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是对历史的歪曲,夸父逐日讲述黄帝之子血战沙场的故事

韬滔谈易 2024-08-09 12:42:35

夸父逐日的故事始见于《山海经》,在《海外北经》便有这样的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

大概意思是说,夸父追逐太阳,快要追上的时候,口渴难忍,便走到黄河、渭河饮水解渴。然而,黄河、渭河之水不足以解渴,想要赶往北边的大泽饮水解渴。可是还没有到达北边的大泽,夸父就渴死在路上了……

世间上有谁会这么无聊,竟然追逐天上的太阳?根据现有的知识,追赶太阳就意味着在一天的时间绕地球跑一圈,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将它归属于神话传说。问题是,《山海经》为什么会记载这么无聊的事情呢?

不知大家是否想过这样的问题,我们会不会误解了《山海经》的故事呢?在《山海经》中,有关夸父的记载不只一处,比如《大荒东经》就有这样的记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在以上这段文字记载中,丝毫看不出夸父有追逐太阳这么无聊的事情,而且还提供一个重要的信息,夸父并非因口渴而死,而是被应龙所杀。

夸父被应龙所杀,除了出现在《大荒东经》外,在《大荒北经》也有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上述这段文字除了讲述夸父被应龙所杀外,也说到逐日之事。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赶太阳,这话没有毛病,问题在于“逮之于禺谷”,也就是说,夸父在追到禺谷这个地方,终于将太阳逮住了,这怎么可能呢?如果他真的有能力追上天上的太阳,就不是不自量力了。还有,夸父追逐太阳关应龙什么事?应龙为何要杀死夸父?

但是,如果夸父所追逐的对象是应龙,一切都好解释了。夸父追杀应龙,追到禺谷,也就是《大荒东经》所说的“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将应龙逮住了,这种情况并非没有可能。结果夸父在逮住应龙后,却被应龙反杀,这就是不自量力了。经过长时间奔跑追逐便会消耗体力,夸父口渴难忍,需要饮水解渴,这也很正常,至于喝干了黄河、渭河之水,这就有点夸张了。

至于应龙,前面的章节已作分析,他是黄帝长子,属于轩辕氏。轩辕是指简陋的马车,应龙坐着马车跑路的,所消耗的体力要比夸父少得多,最后能够反杀夸父,也就不足为怪了。

因此,夸父所追逐的对象并非天上的太阳,而是应龙。

问题是:夸父为什么要追杀应龙?应龙与天上的太阳有什么关系?

要弄清楚这些问题,首先就要了解应龙这个人。我们今天对应龙的了解都被神话传说带偏了,其实应龙是上古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在《山海经·大荒北经》就有这样的记载:“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应龙出现在冀州,最初是遵照黄帝的命令讨伐蚩尤。冀州的共工之台是共工氏创建的商品交易平台,汇聚了来自天下各地的财富,同时也招致各方势力的觊觎。一些暴徒也聚集在冀州的郊野,企图抢劫路过的商客。这些暴徒在抢劫他人财物时,往往将面目狰狞的人推到最前面。面目狰狞的人也许不算多,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故古人被称为蚩尤。

面对蚩尤的抢劫,古人似乎没有应对的方法,直到黄帝的出现才改变这种局面。黄帝打败蚩尤的消息传到共工之台后,出于共同的利益,共工之台的主人与黄帝展开合作,共同围剿蚩尤,于是便有了“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共工氏本想借助蚩尤来消耗黄帝的实力,然而,事态的发展出乎他们的意料。随着围剿蚩尤的胜利,应龙不仅在冀州站稳了脚跟,实力也在不断地增强。共工氏认为黄帝对自己在冀州的霸主地位造成了威胁,与黄帝的关系由当初的合作转变为对抗,对在冀州围剿蚩尤的应龙进行刁难和打压。

在马车出现之前,上古时期的货物运输基本上依托水道,共工之台作为天下商品交易中心,必定有水道与大江大河相连,大家对良渚古城的规划布局稍作了解便可以理解。所谓“应龙畜水”,大概就是在水道中设置障碍物。共工氏断绝物资供应后,应龙便失去了生活的保障,他的人马要想在冀州继续生存下去,必须自谋出路,无奈之下,只好在水道上设卡,收取适量的过路费。

《大荒北经》的记载并不完事,只是零零碎碎的片段,对照其他古籍文献后大概得知,经过一番较量后,黄帝获得了对共工之台的控制权,故《易》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共工之台是天下贸易中心,控制了共工之台就能够掌控天下的财富,与此同时,共工之台也为不同群族之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人们在交换商品的同时,也在交流思想文化,黄帝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也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而传遍天下。

