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军事制度,士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自备武器和粮食等物资。
一、府兵制形成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胡汉文化交融的产物:1. 北魏时期,为应对北方柔然部落的威胁,北魏将鲜卑部落兵制与汉族农耕社会结合,设“镇戍兵”屯田守边。
2. 到了西魏时期,权臣宇文泰于550年创立府兵制核心架构,设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统领,兵源以鲜卑贵族为主,兼纳汉族豪强,形成“兵农分离”的职业军队。
3.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废除鲜卑化色彩,将府兵纳入国家户籍(“军户编民”)。
4.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在全国设634个折冲府,形成“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体系。

1. 低成本高效动员,士兵平时务农,战时自备武器粮草,减轻中央财政负担。
2. 战斗力强劲,府兵多为有产农民(受“均田制”保障),为保护土地而战,士气较高。
3. 有利于中央集权,折冲府分散各地,将领无常兵,避免军阀割据。

但是,也有弊端:
1. 土地兼并瓦解根基。唐中期后均田制崩溃,府兵失去土地,逃役成风(如武则天时期“十丁逃九”)。
2. 战争消耗难以为继,唐玄宗频繁开边(如对吐蕃、契丹),府兵戍边超期(原定3年轮换,实际“壮龄赴边,白首未归”),导致厌战逃亡。
3. 地位下降与职业化需求。府兵社会地位从“荣耀”沦为“贱役”,而边疆战争需要职业常备军(如节度使募兵)。

1. 经济崩溃(主因):
均田制瓦解后,国家无法为府兵分配土地,士兵沦为赤贫,军队战斗力锐减。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府兵逃散,宿卫不足”,朝廷被迫雇佣市井无赖充数。

2. 募兵制兴起:
723年,宰相张说奏请以“彍骑”替代府兵,招募职业军人,发薪服役。
749年,唐玄宗正式下诏废除府兵制,全面转向募兵制,节度使拥兵自重,埋下安史之乱隐患。

3. 制度僵化:
府兵制依赖严格的户籍和土地制度,唐后期土地兼并、户籍混乱,制度名存实亡。
府兵制在北周至唐初的200年间,成功平衡了军事效率与经济成本,成为隋唐帝国崛起的支柱。但其消亡揭示了古代农业社会军事制度的根本矛盾:土地分配与战争需求的不可调和性。这一制度的终结标志着中国军事体系从“耕战一体”向职业化、地方化的转型,深刻影响了中晚唐至五代的政治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