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常以炎黄子孙自居,对于黄帝,其世系大家都是比较了解的,至少古籍记载就比较清晰,而然炎帝则比较模糊,近年来出现了较多争议,尤其他的身份更是众说纷纭,恐怕没有人能够理清。
前面的章节已经讲述,炎帝的称谓很可能来源于《易经》离卦的象征意义:“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四方。”
卦象的上半部分“明两作”就是两个离卦上下生叠,离为火,两个火上下重叠就是炎字。卦象下半部分的“大人”就是指那些对人类文明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他们就象天上的太阳,不断地发出光芒,照亮四方。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达就是伟大领袖,他们就象天空中散发光芒的太阳,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指引着人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自古以来,《易经》就被誉为群经之首,炎帝这个名称的出现自然与《易经》有关,最初的含义就是指上古时期对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在漫长的历史中,这样的人物有很多,能够称得上炎帝的人物数不胜数。因此,古籍文献中的炎帝可能会因为出处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身份。仅在《山海经》中就有多处讲到炎帝,其世系详细而清晰要看《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
上述这段文字提供两条重要信息,其一是炎帝之妻是赤水之子,这里的赤水大概就是指黄河。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携带大量泥沙,河水浑浊,故有赤水之称。自古以来,黄河流域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上古时期的冀州就在黄河北边。在《山海经·大荒北经》的记载中,冀州的系昆之山有共工之台,所谓“赤水之子”,大概就是在共工之台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人物。
另一个信息与祝融有关,祝融是炎帝之妻的子孙后代。根据司马迁《史记·楚世家》的记载,祝融又是帝高阳颛顼的子孙后代,而颛顼又是黄帝之孙,这种关系是否说明炎帝之妻后来改嫁黄帝,或者说明炎帝的妻子投靠了黄帝呢?
这个炎帝是谁呢?通过对《山海经》进行全面的梳理,刑天最符合炎帝的身份,请看《海外西经》中的相关记载:“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我们能收集到刑天的信息非常有限,首先是刑天与黄帝争斗的地点在何处?《海外西经》的记载是:“此!”接着又补充说,“此”就是常羊之山。然而常羊之山却无法考证,大概是经常有羊群出没的地方。有羊群出没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只要有嫩草,都有可能引来羊群。
另外,刑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海外西经》的记载仅仅两个字:“形天。”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属于哪个势力集团?这些情况我们一无所知,不过,自古以来,人们都倾向认为刑天挑战的对象就是黄帝,这点似乎没有异议。
还有,刑天为何要挑战黄帝?《海外西经》给出的理由是“争神”。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可惜长久以来都被忽略了。黄帝被誉为人文初祖,他的政治思想经过后人的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所谓“争神”,就是道德思想与神权之争。
然而,人们对“争神”这个问题并不理解。也许《山海经》本来就是以记录荒诞离奇古怪的事情为主的古籍,因而习惯地认为作者乱写,再加上刑天被砍下头颅后还能舞动干戚继续战斗,人们都不愿意花费精力要思考。一个人被砍下头颅后还能活着,本来就是有违常识的事情,至于“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更是无稽之谈。
前面章节已经讲述,《山海经》相传为夏相伯益所作,当时还没有文字,古人是用图形来记录上古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内容是后人将图形转化为文字的,“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应该是在转化为文字时,对原有的图形产生了误解。
