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海,你小子可算回来了!大伙儿都盼着你回来呢!"1981年的腊月,王大爷的吆喝声隔着老远就传来了,寒风里裹挟着浓浓的乡音。
我推着那辆重得像小山似的自行车,肩上的军用挎包沉甸甸的。这不,刚下火车就往家赶,连口热水都顾不上喝。
一问王大爷,才知道林书记病了,这心里头就跟针扎似的难受。我还记得那年春天,林书记硬是把我从地头拉起来,说我这身板当兵正合适。
站在村口,看着熟悉的土路、篱笆,远处炊烟袅袅的房子,我的眼眶有点湿润。家里就那一亩三分薄地,去年又遭了灾,连交公粮都困难。
娘整宿整宿睡不着,我妹妹小芳刚上初中,学费都发愁。有时候半夜醒来,就听见娘在厨房里抽抽搭搭的,我心里头跟刀割似的疼。
就在最难熬的时候,林书记来了。他蹲在地头,掏出那个旧烟袋锅子,慢悠悠地说:"小海啊,你这个年纪,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
没等我开口,他就从衣兜里摸出五十块钱塞给我:"该置办的东西赶紧置办,明个我就给你开介绍信。"那会儿五十块钱可不是小数目,够买好几袋化肥了。
村里人都说我是傻小子,放着地不种,非要去当兵。娘一开始也不同意,整天抹眼泪,说我这是要跟地里的庄稼过不去。
林书记特意上门做工作:"让孩子去闯闯,说不定能给咱们全村争光呢!"临走那天,他还给了我一件他儿子的旧棉袄,说冬天穿。
那件棉袄我一直带在身边,补了又补。每次看到袖口上的补丁,就想起林书记那双沧桑却温暖的眼睛。
到了林家院子,几摞劈好的柴火整齐地码着,灶房里炊烟袅袅。"有人在家吗?"我刚喊完,就见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从屋里出来。
她穿着件褪了色的蓝布棉袄,手里还捏着粉笔头,脸蛋被冻得通红。"你是周小海同志吧?我是林巧慧,林书记的女儿。"
屋里,林巧慧麻利地烧起炉子泡茶。老式搪瓷茶壶冒着热气,她的动作跟她爹一模一样,都是那么利索周到。
"我爹常提起你呢!"她一边倒茶一边说,"说你是咱们村最有出息的后生。"我有点不好意思,掏出带回来的罐头和肉脯:"这是我们团里的特产。"
林巧慧笑着摇头:"你自个留着吃。"她的笑容让我想起了春天的杏花,清澈又温暖。
聊着聊着,才知道林巧慧本来在县城中学有个教职,她妈妈却突然病倒了。她二话没说,就回村当了民办教师,一个月工分没几个。
不光教书,她还琢磨着帮村里妇女增收,组织了个编织小组。"虽说挣得不多,可大伙儿心齐啊!"她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
"林老师!"门外忽然传来喊声,"刘婶让我来问问,那毛线怎么打斜针?"林巧慧赶紧出去,那认真劲儿,像极了当年林书记帮扶村民的样子。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我在文化站忙活,林巧慧在学校教书。有时候碰到她放学,就帮着拿拿教具,看她给娃娃们补课。
可村里人不理解,说我是吃饱了撑的。好好的营职干部不当,非要回来当文化员。我娘更是直叹气:"你这孩子,咋就不知道往高处走呢?"
林巧慧却支持我:"现在国家提倡文化建设,咱们村也该有个像样的文化阵地了。"她还跟我一块琢磨怎么办夜校,教大家识字。
腊月里,我去县医院看林书记。病房里消毒水的味道刺鼻,可林书记精神还行,一见我就笑:"听说你要转业?"
我点头:"想为咱们村出份力。"他拍着我的肩膀:"好啊,正愁文化站没人管呢!"说着,眼睛就湿润了。
春天来的时候,我鼓起勇气跟林巧慧表明心意。她红着脸说:"我早就看出来了,你这个傻小子!"那一刻,我感觉整个春天都开满了花。
可我娘一听就炸了锅:"林书记家的闺女,那得多少人抢着要?你可别给我找不自在!"她说得没错,林巧慧确实有很多追求者,县里的干部都托人说过亲。
正发愁呢,林书记出院回来了。全村老少都去接,路边的杏花开得正旺。他坐在手扶拖拉机上,看见我和林巧慧站在一块,眼睛亮了亮。
晚上,他叫我去家里,掏出那个老烟袋锅子:"小海啊,我看你这些年,是真长进了。"说着,他朝巧慧使个眼色:"你说是不?"
林巧慧红着脸跑出去了。我心里明白,这是林书记给我们解开了心结。第二年开春,我和巧慧就订了婚。
娘这才转过弯来,逢人就夸:"我儿媳妇,是咱们村最好的老师!"她还特意去集市买了块红布,给巧慧做了件新棉袄。
日子就这么过着,我和巧慧守着这片土地,看着一批批娃娃长大,看着村里的面貌一天天变好。文化站里天天热闹,晚上的识字班坐得满满当当。
林书记常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话我和巧慧一直记在心里。每天看着村里的年轻人在文化站读书学习,心里就特别踏实。
有时候想想,要不是当年林书记的一片苦心,哪有今天的我们?更想不到,那件旧棉袄,竟然让我穿出了一段美满姻缘。
每到春天,我就特别喜欢站在村口,看着远处的麦田,听着孩子们的读书声。巧慧常说:"咱们这辈子,就是要让更多的娃娃飞出这片天地。"
望着她认真的样子,我就在想,这大概就是林书记最想看到的景象吧。人生啊,就像是一条弯弯的小路,有时候绕了远路,反倒走到了最好的地方。
这不就是我和巧慧的故事吗?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攥紧了口袋里那块已经泛黄的红布,那是林书记当年给我介绍信用的那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