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某年秋天七月某日午后(县志中原文也是“某年”),空中传来如同连珠枪发射的声音,忽然有一颗星星坠落在淮北马家庄。它大小如同盛汤的大碗,石头质地粗糙。流星陨落时,寂静无声。

第二天,有雨和石头落下,落在地面的石头,有的陷入土中七八寸深,颜色呈褐色,有硫磺气味。九套的某姓人家还保存着其中一块(按照旧志记载,新沟镇旧名星沟,就是因为流星陨落而得名。居民研磨成粉末,少许服用,据说可以治愈心痛病,如今某姓人家还保存着少许,只是陨落的具体时间不详)。

清光绪二十四年五月某日,滨海的民众在傍晚时分看见一道白光从东向西穿过云层,与云相互交错,形状如同犬牙,持续数分钟后才消失。当天夜里,又看见白光从地面升起,高达数丈,停顿一下后便飞走了。

清光绪三十年春天,卫滩白天陨石如雨般落下。
清光绪三十一年秋天,雨水带着黑色的石头,沈家滩的人大多见到了。

咸丰二年,彗星出现。
咸丰十一年八月初一,日月合璧,五星联珠。
宣统二年,火星显现。
宣统三年夏天,金星在白昼出现。

民国七年元旦,太阳内部出现黑子。
民国十年,日晕呈现红色。
民国十一年夏天,火星逆行经过南斗星区域。

潮水的涨退依据月球的运转规律,每十二小时涨潮一次,每次涨潮时间延迟二十六分钟。由于各地水陆分布不同,海底深浅各异,气压高低和风向顺逆也各不相同,所以潮水的情况不能一致。阜宁的潮汐以射阳河为标准,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河口上午五时涨潮,十一时退潮,下午六时又涨潮,十二时又退潮。

县治一带,昼夜涨潮时间平均为十二小时。所谓农历初一和十六的子午潮,每次涨潮时间延迟二十六分钟(按照旧志记载,每次延迟一刻又十五分,九分之九的刻度还差二分)。
每半个月计算,涨潮二十九次。初一和十五时,大潮从初一开始,初三、十八、二十日的潮水最大(谚语说“初三潮,十八水,二十头边冒矢鬼”),二十二日、二十三日为小潮(谚语说“二十二三潮不上滩”),也称为滴水潮,其涨潮和落潮的高度差,大潮时在五尺左右,小潮不超过二三尺而已。比如潮水退去时很急,船夫称之为“邪潮”,几天内必定有暴风,航海的人对此要有所戒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