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蚩尤,对于中国人来说,恐怕无不知。
蚩尤虽然是上古时期的人物,但在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其名依然能够流传下来,至今依然是如雷贯耳,大概是因为与黄帝大战一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有关他的传说至古至今一直在流传,凡是与他相关的人或事都会被众人所熟悉。蚩尤,作为黄帝的主要对手,自然会勾起人们的好奇。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从黄帝开始的,司马迁的《史记》也是从黄帝写起的,在《五帝本纪》中,黄帝与蚩尤之占据了相当多的内容,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五帝本纪》对后世影响很大,而黄帝与蚩尤之战又是《五帝本纪》的亮点,每当人们说到黄帝,往往少不了黄帝与蚩尤之战。对于一般人来说,除了黄帝与蚩尤之战,还有什么故事可以谈论呢?
黄帝战蚩尤的故事虽然广为人们所熟悉,但传说中的蚩尤依然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谜团。
首先是蚩尤的身份问题。
自古以来,在众多的古籍文献中,蚩尤的身份比较混乱,有人说他是炎帝的部下,也有人说,他是九黎族的部落首领,甚至还有人认为是黄帝的儿子,并搬出对清华简《五纪》中的文字记载:“黄帝有子曰蚩尤,既长成人,乃作五兵。”
在漫长的历史中,尽管对蚩尤的身份有着各种各样的争议,但众多的古籍都将蚩尤看作是负面人物,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丑陋、愚昧和凶残。不过,到了现在,人们对蚩尤的认识却发生了逆转。
众所周知,由于国力衰弱,中国在近代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一齐入侵的还有西方的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不少国人对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产生了怀疑,对自己的祖先也产生了怀疑,认为上古时期的历史人物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史学家编造出来的,所谓的治水英雄大禹其实就是一条虫。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的历史是从周朝开始的,然而殷墟的发现证实了商朝的历史,近年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更是证实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
尽管考古的发现都充分证实了中国历史的可靠性,可是不知是什么缘故,总有一些人非要跟我国的历史过不去,非要质疑古人对历史的记载,殷墟的发现让他们对商朝的历史无话可说,于是便拿夏朝或者更早的历史来说事。史书上所载的是东,他们偏要说成是西,史书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们偏要说蚩尤是祖先。
黄帝虽然战胜了蚩尤,可是在他们眼里,蚩尤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更是战神一般的存在。在古籍文献中,蚩尤的形象实在是太差了,于是他们就辩解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蚩尤的形象之所以那么差,那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污蔑和抹黑。
一些人之所以不遗余力地美化蚩尤,大概是认为无论怎样进行考古研究,都不可能真正了解蚩尤的真相。他们在质疑商朝以前的历史时,依据是没有文字记载,但在蚩尤问题上,却又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真不知道黄帝在战胜蚩尤后,用什么书来写历史。
既然上古时期没有文字,在战胜蚩尤后,黄帝当然不会写什么书。所谓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污蔑,用在周朝以后的历史也许还说得过去,但用在蚩尤的身上确实不妥,原因是当时缺乏统一的语言文字。
在上古时期,神州大地上生活着众多的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彼此之间互不相通。这就好比现在的欧洲就众从的小国,每个国家的语言都不一样。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语言基本相通,一个重要原因是黄帝、尧、舜氏的教化作用。而在南方,由于当朝黄帝的势力鞭长莫及,像福建和两广就保留多种不同的语言,比如福建的闽南话、广东有白话、客家话和潮汕话,广西的方言就更多了。在我老家罗定,四五十年前就有好几种方言,二十里外的山村,别人说话我就听不懂。
也许有人会说,都几千年过去了,谁能知道黄帝说什么话?
前面章节曾经说到,黄帝属于伏羲氏。通过对《易·系辞》的解读,伏羲氏就是远古时期创立八卦的包牺氏,八卦便是他们特有的信息交流工具。这就足以说明,黄帝与神农氏的众多部落是难进行语言交流的,就算他们想污蔑蚩尤,别人也听不懂。
那么,“蚩尤”这两个字到底是谁创造出来的呢?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但可以肯定不是黄帝或者黄帝所在部落创造出来的,正如上文所述,黄帝属于伏羲氏,八卦才是他们特有的信息交流工具。大概只有与蚩尤比较熟悉的人,才会创造出“蚩尤”这样的名称。
其次是关于蚩尤十分奇特的相貌。
在古籍记载中,上古时期众多历史人物的相貌都很奇怪,而蚩尤的相貌就更加奇怪了,比如人身牛蹄、八肱八趾、四目六首、铜头铁额等等,这些奇形怪状的身体相貌显然是为了突出蚩尤的丑陋,问题是,古人为何将蚩尤写得这么丑陋呢?上古时期真的存在这么怪异的人物吗?
第三、蚩尤似乎有着超乎寻常的生存能力。
传说中的蚩尤长有铜头铁臂、刀枪不入,而且还会吞云吐雾、呼风唤雨。在与黄帝作战时,蚩尤就是通过吞云吐雾让黄帝迷失了方向,黄帝也是通过指南车的指引才得以脱险的。更不可思议的是,蚩尤的命似乎特别硬,不管怎么杀也杀不死他。在《史记》中,他是在涿鹿被黄帝擒杀的,而在《山海经》中就有不同的死法,如前文引述,在《大荒北经》中,蚩尤虽然与应龙交战,最后却是被女魃杀死的,而在《大荒东经》中则是被应龙杀死的:“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而且,蚩尤被杀的地点也不同,司马迁说是在涿鹿,《大荒东经》说是凶犁土丘,而《大荒北经》则说是冀州,这就难免给人一种错觉,蚩尤似乎是能够死而复生的,难怪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蚩尤被杀后还会被分尸,似乎是为了防止他复活。
总之,蚩尤的身上充满了不可思议,不仅仅是他的身份和死因,还有他的所作所为。问题是,蚩尤的身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争议呢?
