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龙威力巨大无比,不仅可以翻江倒海、行云布雨,而且千变万化,神出鬼没,古语有云:神龙见首不见尾。
然而,在《山海经》的记载中,威力无比的龙竟然是上古时期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坐骑,你若不信就请仔细核对:
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海外东经》)
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海外南经》)
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说大遗之野。(《海外西经》)
昆仑虚南所有汜林方三百里。从极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海内北经》)
句芒、祝融、冰夷、夏启,这些人都能乘龙,他们究竟是人还是神?
其实,他们所乘之龙并非传说中的神龙,而是我们熟悉的马,所谓乘两龙就是乘坐两匹马拉的车辆。
也许大家会感到很惊奇,虽然真实龙的并不存在,但它的形象已经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里了,大家都非常熟悉,怎么可能是马呢?
有个成语叫龙马精神,不管怎样,至少可以说明,龙与马有着不解之缘。
如果对《易经》的八卦稍有熟悉,就应该知道八卦中的震为雷,代表龙,《易·说卦传》说道:“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其中八卦所对应的八种动物中,马、牛、鸡、豕、雉、狗、羊都是我们熟悉的动物,那么,震所对应的“龙”也应该是动物,而且是比较重要的动物。
那么,龙又是什么动物呢?
《说卦传》还有这样的讲述:“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敷、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
以上这段文字中,“其于马也”就明确指出震,也就是龙也代表马。然而,凡是对八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乾才是代表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那就认真看《易·说卦传》的具体解释:“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的颡。”
这句话的意思是,属于龙这种马特别善鸣,而且膝盖以上是白色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马特别擅长奔跑,还有,它额头也是白色的。
按照这样的特征,属于龙的马就是世间罕见的良马,而乾卦所对应的马只是普通的马。
除了《说卦传》之外,龙与马的关系还可以在《易经》乾卦的爻辞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乾卦的六爻如下: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如前文所述,八卦的乾对应的动物是马,震所对应的动物是龙,那么龙为何会出现在乾卦的爻辞中呢?而且六爻之中有四爻都是讲到龙。九三、九四爻虽然没有说到龙,但如果说是描述某一种动物,哪一种动物才合适呢?
九三的爻辞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所谓的“终日乾乾”,就是说君子整天都在忙碌、辛勤地工作。说到任劳任怨,任何动物都不能与牛或马相提并论。人们平常形容某人工作辛苦时,通常会说他做牛做马,而八卦乾所对应的动物就是马。
“夕惕若厉”就是说作为领导的君子,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性,特别是在晚上,更要堤防那些厉害的东西。也就是说,要小心敌人利用夜间进行偷袭或者破坏,这样才可以消除安全隐患。
因此,“夕惕若厉”就是警觉性,而马的警觉性就特别高,它很少睡眠,甚至可以站着睡眠,一旦发现有危险逼近立即撒腿就跑。远古时代的生存环境十分险恶,这一爻就是告诉人们,要生存就应当学习马,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尤其是在夜间,如果睡得象一头死猪,很可能被敌人抬走,甚至被扔到臭水沟都不知道。
再看九四爻: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或跃在渊”就是说哪怕在深渊也能够一跃而起,逃离陷阱,这就是生存能力。人若能够具备这种能力,自然能够化险为夷。说到跳跃的能力,又有什么能够与马相提并论呢?只可惜一说到渊,人们往往想到深渊里的鱼,鱼跃龙门恐怕就是由此而来吧!难怪龙的身上长满了鳞片。
通过对乾卦的爻辞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六爻所述的对象不是龙就是马,而八卦所对应的动物就是马,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易经》八卦的龙其实就是马。
问题是,既然龙和马都是马,八卦为何要分别用乾和震来表示呢?乾所对应的马与震所对应的马有什么不同?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包牺氏创立八卦说起,《易·系辞》下篇的第二章这样写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以上这段文字讲述包牺氏如何发明结绳织网狩猎、如何创立八卦,请特别注意这句话:“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远古时期的人类以狩猎为生,为了提高狩猎的成功率,需要对各类动物的性情有所了解,通常会选择性情相对温顺、攻击力较弱的动物作为狩猎对象,尽可能避开豺狼虎豹等凶残的猛兽。自然界中的动物种类繁多,而早期人类的认识能力非常有限,不太可能将所有动物及其特性都一一记住,只能作简单的类。所谓“以类万物之情”,就是说八卦所对应的八种动物正是众多动物的典型代表,基本上概括了所有动物的性情。
人类在跟虎豹等猛兽较量后,一定会对其外貌纹理以及性情等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后遇到这类动物就会远远躲开。“观鸟兽之文”就是说,经验丰富的狩猎高手包牺氏在看到鸟兽身上的纹理后,就已经知道这类动物的性情特征。自然界中各类动物的纹理各具特色,通过观察纹理来判断鸟兽的性情特征是简单而又十分有效的方法。
随着生产实践的深入,人类的认识起来越丰富,人类开始驯养动物后,发现某些动物经过驯养后,其性情的变化十分明显,比如野马的性情十分暴烈,而经过驯服的马就比较温顺,能够为人类服务。
大家是否想过,在文字诞生前,上古时期的人类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流传至今的八卦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难得的线索。与现代的语言文字相比,八卦作为古老的信息交流工具,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对世间万物按其性情进行分类。
我们现在所用的语言文字,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进行分类时,基本上都是从遗传角度来考虑,而且每一类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名称。就以马为例,从遗传角度来看,不论是野马还是经过驯养的马,都有共同的祖先,因而归属于同一类型。
但八卦就有所不同,同样以马为例,经过驯养的马性情温顺,归属于乾;而野马则因为性情暴烈,故归属于震,又被称为龙。龙的后代,如果性情温顺则称为马,归属于乾,但如果性情十分暴烈则依然当作是龙,归属于震。所谓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就是八卦的分类特色。
传说中的龙竟然是性情暴烈的野马,大家是否感到惊奇呢?