黄帝的政治主张得到天下人民的普遍支持,通过社会变革,开创了全新的管理模式,社会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不然的话,何以称得上天下治?经济的繁荣必须产生巨大的政治影响力,黄河流域原本属于共工氏的势力,纷纷开始加入了黄帝的阵营。

共工氏自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时刻都想夺回已经失去的东西。上古时期的冀州出现了一场大旱,共工氏认为,这是天赐良机。在《大荒北经》的记载中,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世间上根本不存在呼风唤雨的神人,不过,向天求雨的现象在古代经常发生。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其实就是蚩尤带着一班人向天求雨。

蚩尤为何向天求雨?自然是冀州出现了旱灾,作物欠收,人民生存受到了威胁。古人对自然的认识十分有限,在应对自然灾害时显得苍白无力,只得将希望寄托于上天,于是共工氏便抓住这个机会,利用蚩尤不断地煽风点火,对正在掌控共工之台的应龙进行诽谤和攻击。

共工氏如何利用旱情攻击应龙?在《大荒东经》中也有体现:“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大概意思是说,遇到旱情时,人们就用稻草之类杂物制作成应龙的模样,对他进行谩骂攻击、折磨甚至焚烧。现在我们知道,这样做并不能让天下雨,但一直这样继续下去,总有一天能够盼到天下雨的。共工氏只是利用旱情攻击应龙,一般人并不知道其中真相,时间久了竟然成为某一地方的风俗流传下来。

面对共工氏的攻击,应龙似乎找不到有效的应对方法,两大阵营最终发生冲突,应龙落败,无奈之下只能出逃。共工氏不想错失这个斩草除根的机会,以夸父为代表的一群暴徒紧追不舍,在禺谷这个地方追上了应龙。然而,双方在较量中,夸父反而被应龙所杀。

以上是夸父与应龙之间的矛盾纠纷,第二个问题是,应龙为什么会是日呢?

前文讲到,应龙出现在上古时期的冀州,遵照黄帝的命令在共工之台的周围围剿蚩尤。围绕共工之台的控制权,各方势力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其中最强大的是共工氏,他们是共工之台的创建者,作为共工之台的主人,掌控了天下的财富。其次就是蚩尤,他们属于兵,专门抢劫别人的财富,按照现在的情况,他们属于职业军人。此外还有神农氏和伏羲氏,分别从事农业生产和动物养殖。

黄帝以游牧为生,属于伏羲氏。应龙是奉黄帝之命围剿蚩尤,自然属于伏羲氏,大家是否知道伏羲氏的来由呢?或者说,伏羲的含义是什么?

“羲”字在古代的写法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为“羊”,中间为“我”,下部为“兮”。从字义结构来理解,就是对羊群的呼唤,代表牧羊人。

“羲”字还有一个含义,就是指天上的太阳。相传伏羲是八卦的创立者,伏羲的含义就来源于《易经》离卦的卦象:“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明两作”就是两个离卦上下重叠,离离火。离为火,也代表太阳、雷电等能够发光的现象。“大人”就是指伏羲氏的首领,或者说是领路人。伏羲氏以游牧为生,能否找到充足的牧草和水源,直接关系到族人的生死存亡,因此,领路人的作用非常重要,他们就象征着天上的太阳,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

“伏”字就是匍伏于地上的意思,“伏”与“羲”字结合在一起就是正在从地上爬起的太阳。八卦的创立被誉为人类文明的开始,“伏羲”作为八卦的创立者,就象早上正在升起的太阳,征着人类文明的曙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伏羲氏一直将自己的首领看作是天上的太阳,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五帝时代。应龙既然是奉黄帝之命前往冀州围剿蚩尤,他就是一方首领,自然被誉为天上的太阳。

黄帝之后,颛顼登上帝位。颛顼号称帝高阳,什么意思?

若从字义上理解,高阳就是高高在上的太阳,如日中天的意思。

颛顼之后,帝喾登上帝位。在《山海经》中,帝喾又称为帝俊,“夋”含有太阳的含义,左边是“人”旁,二者合在一起,就是人间的太阳。

帝俊与羲和生育的儿子也是以太阳来命名,《山海经·大荒南经》这样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在上述这段文字中,羲和既是国之名称,又是女子的名称,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个集团的名称。如前文所述,“羲”字包含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天上的太阳,二是牧羊人,也就是伏羲氏。“和”字就是加起来的意思,伏羲氏包含众多的部落,“羲和”就是众多的伏羲氏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为了巩固这个利益集团,这些部落挑选优秀女子嫁给帝俊,羲和便成为帝俊妃子的总称。在羲和与帝俊众多儿子中,挑选出十个比较优秀的进行重点培养,以便将来作为帝位的继承人。同样道理,黄帝也可能重点培养十个帝位继承人,应龙就是其中的一个,夸父追杀应龙就被说成是夸父逐日。