探讨其原因,须从源头着手。相传《山海经》为夏朝的伯益所作,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古籍,它的记载应当是最接近事实。在《山海经》的记载中,蚩尤仅仅是一个名称而已,就跟包牺氏、神农氏、共工氏一样,是对某一类人的称呼,并非单独的某一个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众多古籍记载中,一会说是炎帝的部下,一会又说是九黎族的部落首领,甚至还说成是黄帝的儿子了,因为这些文献所说的蚩尤并非同一个人。
同样可以理解蚩尤的命为什么这么硬,因为蚩尤并非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称呼。黄帝在涿鹿所杀的蚩尤是一批人,而应龙和女魃所杀的蚩尤却是另外一批人,由于信息混乱造成后人的误理解,留给后世的印象是蚩尤似乎是刀枪不入,无法杀死或者死而复生、几乎是无敌的战神。
《山海经》之后有关蚩尤的古籍记载应当归属于文学创作,而并非文献记载,因为在这类作品中,蚩尤已经成为虚构的人物,仅仅保留《山海经》所载的一个名称而已。
既然蚩尤只是一个名称,那么了解蚩尤就应当从名称入手,从字义方面进行理解。
“蚩”字的甲骨文就有多种写法,总体来看都是上下结构,上止下虫。上部的“止”是人的脚趾,上下结合起来就是虫咬脚趾的意思。《说文》曰:“蚩,虫也。”引申为丑陋、愚蠢、无知的意思。
“尤”字的甲骨文是在“又”字的上方加上一横,“又”字代表手,加上一划后表示将手指切掉,大概意思是古代对有罪者的惩罚,或者是的上长有多余的赘疣、累赘等恶瘤,需要切除。比如,正常人的手只有五个手指,而赘疣则是多出一两个手指,或者长有奇形怪状的肿瘤之类。
从字义上分析,“蚩”和“尤”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二者合起来就更不用说了。白痴+赘疣,大概就是指那些智力低下,生理上有缺陷的畸形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众多的古籍中,蚩尤的形象总是丑陋不堪。
这样的解释恐怕让人难以接受,但在百度百科上查到的就是这样的结果,而且自古以来,蚩尤一直是负面的人物,代表无知、愚蠢、丑陋、凶残和邪恶。
那么,古人为何对蚩尤如此厌恶呢?难道真的有这样一类人?
我们知道,近亲结合的夫妻,子女后代难免会携带一些遗传性疾病,但在上古时代,人类却没有这方面的理论知识。由于男女关系混乱,就难免会生下蚩尤这样的怪胎,给社会、给家族带来沉重的负担。
其实,古代也有人意识到蚩尤的现象与男女婚姻道德有关,如果大家能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古籍文献就不难发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就有这样的记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这种现象早在五帝时代就有人注意到了,只我们对上古时期的社会情况的了解非常有限。自古以来,黄帝被誉为人文初祖,但大家是否知道其原因?因为中国的道德思想是黄帝首先创立,再经过周人发扬光大。黄帝所创立的道德思想叫乾坤,《易·系辞》在上篇第一章中这样概括:“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就是说,乾坤之道就是男女关系,《易》的道德思想就是从男女关系开始的。什么是乾坤定位?比方说,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结合就成为夫妻组成一个家族,一个家族就是一个小天地,乾坤就这样定了。一对夫妻有了儿女就成为父母,乾为父,坤为母,生下的儿子就是兄或弟,女儿是姐或妹,这种关系一旦确立就不能改变,兄弟姐妹永远不能成为夫妻。
儒家的道德观念便由此发展而来,在现代生活中,这种道德观念已经普遍存在,渗透致礼会的每一个角落,深入到每一个人的骨髓中。当大家都习以为常,理所当然地认为本该如此时,往往忽略了它在形成之初的艰难历程。
人类由动物进化而来,期间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进入文明社会之前的人与动物没有多大的区别。大家或多或少听说过母系社会的存在吧?那个时代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他的父亲很可能是他的兄长,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中,对匈奴人的习俗有这样的记载:“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受到中原文化影响的匈奴人尚且如此,在进入文明社会前的上古时期,男女关系的混乱程度更加不堪。根据遗传学,人类如果近亲结合,生下的孩子往往携带遗传性疾病,表现为智力低下、身体畸形或长有各种赘疣。对于这类特殊的群体,古人称之为“蚩尤”。
大家是否注意蚩尤的生活环境?请看《山海经·大荒北经》的相关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这是最早,也是比较系统地记载蚩尤的文献,也是唯一可确定蚩尤活动的环境:冀州。
上古时期的冀州为何叫“冀”?在早期的甲骨文中,“冀”的下面象是人形,而上部却象野兽的头部,整体来看就是象人一样走路的野兽,大概就是与蚩尤有关吧!
古人虽然没有遗传方面的理论知识,但伏羲氏特别擅长驯养各种动物,他们从马的品种退化中大概一些原因。也许是冀州的蚩尤现象太普遍了,后人才将这个地方称作“冀”。黄帝在掌控冀州后,大力倡导合理的婚配,并向天下推广,蚩尤的现象才慢慢得以消除。
大家是否注意到伏羲、女娲双尾相互缠绕的图上,一个拿着规,一个拿着矩。
这就是祖先定下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