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白岩松力挺大学生:可以选择不同人生,北大仅是我的第三志愿

永旋说财经 2023-01-14 00:39:05

2020年12月17日,白岩松在兰州文理学院演讲时谈到自己1985年高考填志愿时,北大仅是他的第3志愿。

那时的他们更看重专业,而如今名校效应却如此严重。他提到曾经在北大的橱窗里看到北大一周的演讲活动够双非院校用好几年了。

甚至可能几年都达不到,教育倾斜如此严重,让他十分担心。

早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当选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白岩松就发出了关注“非重点”高校学生的声音,给迷茫而挣扎的普通大学学子以慰藉,充满“白岩松”风格的人文关怀。

“非名校”学生——中国未来建设的基石

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期间白岩松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呼吁多关注“非名校”学生,他说到:

“据统计,我国高校数量大概有2000多所,而名校的数量在一百所左右。每年中国八百多万大学毕业生中,但来自‘双一流’名校大学的比例不到10%。“

名校大学生跟非名校之间相比,活动经费和教育资源天壤地别。

2018年12月23日,白岩松前往中国传媒大学进行他的首次个人大型演讲“对白·这个世界会好吗”。

演讲中白岩松主要针对“饥饿与温饱“、“青春与机会”、“缺陷与完美”、“平静与焦虑”四个社会热点话题,进行了生动而又深刻的阐述。

并与来自各个高校的学生代表、95后年轻艺人以及多位中外留学生以问答的形式进行交流。

在演讲最后,白岩松提到将在2019年启动针对全国非重点高校的30场巡回演讲,把与95代“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的对话延续。

提高对普通高校学生的关注,增加教育资源的分配来培养这些国家的基石。

一番话,体现了白岩松对现代教育的人文关怀,也向我们展示了残酷的教育现状,那便是作为大基数的“普通学生”,因为学历内卷所带来的的压力和自卑感。

然而,无论是从什么大学走出来的学生,最终进入国家建设之中,每一人都会是不可或缺的“螺丝钉”。

所谓凤毛麟角,精英是金字塔尖上的人,而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下更多的是参与基层建设的普通人。

内部竞争机制的存在导致教育资源的过度倾斜,许多人因本科普通的学历而自卑,与顶端高校的学历差距成了心理上的又一重压。

白岩松此举既是呼吁关注“非名校”学生,又何尝不是呼吁“非名校”学生关注自身发展。

为什么要重视非名校学生的成长

白岩松曾在两会采访中提到,“我支持双一流建设,但我觉得在谈论(重视)双一流的时候起码也要谈论(重视)非名校,而且发展非名校的力度要比发展双一流的力度更大,差距才能缩小。”

“我知道国家现在也有一些对非名校的政策,但是不多,而且所起到的作用远远不如对名校、双一流的作用那么大,因此差距现在在拉大之中。”

不断被拉大的差距导致了许多非名校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变得越发自卑与迷茫,这对于中国的基础建设何尝不是人才的损失。

白岩松谈及自己做内蒙古青联名誉主席,为内蒙古的大学请了许多全国有名的演讲者,为这些大学生做演讲,收到了颇为不错的效果,通过这些演讲活动的影响,学生的自信也在增加,思想也更加开阔。

而这些教育资源由于他们所处地域的发展水平有限,他们一开始难以接触到的。

名校所拥有的的教育资源,比之非名校之间,差距是一道鸿沟,可最后,名校所培养少数的精英群体所拥有的资源平台之高,以至于他们的目光更多时候放在了世界。

“双一流学校里可能很多比例支援世界建设去了”,而留在中国成为“中国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建设的主干”。

很大基数会是非名校大学出身的人,而这些人的心理更应该被关注,被鼓励,得到更多的支持。

精英教育不是不可取,但也应该给非名校学生机会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去看见更大的世界,体会到教育的关怀。

道德经里头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白岩松提倡的是要“补短板”,在教育资源方面,名校的资源足够丰富也足够庞大。

“每个学校每年的经费全在一百亿以上,有的在二百亿以上,后面的学校呢?”

非名校呢?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应该来自于各处,给予更多的机会去发掘出各种不同的潜力,或许才是上策。

2019年6月,白岩松与优酷、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系列演讲《对白:让我们和更好的你聊聊》。

他在2018年的“关注非名校大学生精神世界”政协提案落地。

他与李昌钰、周国平、马未都、刘震云、陈鲁豫、武志红、樊登等二十多位嘉宾一起完成了他所规划的三十场演讲。

2021年初,这三十场演讲实录被汇总到《对白:让我们和更好的你聊聊》一书中,旨在为经历“四分之一人生危机”的18-25岁的青年人提供可参考的人生经验。

2021年1月6日,在《对白》一书的发布会上,记者问道:“为什么密切关注那些非985/211学生的成长?”

