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市旅行介绍第419篇——山西省.灵石县

怜寒玩转旅游 2025-02-17 08:58:51
概述

灵石县地处山西省中部、晋中市最南端,总面积12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8万(2024年)。隋开皇十年(590年)因陨石现世得名,至今已有1434年建制史,现存4处国家级文保单位、3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晋商文化发祥地之一。

县域以太岳山、吕梁山余脉为主体,85%为山地丘陵,平均海拔900米,森林覆盖率38.2%。探明煤炭储量38亿吨(优质主焦煤占比70%),石膏储量17.2亿吨居全国首位,汾河纵贯全境57公里。

荣誉

1.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部命名)

2. 国家卫生县城(2017-2020周期)

3. 全国绿化模范县(2019年)

4. 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2015年)

5. 省级园林县城(2020年)

6. 全国农村电商示范县(2022年)

历史

灵石县建制始于隋开皇十年(590年),文帝杨坚巡幸汾水古道时,于现县治处掘获通体赤褐的陨铁"瑞石",遂诏令割介休西南、霍邑东北之地置县,取"天降灵瑞"之意定名,迄今已有1434年建县史。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属霍州直隶州,现存夏门古堡、苏溪村古驿道等遗存多建于这一时期。民国初年属河东道,1937年成为太岳抗日根据地核心区,现存八路军兵站遗址12处。1949年划归榆次专区(今晋中市),1958年短暂并入介休县,1961年复置后县域稳定至今。

考古发现:旌介商代遗址出土青铜器278件,其中"灵石铭文鼎"记载商王狩猎史实;梁家墕春秋墓葬群发现晋国贵族车马坑,证实此地为晋阳至新田古道的枢纽。

历史文物

资寿寺(第六批国保)这座始建于唐咸通十一年的古刹,现存建筑以明代为主体,尤以彩塑艺术闻名于世。大雄宝殿内明代十八罗汉塑像,突破传统宗教造像程式,呈现出市井生活气息:托钵罗汉衣褶间暗藏百枚铜钱纹样,沉思罗汉面部肌肉纹理精确至0.3毫米。1993年罗汉头像被盗事件轰动全国,后经海外华人捐赠回归,促成我国首例文物数字化修复工程。寺内保存的《水陆画》128幅,完整再现明代山西民间信仰体系,其颜料配方中的砗磲粉、绿松石等成分,经检测与《营造法式》记载完全吻合。

王家大院(第五批国保)这座占地25万平方米的明清建筑群,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其防御体系暗含周易智慧:红门堡108座院落对应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排水系统通过"螭首-暗渠-沉井"三级净化,至今仍能防洪排涝。三雕艺术达登峰造极之境,凝瑞居槛墙石雕《唐太宗考子图》,在0.8平方米画面中雕刻87个人物,采用"减地突雕"技法令衣袂呈现立体飘动感。2018年修复中发现的"竹节形排水管",证实清代已运用流体力学原理,其构造比西方同类技术早两个世纪。

晋祠庙(第七批国保)作为元代木构建筑的典范,其正殿采用"移柱造"与"缠柱造"结合的特殊形制,八根檐柱内倾角达7度,形成独特的力学稳定结构。殿内壁画《朝元图》面积达126平方米,道教神祇衣饰上的金箔采用"沥粉堆金"工艺,在烛光下会产生动态光影效果。考古发现的宋代柱础石,表面密布防潮用的朱砂涂层,印证《宋营造法式》"筑基之法"。

后土庙(第七批国保)这座全国罕见的后土信仰祖庭,其戏台藻井采用"八卦攒顶"结构,128块柏木构件未用一钉,声学设计使台前石臼产生共鸣效应。庙内保存完整的明代社祭仪轨文书,详细记载春祈秋报的流程、祭品规格,其中"三牲代祭"制度,实证古代动物保护理念。

旅游景观

1. 静升古镇:坐落于山西省灵石县东北部,始建于唐代,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座占地3.8平方公里的明清商贸重镇,完整保留着"九沟八堡十八巷"的防御格局,古建筑群中,28米高的文庙奎星楼与雕刻《西厢记》全本的红庙戏台尤为瞩目。古镇以王家大院建筑群为核心,不仅保存着清代当铺银库、百年药铺,更延续着静升社火等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2. 夏门古堡:位于灵石县夏门镇,是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监察御史梁中靖家族营建的防御性民居建筑群。古堡依凤凰山峭壁而建,整体呈"北斗七星"布局,现存7座堡楼由千米暗道相连,主体建筑群占地1.8万平方米。

3.石膏山风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主峰海拔2532米,拥有华北罕见的古冰川遗迹和8层垂直溶洞群,其中莲花洞内密布着世界珍稀的钟乳石灵芝群落。主要有明代采药人栈道遗址、28米悬空玻璃观景台、隋文帝敕封的镇岳灵石、石英岩体天然形成的“山西地图”地质奇观、5.8公里天河峡谷漂流、银矿洞改造的18℃恒温悬崖酒店、海拔2200米的星空观测站等景观。

4.介庙林场:位于灵石县东北部,占地50平方公里,是山西省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次生林区之一。林场以寒食文化发源地闻名,相传春秋时期介子推隐居于此,现存明代介子推祠遗址及历代碑刻17通。核心林区覆盖率达96%,拥有华北罕见的千年古油松群。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静升社火(国家级)这项起源于元代戍边将士娱乐活动的民俗,发展出"三绝九艺"的完整体系。核心技艺"背棍"需经三年训练,表演者脚腕承重达25公斤却能轻盈起舞,其力学原理被清华大学纳入传统技艺研究课题。"抬阁"装置暗藏32个机械机关,可使三层表演台360度旋转,2023年改进的LED灯光系统让夜间表演更具视觉冲击。现存最古老的社火道具——清代乾隆年间的旱船骨架,采用弹性竹编工艺,至今仍能完美复原"逆水行舟"的动感效果。

灵石泥塑(省级)承袭唐代寺庙造像技艺,形成"三浆九塑十八彩"的独特工艺。传承人王金生工作室复原的元代《二十八宿》彩塑群,运用矿物颜料多层罩染技法,在暗光环境下仍能保持色彩饱和度。其核心技艺"骨胎塑造法",以苎麻、糯米浆、细沙混合塑造内胎,使作品历经三百年不开裂。2022年开发的低温陶瓷转化技术,让传统泥塑可永久保存,作品《晋商万里茶路》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灵石剪纸(省级)不同于晋北染色剪纸,此地独创"阳刻点彩"技艺,在单色剪纸基础上局部施以植物染料。传世作品《晋商票号图》在1平方米红纸上镂刻42家商号门面,采用"线线相连"技法无一处断刀。现代传承中发展的"光影剪纸",通过多层叠加形成立体效果,作品《褐马鸡》在2023年国际非遗展获创新大奖。

王家祭祀礼仪(省级)这套保存完整的宗族祭祀体系,包含137道程序、89种礼器。其中"三献礼"需在特定时辰完成72个动作,祭祀乐谱《大章》使用宋代俗字谱记写,经破译发现其音阶体系与曾侯乙编钟存在承袭关系。2019年复原的明代祭服,采用"织金缂丝"工艺,1厘米见方织入13根金线,再现古代织造巅峰技艺。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