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今天咱来聊聊央企里的事业编制。你们知道吗,央企里存在事业编制,可不是无缘无故的,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主要是历史、行业、政策这些因素凑一块儿造成的。

先说历史遗留问题。好多央企以前是计划经济时候的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就像中国石油、中国铁路,以前是石油工业部、铁道部下面的单位,里面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事业编或者行政编。90年代国企改革,这些单位慢慢变成企业了,但是原来那些人的编制还保留着,这就是“老人老办法”。还有一些科研院所、设计院这些事业单位,改革的时候被划到央企管理,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面的研究院,他们的员工也还留着事业编制。

再讲讲特殊行业的需求。有些央企承担着公共服务或者国家战略任务,像核工业、航天、粮食储备这些,他们有些岗位是参照事业单位来管理的,这样能保证人员稳定,也能留住专业人才。还有央企下面的研究院、实验室这些地方,也可能保留事业编制,因为这样能吸引高端科研人才,还能享受事业单位的职称评定、财政支持这些好政策。

政策过渡期也有影响。国家推动“政企分开”“事企分离”改革的时候,为了不让人员安置出问题,引发社会矛盾,就允许央企在一段时间内保留一部分事业编制。比如说2011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有些事业单位变成央企了,但是人员身份转变需要时间。有些央企还采用“企业化运作+事业编制”的双轨模式,慢慢把事业编人员变成合同制,不过这个过渡期可能挺长的。

还有央企下属单位的事业属性。有些央企自己办了学校、医院、培训中心这些机构,像中国石油大学附属医院,这些机构本身就是事业单位,所以里面的人员用的是事业编制。另外,有些行业像工程设计、检测认证,需要有事业单位资质才能开展业务,这也导致央企下属单位保留事业编制。

最后,地方和中央政策有差异。有些央企是地方政府控股或者管理的,就是省属国企,在编制管理上可能会灵活一些,允许企业编和事业编一起用。还有少数央企因为承担特殊任务,像援疆援藏、重大科技专项,经过国务院特批,能保留一些事业编制岗位。

现在的情况是,随着国企改革不断深入,2015年出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央企原则上都要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事业编制人员会慢慢通过退休、转岗这些方式退出。而且事业编人员和企业编人员待遇也不一样,事业编能享受事业单位的职称晋升、养老金制度,企业编是按市场化薪酬管理,这两种编制同时存在,会让企业内部管理变得更复杂。

也就是说,央企里有事业编制,主要是因为历史转型的延续,还有特殊职能的需要,说白了就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产物。以后随着国企改革继续推进,事业编制在央企里的占比肯定会越来越少,最后实现全面市场化的用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