的日交易量。这一时期,美元升值太快,美联储希望压低美元汇率,而日本正好渴望日元升值与金融国际化。于是,就有了1985年9月的五国“广场协议”。根据该协议,日德英法的货币对美元升值。1986年美元兑日元汇率从前一年的1:238迅速上升到1:168。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广场协议签订后,四国货币升值太快,外汇波动剧烈,美日德等七国又在1987年签署了一份卢浮宫协议。这协议的目的是维持美元汇率的稳定。从1987年到1992年美元与日本的汇价都比较稳定,维持在126到144之间。但是,日元较之前已大幅度升值,好处是刺激日本资本对外投资,坏处是打击国内制造业。这使得日本的海外资产的进军锋芒稍微收敛了几年,但不久后却雄风再起,而且铿锵的圈地脚步从美国迈向了全球,至1990年年底,日本在海外的资产规模达到了270万亿日元,首次站上世界第一的高地并从此无人能越。当然此一时彼一时,据我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2021年9月29日联合发布《202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宣布中国对外投资逆势增长首次跃居全球第一。

  另一方面,日本央行在面对此时的内外市场的冲突下,试图采用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一边在1986-1987年间连续5次降低利率,释放大量货币支持制造业;另一边维持日元兑美元汇率,鼓励日本企业拿廉价日元兑换高价美元,在国际市场上开启“买买买”模式。但是,不幸的是,大量的信贷货币流向了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快速形成巨大的泡沫。但是在紧随其后的快速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刺破了泡沫。泡沫危机爆发后,日本央行没有再次扩张货币救市。于是,泡沫没有刚性化,直接崩盘了。

  这场随之而来的经济泡沫危机给日本整个社会来了一场暴风骤雨般的去杠杆。日本所有的资产,包括日元、房地产、土地、股票、债券、劳动力,遭遇信用暴击,重新在国际市场上寻求定价。这给新兴国家以足够的警醒:当金融市场未实现完全自由化时,国内资产均没有经过国际市场定价,一切财富可能是货币幻觉。很多人对日本经济的印象还停留在1990年泡沫破灭及“消失的三十年”。但其实,日本今天的经济质量、基础科技以及全球化程度,远在三十年前之上。

  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日本政府、企业和个人持有的海外资产净值增加了56亿日元,而且还是有史以来的最大增幅,受此影响,截至去年年底,日本海外净资产达到创纪录的411.2万亿日元(外部总资产1249.9万亿日元,外部债务838.7万亿日元),连续31年保持全球最大债权国的地位。按照日本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21年日本对外投资达到了16.25万亿日元,而在直接投资中,企业跨国并购成为了最核心的力量矩阵。

  还有显示,去年日本企业的海外并购额达到24万亿日元,创出10年最高,而在并购主体构成中,大企业历来充当着急先锋,其中去年日本企业在海外超过千亿元的收购案达到39起,同比增加71%。还有就是,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GPIF)是全球最大的养老投资基金,目前管理资产达到187万亿日元,2021年投资收益超过38万亿日元,而在其资产池的构成中,有50%布局在国际市场,尤其是在海外股票方面,2021财年GPIF录得了高达20.67万亿日元的回报;与此同时,日本还有投资总额超过23万亿日元的私募基金,重点在全球主要配置美国、韩国、挪威、英国、中国等国的股票资产;另外,去年日本的个人投资者在海外股票的投资信托净流入额超过7万亿日元,为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大规模,其中净流入额较大、排名靠前的投资信托大多与美国像是苹果、亚马逊等科技企业等股票基金有关。

  从上世纪50年代确立的“贸易立国”战略转向《广场协议》后的“海外投资立国”战略,日本至今沉淀出的巨量海外资产无疑是国家战略转移的直接结晶。统计数据显示,2021财年日本在海外的投资收益增长14.7%,达到21.59万亿日元,而在超过30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总额中,日本持有1.3万亿美元,为美国第一大债主。另外,2021年日本的GDP总量达到542万亿日元,411.2万亿日元的海外净资产规模相当于GDP的76%,因此有人形象地形容除了本土日本外,日本人还在海外创造了又一个日本。

  不管这样的概括是否恰当,但至少海外恢弘的资产城堡对于日本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首先,巨量海外资产可以强势支撑与维系日本国家的主权信用。其次,足量海外资产可以有效支持与推动日本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另外,第三,天量海外资产可以显著缓释与松解日元的升值压力,并增强日本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