《海外西经》所述的“争神”问题,既然作者将它作为刑天与黄帝发生冲突原因,那就很可能自古以来,大家都知道黄帝因为挑战“神权”而与刑天发生争斗的,只都到了近代,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对上古时期的历史产生了怀疑,刑天与黄帝所争之“神”也就更值得怀疑了。
现在讲究科学、讲究证据,一切都得以真凭实据来说话。为了证实上古时期的历史,我国展开了考古研究。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证实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而通过返山墓葬出土文物的研究,让我们更加真实地了解刑天与黄帝争神的真相。
良渚古城内,最引人注目的是高出周围十几米的莫角山宫殿区,在宫殿区的左侧是反山墓葬区,而反山王陵是最高等级的墓葬区。通过对墓葬区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玉器,数量之多、雕琢之精美,令世人震惊。其中最特别引人注目的两件分别是玉琮和玉钺,玉琮代表神权,玉钺则代表王权。玉琮和玉钺出现在同一个墓葬坑,说明此人生前集神权与王权于一体。
这与刑天有什么关系呢?我在良渚、三星堆专栏中已作详细讲述,上古时期的良渚人属于共工氏,而在《山海经·大荒北经》就有共工之台的相关记载:“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在《大荒北经》的记载中,围绕共工之台的控制权,各方势力展开激烈的角逐,黄帝、应龙、蚩尤、女魃等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纷纷登上这个舞台。而在海内经的记载中,炎帝之妻就是赤水之子听訞。上古时期的冀州就在黄河北边,如果《海内经》的赤水是黄河,那么,共工之台的主人便是炎帝。
所谓的共工之台,大概就是象良渚古城内莫角宫殿区之类的建筑群,因为宫殿区的地基要比其他地方高出十几米,象演戏的舞台,故称之为台。之所以称之为共工之台,大概就是与良渚古城一样,都是共工氏的杰作。
冀州的共工之台就在系昆之山,所谓的系昆之山大概就是人口聚集的地方,传说中的昆仑之墟。昆仑之墟本来是共工氏修建的,共工氏战败后成为黄帝的胜利品,后人称之为帝都。良渚古城北边不远处,就有个地方叫昆山,大概就是系昆之山的简称,在上古时期也是天下重要的商贸中心。
既然共工之台是商品交易场所,黄帝与共工之台的主人炎帝就应有商业往来,黄帝用牛羊来换取生活所需的物品。冀州之野的蚩尤就专门抢劫过往的商客,就成了黄帝和炎帝的共同敌人。出于共同的利益,黄帝和炎帝便有了合作的意向,双方一拍即合,共同剿灭蚩尤。
应龙就是接受了黄帝的命令,专门来给炎帝打工的。炎帝最初的想法让应龙维持冀州的社会治安,同时还可以借助蚩尤来消弱黄帝的力量。然而,事情并没有朝预料的方向发展,应龙不仅在冀州站稳脚跟,还不断壮大自身的势力,炎帝开始反悔,与黄帝的关系由开始时的合作转变为对抗。
那么,这个炎帝,也就是共工之台的主人是谁呢?《大荒北经》并没有说明,实在是太遗憾了。翻遍《山海经》,能够符合这种身份的也只有《海外西经》中的形天了。依据有两点:一是争神,也就是神权之争;二是手中的武器:“干”和“戚”。
首先第一个问题:神权之争。
黄帝与刑天,也就是我们想象中的炎帝,发生冲突的原因竟然是为了争神。其实,争神只是表面现象,真实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神,相信大家看到《海外西经》中刑天与黄帝争神的记载后,都不将它当成一回事。但在远古时期,神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争神不仅仅是权力之争,更是信仰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我们可以理解为文明冲突或者宗教冲突。
良渚墓葬坑的出土文物表明,良渚人推崇神权,因而可以认为共工氏势力所及的南方地区,神权是至高无上的。而黄帝呢?根据《海外西经》的记载就显然不是,否则就不会出现争神的问题了。
大家是否注意到这个现象?在南方特别是港台,那些有钱人特别是企业的大老板都特别喜欢拜神。这是否与争神的结果有关呢?刑天与黄帝争神落下帷幕后,北方成为黄帝的势力范围,所以在内地虽然有拜神的情景,但比起南方肯定少。
也许大家都认为,仅仅就拜神这个现象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毕竟从黄帝时期到现在已经过去五千年了,中间发生了太多的变故。
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没有发现任何与黄帝有关的遗物,我们无法了解黄帝的真实情况。不过,《易经》是从八卦发展而来,而八卦又是黄帝所在氏族的信息交流工具,黄帝的思想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在《易经》中。《易·系辞》在上篇的第四章这样写道:“《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原始反终”,大概的意思是说事情的发展就象生命从诞生开始,逐渐成长壮大再到生命结束,然后又回到开始状态,就象一年四季中的春夏秋冬往复循环。“精气”就是指阴阳二气,古人认为,世间万物的形成都是源于天地间阴阳二气的结合。人的灵魂离开肉体后称为“游魂”。所谓的“游魂为变”,就是说如果少了肉体的束缚,“游魂”便更加自由,能够上天入地,到达人类难以企及的地方。比如,人类不能在水中生活,但“游魂”却可以,在与“精气”相遇便结合为一体,变成所谓的“鬼神”。