确切地说,经史(《易经》和《山海经》)中的龙才是性情暴烈的野马。知道了这些,再看《山海经》中某些人能够乘龙或驾龙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驯服性情暴烈的野马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他们能够乘龙或驾龙,就足以证明他们有着超出常人的能力,能够完成常人难以想象的伟业。
看到这些,大家是不是觉得八卦的分类方式很令人费解呢?然而还有更不可思议的,比如响雷这种自然现象与动物的龙(也就是烈马)毫无关系,但是,雷和龙都属于震,而与雷相伴而生的闪电却归属于离。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属于震的龙经过驯服后成为温顺的马就八卦的乾,类似的方式为何没有在其他动物,比如猪狗牛羊之类动物中出现呢?这些动物经过驯养后都会变得温顺呀!
首先必须知道,八卦作为一种古老的信息交流工具,其分类认识并非十全十美,否则就不会最终被文字所取代。试问在今天,还有谁能够用八卦进行信息交流呢?
对于上古时期的人类来说,八卦所对应的八种动物,在生活上帮助最大的便是马。但是,性情暴烈的野马只有经过驯服才能为人类服务。其他动物则不一样,比方说猪,不论是野猪还是经过人工驯养的家猪,最终的结局都是餐桌上的佳肴。猪的性情温顺也罢、暴烈也罢,在人的眼里就是一头猪。
古人外出远行离不开马,猪能够帮助人类干什么?有谁会骑着一头猪到处乱走?
上述分析只是为了说明八卦的龙之所以是野马,就是因为野马的性情暴烈,具有雷的特性,故归属于震。但必须指出,野马不一定是龙,真正能够称得上龙,只能是世间罕见的良马。
既然经史中的龙是烈马,它又是如何演化成传说中的龙呢?传说中的龙虽然并不存在,但大家对它的形象还是比较熟悉的,它长着马一样的头,头上长着鹿一样的角,身体是蛇形的,身上长满鱼鳞,还有鹰一样的爪。
这个问题真的不好说,而且还得对《易经》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大家是否知道我们现在所用的文字是如何诞生的?《易经》就有比较系统的讲述。
古老的神州大地上生活着众多的氏族部落,每个部落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系统,彼此之间交流很不方便,这给不同部落之间的商品交易带来很大困难。黄帝统一天下后,为了方便不同部落之间的正常贸易,于是便让仓颉收集能够反映这些氏族部落特征的图形或符号,然后按照八卦的分类方式进行目录编排,汇编成书,书的名称就是《易》,当然是后人起的名称。
大家都知道考古吧?出土的文物(比如各种工具或陶器)上都有各种形状的图形符号,这些图形符号能够反映氏族部落的特色,类似于商品的商标。人们在交换商品时,通过了解这些图形符号,就大致知道这些商品是什么人制造、来自何处、具备多大价值等各种信息。
《易》,也就仓颉所编的书就是方便商家进行交易的工具,交易双方都要在书上查看图形符号,才能明白彼此商品的真实价值,传达出双方的交易的意图。
古人如何进行商品交易呢?《易》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在货币出现前,早期的市场交易是以物换物的方式进行,客户需要用自己产品来交换。如果带着自己的产品到达市场后,却找不到自己所需的物品怎么办?难道将自己的货物又搬回家?
谁也不想这样白费力气,想必会设法寻找自己熟悉的商客,双方经过商议妥当后便立下契据,约定某一时间取货,而契据就是双方交易成功留下的凭证。
书和契都是早期商品交易过程中不可缺的东西,故二者均称为“易”。大家是否知道契据上的内容是什么?在刚开始的时候应该是仓颉收集到的图形符号,不过反复刻写这些复杂的图形费时费力,在熟悉之后便会设法进行简化。
这些图形符号经过商人的简化,逐渐演化成为甲骨文。
《易》在成书之初,汇聚了天下商品上的图形符号,来自不同区域的部落又是如何识别其他部落的图形符号呢?
这就涉及到八卦的分类问题,不同部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图形按照八卦所列出的类型进行对比推断。
如果分类出现错误,怎么办?
那就将错就错,比如,传说中的龙就是由多种动物不同部位拼凑而成。大家都认为是这样,那又如何?你不承认就会逐渐被淘汰。
古人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而龙的首是像马,这就形象地说明,商品交易也好,文化交流也好,都是伏羲氏在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