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市旅行介绍第420篇——山西省.介休市

怜寒玩转旅游 2025-02-18 08:56:43
概述

介休市,县级市,由晋中市代管,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原盆地南端,南依太岳山、北临汾河,距省会太原市139公里,全市总面积744平方公里,是晋中市域副中心城市和大太原都市圈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介休因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休逝于此得名,素有“三贤故里”之称(介子推、郭林宗、文彦博),是寒食节发源地。介休作为晋商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涌现皇商范家等显赫商贾,现存全国唯一祆教建筑祆神楼、明代琉璃艺术瑰宝后土庙等文物古迹。

介休市工业基础雄厚,有煤炭、焦化、钢铁、化工、碳素、装备制造等八大产业集群。近年来注重生态转型,推进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建设,打造“水量丰、水质好、风光美”的生态廊道。有国家5A级景区绵山,张壁古堡(国家4A级)以及汾河国家湿地公园等。

历史

介休市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因晋文公重耳忠臣介子推隐居绵山并焚身明志而得名,取“介子推休逝于此”之意。

春秋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境内始置邬县;战国时期西部设平周邑,属魏国。

秦代(前221年)置界休县。

介休市袄神楼

西晋(281年)改界休为介休县,属西河国,为介休定名之始。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设介休郡,并改县名为平昌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恢复介休县名。

介休市后土庙建筑风光

抗日战争期间,介休与平遥交界地区设平介县,1948年全境解放后恢复建制。

1958年与灵石、孝义三县合并为介休县,1961年分置恢复。

1992年2月,撤县设市(县级);1999年地级晋中市成立后,由晋中市代管。

古迹与旅游

后土庙道教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约457年),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重修,以琉璃艺术著称,被誉为“中国琉璃艺术建筑博物馆”,也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建筑群之一。

后土庙道教建筑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十六国时期,集军事防御、宗教文化和地下奇观于一体。古堡地下密布隋唐地道,地上存有空王殿琉璃碑(国内唯一琉璃碑)、可罕庙等建筑,2013年入选全国十大魅力名镇。

张壁古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文彦博修建,全国唯一祆教(拜火教)建筑遗存。楼体为乐楼、神龛、过街楼三位一体,与鹳雀楼并称“三晋四大名楼”。

祆神楼

洪山窑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宋九大名窑之一,始烧于北宋早期,以白瓷赭花彩绘、镂空香薰等工艺闻名,出土珍贵的“政和八年”纪年模具。

城隍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明代,以琉璃装饰闻名。

北辛武太和岩琉璃牌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琉璃牌坊代表作。

北辛武太和岩琉璃牌坊

史公塔:清代砖塔,纪念清初知县史纪事。

李陵墓:汉代墓葬遗址,传为李陵衣冠冢。

唐开元碑:现存唐代碑刻。

北辛武太和岩琉璃牌坊

绵山风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因春秋时期介子推携母隐居焚身于此得名,是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发源地。景区集自然奇观与人文遗迹于一体,涵盖14大景点、360余处小景点,以“奇、险、秀、古”著称,最高海拔2560米,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大罗宫(被誉为“天下第一道宫”)、云峰寺(唐代古寺)、水涛沟、栖贤谷等。

介休汾河湿地森林公园:位于介休市北部,横跨汾河与龙凤河交汇区域,是山西省首批国家湿地公园之一。公园主要分为保育区、清明文化园、芳草渡、野趣园等区域,总面积约10258亩,湿地覆盖率83.31%,是我国北方城市中罕见的生态绿肺。

介休市秦柏生态旅游区:位于介休市绵山镇西欢村柏树岭,以树龄逾2640年的“华夏第一柏”为核心所打造。古柏相传为春秋时期晋文公纪念介子推所植,属国家一级保护古树,被誉为“三晋名树,中华瑰宝”。此外,园内还有龙天庙、树神殿、寿字湖、祭坛等景观。

秦柏

文化

介休市是我国寒食清明文化发源地和“琉璃之乡”。

介休寒食清明习俗:源于春秋时期介子推传说,以禁火冷食、祭祖扫墓为核心,衍生出踏青、插柳、斗鸡、蒸面塑等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介子推公祭大典

琉璃烧制技艺:介休琉璃始于唐代,明清鼎盛,以孔雀蓝釉、三彩琉璃著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瓷质釉上彩绘技艺:介休窑传统工艺。

绵山挂祥铃习俗:结合宗教与民俗,祈求平安的独特仪式。

醒狮表演、高跷:民俗类非遗,展现木棍上的“东方芭蕾”。

琉璃烧制技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