《易经》认为:“鬼神”就是某些人的一些奇怪的想法寄托在某个物体的种子上,由其发牙、生根、成长。说穿了,“鬼神”就是某些人而刻意编造出来的。黄帝因为不相信共工氏所信奉的“神”,于是便与刑天发生了冲突。刑天是通过神权来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一旦神权受到挑战,自身的统治地位就会瓦解。
第二个问题:刑天的武器。
按照《海外西经》的记载,在与黄帝争神时,刑天“操干戚以舞”。这里的“戚”就是斧头,这是共识,相信大家不会有异议。不过,当时的斧头是石器,就象良渚王的玉钺。这样的武器是十分罕见的,也是十分珍贵的,只有王者的身份才有资格拥有。
至于“干”,现在普遍认为是盾牌,单从字义上理解就不太合理。而且,在五千年前,盾牌有什么用呢?用什么材料做呢?在金属兵器出现前的上古时期,作战所用武器以木棒和石头为主,盾牌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
在石器时代有没有盾?至少到目前为止,在考古方面没有任何发现。我认为,刑天所持的“干”就是木棒的一端套上玉琮,这就是代表神权的神棍。刑天操干戚,说明他具有至高无上的神权和王权,他才是共工之台的主人,传说中的炎帝。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在黄河流域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炎帝。能够与这种的身份相符的人,也就是刑天。
刑天与黄帝争神,可以说是上古时期的巅峰对决。通过分析良渚古城反山墓葬坑出土文物,我们可以大致想象出刑天的情况:他一手高高举着套上玉琮的神棍,一手提着由精美玉石打磨的玉钺,身边还可能还有一只猛兽。
通过对良渚玉琮王上面的神微进行分析,良渚王身边的宠兽很可能是云梦泽的猛兽,作为共工之台的主人刑天,也可能有一只这样的猛兽,这样的猛兽看到陌生人就会露出锋利的牙齿和凶狠的目光,给敌人以强大的震慑。
当刑天出现后,一般人看到他手中高高举起的神棍,估计就已经匍伏于地上了,再看到神兽的模样,或听到神兽的吼叫,估计很多人都被吓得瑟瑟发抖,跪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
黄帝呢?这个时候他应该如何应对?
根据《大荒北经》的记载,黄帝只是令应龙攻打冀州的郊野,由此看来,黄帝并不想与共工氏这个庞然大物彻底翻脸。所谓“应龙畜水”,结合良渚古城的水道来看,大概是在水道上设置障碍,收取一点过路费。由于对方已经断绝粮食、物资等供应,应龙必须另谋出路,毕竟他带着一批人马。但与共工氏正式对决,他可能作不了这个主,于是黄帝便出现了。
尽管黄帝不想与刑天彻底翻脸,但如果被逼到了绝路,他也没有选择。如果他向刑天屈服,以后在冀州再也没有立足之地。再说,伏羲氏的势力也不算弱小,伏羲氏的众多部落又会如何看待他呢?估计从此以后,不仅在冀州混不下去,在北方的游牧部落中也抬不起头来。
从《海外西经》的记载来看,刑天与黄帝争神,应该是两个王者之间的对决。刑天手上有神棍,也有玉钺。神棍只对崇拜神灵的人才有震慑作用,黄帝不相信什么鬼神,刑天手中的神棍就成了他的累赘。玉钺是玉石打磨而成的石斧,是王权的象征,与神棍一样,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用价值,真正用来对战,恐怕也没有多大的优势,唯一可以依仗的也就是身边的神兽。
黄帝拿什么来与刑天对决呢?根据对《易经》的解读,黄帝属于包牺氏。包牺氏是古人对狩猎高手的尊称。刑天的神兽也许会对神农氏造成极大的伤害,但在黄帝这种狩猎高手的眼里,根本不值一提。也就是说,刑天的武器无论对神农氏或者共工氏都具有很强的震慑,但却被黄帝克制得死死的。
根据《易经》的记载,包牺氏有两大发明,其一是八卦,其二是狩猎用的网罟。网罟的发明,标志着人类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任何猛兽一旦被网住,只能任人宰割。如果刑天想让自己的猛兽与黄帝较量,只要黄帝一网撒出去,连人带兽都网住了。
黄帝号称轩辕氏,轩是指简陋的房子,辕是车前驾牲畜的木杆,轩辕大概就是指马车,不过这种马车出现比较早,制作比较简陋,但在当时却是非常奢华的装备,不仅神农氏没有,就算在伏羲氏也少见。
刑天有神兽相助,黄帝也有马车,如果单独让动物之间进行较量,黄帝的马肯定不敌刑天的神兽,但人与马结合在一起就大不一样了。黄帝的网要比刑天的石斧轻得多,攻击距离远,一网撒出来就将对方连人带兽都网住了,还怎么较量?就算网不住,还可以继续重来,这仗根本不用打。
一网将对方网住后,黄帝还可以将网绳挂在马车上驱车狂奔,跑上几公里,将会是什么结果呢?还有,就“应龙蓄水”的记载来看,旁边就有水道,连人带兽拖到水道中泡上半个时辰,结果又是如何?就是神兽是水中生物,人肯定是没气了。就算真的有什么神,恐怕也救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