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市旅行介绍第424篇——山西省.壶关县

怜寒玩转旅游 2025-03-17 08:33:00
一、概述

壶关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隶属于长治市,地处太行山东南端,东与河南省林州市、辉县市接壤,是长治市的“东大门”。

全县总面积约1013平方公里,东西长46公里,南北宽42公里,地貌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1252米,属典型的干石山区。

壶关县水文资源较为匮乏,主要河流包括陶清河、郊沟河等,分属海河与黄河流域,但整体缺水严重。

自然景观以太行山大峡谷为核心,其峡谷地貌险峻壮丽,是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及4A级景区,包含红豆峡、八泉峡等著名景点。

二、历史

壶关县的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属黎侯国,为冀州域。春秋时期属晋国,战国初属韩上党郡,后归赵所有。秦统一后设郡县制,属上党郡。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年)正式置壶关县,因境内“山形似壶,于此置关”而得名。

到了隋代,曾更名上党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恢复壶关县建制。

明嘉靖八年(1529年)析壶关、潞城、黎城三县部分区域置平顺县,后多次调整县境范围。民国时期,壶关县隶属多次变更,曾短暂与平顺县合并,1949年后属长治专区。

1958年壶关县与平顺县合并,次年分设,形成现今县境范围。1985年4月30日,晋东南地区撤销,壶关县划归长治市管辖,沿用至今。

三、历史名人

令狐茂(西汉):壶关三老之一,冒死向汉武帝上书为太子刘据申冤,促使武帝醒悟并诛杀佞臣江充,其事迹载入《汉书》。

苗晋卿(685-765年):唐朝宰相,出身儒学世家,历任吏部侍郎、工部尚书等职,安史之乱后辅佐肃宗稳定朝局。

苗发(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工诗文,与卢纶、钱起等齐名,曾任秘书丞。

四、壶关县民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壶关秧歌:形成于明末清初,原为民间社火表演形式,后发展为地方小剧种,被誉为“上党地区小黄梅”。其唱腔高亢婉转,代表剧目《打酸枣》《雇驴》深受群众喜爱,曾多次获省级大奖。

2. 壶关迓鼓:始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是迎神驱邪的民间祭祀活动,表演时鼓乐雄浑、阵法多变(如“八卦阵”“十面埋伏”),融合打击乐与舞蹈,被称为“戏曲活化石”。

省级及地方特色非遗项目

1. 辛寨老陈醋:始制于隋唐,以“蒸、酵、熏、淋、陈”五道工艺闻名,民间有“万里辛寨陈醋”之誉,是山西醋文化的重要分支。

2.西川底石雕:壶关山多石多,石雕技艺传承千年,省级传承人刘雄伟耗时10年打造“壶林书院”,作品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

3.潞绣:融合苏绣、湘绣技法,以潞绸为原料,唐代诗人李贺曾咏赞其织染技艺,展现北方刺绣的细腻与华美。

民俗表演类

1.壶关鼓书:属潞安大鼓分支,以说唱结合、通俗易懂为特色,表演形式灵活,常于田间地头传唱乡土人情。

2.树掌龙灯:平年12节、闰年13节,以纸制龙身配灯光,舞动时如游龙翻云,常与武术鼓、狮舞结合,展现民间节庆的磅礴气势。

3.跑竹马与高跷:竹马表演者扮古装角色,模拟马队行军;高跷以1.5米木拐表演跌叉、翻筋斗等绝技,晋庄镇泉则河村的高跷尤为著名。

五、旅游景点

1. 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景区(国家5A级)

作为壶关旅游的核心景区,八泉峡以“雄、奇、险、幽”著称,峡谷内八股泉水汇聚,形成高峡平湖、悬泉飞瀑等景观。在这里可体验208米高的“天空之城”观景台、3000米长的华北最长高空索道,以及游船穿行峡谷的独特视角。

2. 红豆峡

因峡谷内生长2万余株珍稀红豆杉得名,是北方罕见的红豆杉群落聚集地。景区内有七仙峪、三叠潭等自然奇观,还可体验竹筏划船和滑道项目,适合亲子游与生态摄影。

3. 青龙峡

以漂流和攀岩为特色,被称为“中国攀岩基地”,峡谷内水流湍急,两岸峭壁陡立,夏季漂流项目备受欢迎。景区还保留古冶铁遗址,展示传统铁艺文化。

4. 黑龙潭与紫团山

黑龙潭以碧水深潭和瀑布群闻名,紫团山则以道教文化为底蕴,山腰的紫团洞是北方罕见的溶洞景观,洞内钟乳石形态奇幻。

5. 壶关三嵕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金代,现存正殿为金代原构,庙内保存有明代香亭与钟鼓楼,是研究宋金建筑艺术的珍贵遗存。

6. 常行村民兵抗日窑洞遗址

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防御工事,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窑洞内保留战斗痕迹,展现当地军民抗战历史。

7.真泽宫与万佛寺

真泽宫为道教宫观,建筑群布局严谨;万佛寺则以唐代佛塔和石刻造像著称,环境清幽,适合禅意体验。

8. 欢乐太行谷(4A级)

集主题乐园、水上世界、民俗表演于一体,拥有过山车、摩天轮等游乐设施,夜间灯光秀和音乐节吸引年轻游客。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