白岩松是这样回答的:其一,每年的大学生有三千万到四千万,但在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却不足三四百万。

其二,一些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总是对未来的前程担忧以及不自信。就算是一些县里或者市区

的公务员,也总是焦虑自己的前途和未来。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是被比较出来的。他们的焦虑在网络媒体也被无限放大。

他们在网络世界里看见了更为广袤的世界,却只能受限于不多的选择,而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而言,这种落差感更加清晰。

这种清晰的落差感接着会变成焦虑,随着竞争机制不断扭曲。

2021年的网络热词“内卷”盛行,描述的便是当代青年人过度竞争,不断透支自己的现象,“996”“007”与热词“佛系”“躺平”等对比强烈,这种两极化的矛盾,进一步透露出青年人的挣扎与矛盾。

在谈及“内卷”时,白岩松说到:

“我从来没有想过比别人强,我天天在想着我如何跟别人不一样。在我教授过的几届毕业生中,我总是告诉他们,不一定要按社会的框架或者当下的大趋势而决定自己的人生、制造焦虑。”

白岩松表示,让自己与众不同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而不是顺着大势成为大众所期盼的样子。

这样的话,大家很可能会拥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白岩松所言,虽有些过于轻巧之嫌,但取其有益的方面看来,也不是全无道理。

或许把远大的目标一部部化解为我们每日力所能及的小日常,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己,那么对于这个世界以及奋斗的方式,青年人终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个人价值的实现终归在于关注自我

非名校大学生的焦虑与不安值得被关注,但很多时候,心病还须心药医。

高考是一道分水岭,有些人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而进入名校,拥有常人难以匹及的资源也是无可厚非,毕竟“物竞天择”。

但是如何把握这其间的平衡就显得很微妙,高校间的资源差距呈断层式出现时,那么矛盾自然也会随之而来。

加强对非名校大学生的关注,不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均化,也不是为此义愤填膺为自己寻找到一个逃避的借口。

外界能给予的资源,是一种眼界,一种阶梯,是他人将梯子递过,而你得以看得更远,可有些时候,最让人无力的是,拼尽全力也无法取得这把梯子。

很多人便会因此身心俱疲,从而 。而对非名校学生的关注,便是提供诸如鼓励机制的资源,在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差距下,也能获得激发潜力的眼界和可能性。

教育资源的倾斜不是朝夕之间能够改变的,直到现在,白岩松所呼吁的也并未成为现实,“非名校”学生的自卑感、与名校差距巨大的眼界和平台依旧裹挟着白岩松口中的“基石”前行。

无论白岩松以怎样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无疑他所带来的思考是切实的。

竞争力在这个急速涌动的社会无处不在,每一个人都是时代浪潮中不起眼的浪花,即便是那些身处金字塔尖的人,放入浩瀚的历史之中,也不过“如沧海之一粟”。

普通人的标签是一个无形的枷锁,如何看待这个枷锁取决于不同的人生态度,做一颗“螺丝钉”或直接“躺平”?消极与乐观从来无法以绝对化的形式展现。

我们首先要改变的观念便是,随意地为自己,也为他人设置一个“标签”。非名校生一定会是自卑的吗?名校生就一定自信吗?虽然在不同高度看风景,那么高处的风景就一定迷人吗?

再渺小的人也会有高大的时刻,再耀眼的人也要经历凡人之挣扎,每个人存于世,所见皆是风景,又何必一定要分个高下。

所谓奋斗,获得的应该是实现自我价值所获得的内心安稳,而不是与他人比较的高人一等。

不必永远向往浪潮汹涌的海域,静水长流何尝不是一种人生。

与其说要关注非名校生,不如说应该关注自身的潜能。

那么当一个觉醒的人,会用尽全力,去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方向,这条路不一定是所有人眼中的康庄大道,不一定通向顶峰,这是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心灵力量获得的道路。

把握自己的人生,不被他人轻易左右,拥有自己的思想,能够自得地在这人间生存,方是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

而每一个人生价值光芒的展现,便如一点微光,当无数的微光汇聚,便是无尽的璀璨。

-完-

0 阅读:18

永旋说财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