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吉林辽源曾将“公安局”改为“警察署”?

晶源阅览趣事 2024-12-15 11:34:33
#律师来帮忙# 派出所警务改革是整个警务改革的重中之重。辽源市公安局自2003年起,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公安厅领导下,全面实施警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撤销市、区公安分局及派出所,设立警察署,实施两级管理,确保90%的警力投入一线工作。与此同时,警力资源配置得到了优化,警种配比得以固化,形成了符合实际需要的工作机制,城市采用“三三制”社区警务战略,农村则推行“两驻三进制”区域警务战略。此外,还创新了监督考核机制,设立了队伍管理监督处,并实行了“三警捆绑式”考核。然而‬,2005年‬,根据公安部队正规化建设“四统一、五规范”要求,辽源市公安局又把警察署更名为公安分局。 当时‬,辽源市作为吉林省内规模较小的地级市,总面积5139平方公里,辖两县两区,总人口约125万,市区人口近半。尽管全市警力达1447人,占人口总数的万分之11.7,市区警力更是占比万分之22,但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一线警力仍显严重不足。自1983年严打行动以来,一线民警始终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疲于奔命。多年的警务实践让辽源市公安机关深刻意识到,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仅仅依靠政府增人增编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必须从警务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监督保障机制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刻反思,从体制和机制上着手改革,革除积弊,方能使公安工作整体迈入主动局面‬。 改革前,辽源市公安派出所设置机械地依附于行政区划,未充分考虑地域、人口及治安差异,使得管理层次过多,指挥效率低下。在30平方公里的市区内,密集设立了1个市局、2个分局和19个派出所,平均每1.6平方公里就有一个,管理却显得冗余。派出所规模偏小,权限有限,功能不全,难以应对实战需求。市区派出所警力从7人到21人不等,农村更有76.2%的派出所警力不足3人,且权限受限,打防控脱节,民警工作热情受挫。派出所实战警力不足,机关化严重。市区两个分局共448人,但实战警力不到一半,警力分布呈倒金字塔形,大量警力未能下沉一线,公安机关战斗力减弱。 辽源市公安通过管理体制改革,撤销部分分局和派出所,根据地域、人口和治安状况,在市区建立8个、农村建立14个警察署,90%的警力被部署到一线,显著提升了实战效能。警察署被打造为集打、防、管、控于一体的基层综合实战单位,既避免了机关化倾向,又解决了实战警力权力不足的问题。市区实施三个“三三制”的社区警务战略,农村则推行“两驻三进制”的区域警务战略,实现了警务前移,提高了警务工作的效能。通过做大做强监督管理部门、制定新的岗位目标责任以及建立群众评议监督制度,确保了警务工作的规范性、透明度,增强了队伍的监督管理力度,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辽源市派出所警务改革体现在体制与机制的双重革新上。通过实施组织结构扁平化,即采用“市局--警察署”模式,有效提升了沟通效率与反应速度,摒弃了传统尖状结构导致的分工过细与信息不畅。同时,警务运行机制向集约化转型,创新性地推出“三三制”和“两驻三进制”,实现了警力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协同,彻底改变了以往分散、被动、孤立的警务状态。立足‬经济欠发达的社会背景,秉持“无增长改善”的改革理念,不依赖财政增拨与人员扩招,而是通过改革内部机制挖掘潜力,打破了传统警务改革对资金与人力的过度依赖,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层警务改革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实际又高效的新路径。 ‬回溯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辽源市公安管理体制改革无论从理论探索还是实践成效来看,均彰显出显著的优势、卓越的效果及前瞻性的理念。警力配置大幅增强,直接提升了民众的安全感知;打防管控全方位强化,确保了社会治安稳定。还极大促进了警民关系和谐,塑造了公安机关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也提升‬了‬公安队伍整体素质,激发了民警的昂扬斗志,尤其是‬其敢为人先的改革魄力值得高度赞扬。当然,任何改革都难以尽善尽美,受当时历史条件及多重因素的制约,此次改革亦存在不足之处,但正是这些不足,为后续辽源与全省乃至全国公安‬‬工作的持续优化、提升与完善提供了方向。 基层‬警务改革中,对于是取消派出所还是公安分局的争论,本文不予置评。但需强调的是,鉴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与政治体制架构,取消公安分局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而取消派出所则与实际需求及民众习惯严重不符,难以赢得广泛支持。简单地以扩大公安分局数量取代派出所,不过是形式上的变化,无异于新瓶装老酒,且因关系错综复杂而难以推进。因此,更为合理且合法的路径是,立足现实,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基层公安机关的机构设置进行既循序渐进又富有创新性的改革。务必铭记,公安体制作为国家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深受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制约与引导,忽视这一点或将南辕北辙。
0 阅读:354

晶源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