  这里不得不说日本推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12年安倍上台时,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并不特殊。当时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占GDP的30%,与欧美相近。但为了对冲财政紧缩的影响,安倍政府下的日本央行开始实施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量化宽松,令欧洲和北美相形见绌。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占GDP的比重从30%直接提高到超过125%。

  那日本多发的钱去哪了?其“海外投资立国”战略是如何做到的呢?事实上,把日本的银行债变成价值较高的债券,再拿这个价格比较高的债券给日本投资的这些国家,比如泰国、越南等投资的汽车厂,把日本银行债交给这些国家的银行作为增发货币的抵押。也就是说用日本给的银行债变成这些国家发行货币的基础,而为了不让这些国家发生通货膨胀,就可以把这些增发的钱定向给日资企业。而日本的这些海外企业突然得到一大笔来自这些国家的货币的投资,于是日本通过他的这个方式转过来的投资便可以形成完整的对其投资国的市场布局和控制,于是便推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海外投资国。

  事实上,安倍改革货币政策体制之初,日本朝野分成了两大阵营。以安倍晋三为代表的“购债派”认为央行应配合政府增加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和以部分时任官员为代表的“产业派”则认为提振日本经济应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其中最典型就是时任央行行长白川方明。由于和安倍的大规模宽松的愿望处处为左,白川方明随后离职。而黑田东彦则在就职听证会上说,“如果被确认为行长,我将清楚地告诉市场,我准备不惜一切代价来战胜通缩”。“日本银行资产购买的“规模和范围”还不足以实现通胀,央行购买长期债券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在安倍政府和黑田领导下日本央行还不是简简单单地购买政府债券,其早在2014年就开始购买公司债券,甚至通过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来购买股票!这使得全球其他央行都望尘莫及。除了量化宽松措施外,黑田东彦至今坚守的收益率曲线目标,也被称为全球三大最硬的泡沫之一。2013年春天,黑田东彦走马上任执掌日本央行,和当时的安倍政府联手,提出在两年内实现2%的通胀目标,推行“超级量化宽松”政策。在黑田看来,物价不上涨就难以改变日本经济持续萧条的状况。黑田东彦通过采取大规模的货币刺激措施来推动日元大幅贬值,助力“安倍经济学”,希望以此提升企业利润,使企业扩大用工及经营规模,进一步刺激消费,增加内需。

  可以说,安倍晋三是日本量化宽松政策的始作俑者。其担任日本首相期间,曾提出“安倍经济学”(日语:アベノミクス,英语:Abenomics),其为了挽救日本沉寂多年的经济困局,在第二次安倍内阁任内提出“三支箭”计划,即通过宽松货币政策、紧缩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解决经济问题的一系列政策,其实质为量化宽松,试图以货币贬值提高日本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今年上半年日本的国际贸易赤字再创纪录,因为面临源自海外的利率上升压力,旨在抑制长期利率的日本银行大量买入了国债,出现了央行持有已发行国债的过半这一异常事态。利率倒挂等异常现象加重,市场本来的功能难以发挥作用。日本银行的政策面临着招致历史性的日元贬值,日元贬值又将推动物价走高,货币宽松长期化的副作用正在加强。加上日元贬值似无止境,日本已经出现多年未见的通货膨胀,国民明显感受到生活的压力。

  大家都希望当局能拿出有效的对策来应对这些问题。但是,日本央行总裁黑田东彦却顶住压力,坚定地维持现有的量化宽松政策。似乎他对这样的通货膨胀置之不理,其实不然,黑田东彦恰恰想利用这一波通货膨胀迫使国民增加消费,通过消费拉动物价,让日本经济有良性循环的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安倍经济学的预期目标。不得不说,这也是黑田东彦的一场豪赌。

  近期,日元持续贬值的原因或在于日本独立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在3月美联储加息落地,并释放后续将加大加息幅度和加快缩表的信号后,英、欧均开始加速收紧货币政策,但日本央行却反其道而行之,坚持维持量化宽松政策。简单来说,日本是靠借钱和货币“放水”把经济推上来的,力度之大史无前例。美国在金融危机后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了,但是日本什么时候能够走出来?从现在来看,没有一点希望。这方面付出的代价非常之大,给日本经济留下了各种各样的隐患。对于安倍晋三遇刺后,日本央行政策是否会作出改变的问题。日本经济界一些策略师认为,如果此次袭击事件加速了对日本央行政策的重新思考,日元可能会走强,日本股市则可能会下跌。但经济学家大多认为,影响是暂时的。

0 阅读:0

杨梅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