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流公安机关非警务活动?

晶源阅览趣事 2024-12-17 11:13:16
#律师来帮忙# 所谓非警务类警情,即那些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范畴,且无需公安民警先行到场处理的群众报警。随着110接处警体系的日益完善,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与依赖愈发深厚,110报警服务台的接警量也随之激增,其中不乏大量非警务类警情。因其可能演化为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已成为公安机关及基层民警面临的现实挑战,既不能盲目包揽,亦不能简单推诿。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颁布了《关于推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与110报警服务台高效对接联动的意见》(国办发〔2022〕12号),旨在有效缓解非警务警情对警力资源的占用,实现非警务类警情科学合理分流。 公安机关涉足非警务活动的缘由错综复杂,首要因素在于法律框架有待‬完善,服务职能边界模糊,宝贵的警力资源在非核心任务中被过度分散,影响了对真正警情及时响应。“有困难找警察”早已‬深入人心‬,虽体现了公安机关服务人民的初心,却也无形中拓宽了求助范畴,日常琐事如寻宠、修缮等纷纷涌向110,极大地占用了警务资源。社会服务体系分割不够科学,110报警平台与12345政府热线等并存却未能有效分流,求助服务缺乏明确分级,致使警务与非警务活动交织,降低了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明晰职能界定、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公众认知,成为缓解公安机关非警务负担、聚焦主业的关键所在。 各地公安机关在非警务活动分流方面各显神通。湖南岳阳通过“岳阳会议”推动建立社会应急联动机制,与“110”接处警紧密衔接,有效分流非警务活动,减轻公安负担。南京市公安局则创新报警服务,推出自助移车平台等,让群众自助解决日常问题,同时利用“互联网+”模式开发警务APP,实现警务活动有效分离。上海市公安局蒙山路派出所更是打造“石化街道大联动中心”,通过前端、中端、后端的全流程分流,确保非警务活动得到妥善处理。前端由街道管理办带领联动队伍现场处置,中端设置综合指挥室研判警情,后端则将调解案件分流至司法所,实现政府、部门与社会力量的协同作战。 “110”服务平台应‬引导非警务活动有序向社会分离。随着政府职能向管理型、服务型转变,部分职能应逐步向社会剥离。鉴于“12345”政府服务电话品牌影响力不及“110”,政府可依托“110”的强大影响力,构建政府主导的联动机制,将“110”平台升级为政府服务部门,对求助电话实施分类分级处理,非警务事务移交相关职能部门,警务案件则由公安机关处理。同时,建立公安主导、政府协助的工作制度,政府人员负责协调,明确各部门职责,促进事务分流,减轻公安负担。清晰界定职责、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至关重要,部分警务活动也可交由社会机构承担,如保安公司负责安保,法律专业人士提供救助服务。 明确界定公安机关职责,是优化警务资源、提升警务‬效能的基石。由于职权规定不明导致职权泛化,“110”报警平台常接收大量非警务活动,有限的警力资源难以满足所有群众诉求,进而影响群众满意度。需通过立法‬手段,如修订《人民警察法》,明确公安机关接处警范围及职责,理清与其他部门关系,形成各司其职、协同合作的治安综合治理格局。同时,完善内部运行机制,规范处置流程。例如‬,接警时即甄别警务与非警务,及时分流至相应部门或社会服务机构;利用网格化管理,由网格员处理邻里纠纷等非警务活动;明确派出所及民警职责,避免推诿,利用大数据分析科学调配警力,提高处理效率。 培养专业能力,助力服务质效飞跃。非警务类警情处置,需综合专业能力支撑,涵盖人员结构、服务质量与队伍素质等多维度。首要任务是充实专业队伍,整合综合执法、市场监管、村社网格等力量,推动队伍多元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塑造专业素养至关重要,通过统一培训、考核、管理体系,由镇(街道)社会治理中心主导,初期可依托派出所“双处警”“跟班作业”模式传承经验。优化专业服务是赢得民众认可的关键。例如‬,响应要迅速,力求即时到达现场,比肩110接处警效率;处置要精湛,运用专业思维提升现场管控能力;形象要端正,统一标志装备,展现正规专业风貌。 非警务类警情的分流处置工作不‬仅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公安工作现代化、提升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更是有效防范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分流机制,公安机关能够更精准地回应群众诉求,既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又避免了警察权力的泛化和警民关系的紧张。同时,有助于基层民警集中精力处理核心警务,提升工作效率。及时将非警务类警情转至相关部门处理,不仅能有效化解矛盾纠纷,防止事态升级,还能为政府提供宝贵的民情信息,助力其提前预判、主动作为,实现社会治理的精准化、高效化。
4 阅读:272

晶源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