虽然“羲”这个字指天上的太阳,但羲和与帝俊所生下的“十日”是人,并非天上有十个太阳。之所以称为“十日”大概就是有名额限定的编制名称,用五行八卦来表示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在《山海经》中反复出现“日月所出”,这里的日月并非天上的日月,而是指伏羲氏首领的儿女。上古时期,伏羲氏就以日月来象征首领的儿女,在其他古籍中,黄帝的长子名叫玄嚣,号青阳。根据五行八卦对应关系,青色对应的方位是东方,青阳的具体含义就是东方正在升起的太阳。

按照伏羲氏的传统,黄帝的儿子应该叫青阳,为什么又叫应龙呢?

古老的神州大地生活着众多的氏族部落,不同的氏族部落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系统,彼此之间互不相通。共工之台是当时天下商品交易中心,不同的氏族部落汇聚于此地,他们在交换商品的同时,也在交流思想文化,“青阳”、“应龙”这两种不同的称呼,大概是文明交流初期存在较大的障碍,彼此之间无法准确了解对方的含义。“青阳”是伏羲氏内部对自己首领的称呼,而“应龙”则是其他氏族部落对这位来自伏羲氏俊杰的称呼。

也许有人会问,这与龙又有什么关系呢?

传说中的龙威力巨大无比,可以上天入地、翻江倒海。而且它的外形十分奇特,它的头很像马,头上长着鹿一样的角,身体像蛇,身上长满了坚硬无比的鳞片,而且还有像鹰一样的爪子。这样的动物谁也没有见过,从出土的龙形文物来判断,应龙是共工氏虚构出来的神兽。由于当时的共工氏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龙虽然是虚构出来的神兽,却还是被普遍接受了。

然而,经史所载的龙却是马的一个特殊品种,如果对《易经》的八卦稍有熟悉,就应该知道八卦中的震为雷,代表龙,《易·说卦传》说道:“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震为龙,说明震卦作为动物分类时,所对应的动物就是“龙”,那么,“龙”又是什么动物呢?

《说卦传》还有这样的讲述:“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敷、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

以上这段文字中,“其于马也”就明确指出震卦所代表的龙其实就是马,《说卦传》接着还有更加具体的解释:“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的颡。”

大概意思是说,属于龙这种马特别善鸣,而且膝盖以上是白色的,这样的马特别擅长奔跑,还有,它额头也是白色的。按照这样的特征,属于龙的马就是世间罕见的良马。

八卦的震不仅仅是代表龙和马,还有多种含义,请看《易·说卦传》相关的讲述:“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大涂,为长子……”

也就是说,八卦的震为雷,对应的动物是马,而且还是烈马。然而,震用来指代家族中某个成员时,就是家族中的长子,攻打冀州的应龙就理应是黄帝的长子,黄帝让自己的长子去讨伐蚩尤,这很正常吧?

黄帝的儿子在冀州对蚩尤作战时,他表现得特别出色,在一般人看来犹如传说中的神龙。传说中的神龙根本不存在,黄帝的儿子却能够与人交流,大家都觉得好象在与神龙交流,于是便将他称作应龙:能够相互交流的神龙。

黄帝又称为轩辕氏,所谓轩辕,大概就是简陋的马车。应龙在与蚩尤作战时,肯定也是乘坐马车,为应龙拉车的马很大程度上就是世间罕见的良马。大概是因为应龙的出色表现,他所乘坐的马便有了龙的名称。在《山海经》中,上古时期一些重要历史人物都是乘龙,如《海外东经》中的东方句芒乘两龙;《海外南经》中的南方祝融乘两龙;《海外西经》中的夏后启乘两龙;《海内北经》中的冰夷也是乘两龙。

黄帝的儿子又叫玄嚣,大家是否觉得,“玄嚣”这个称呼听起来是不是很别扭呢?我倒觉得,“玄嚣”这样的名称,听起来更像是马发出的嘶鸣声。

黄帝统一华夏后,不同区域的文化开始融合,形成了具有统一语言文字的华夏文明,但由于自在文明融合的初期,语言交流还不是很顺畅,不同部落有不同的理解。玄器、青阳、应龙,这些称呼是不同区域文化的群族对同一人物的不同理解。

1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