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在今天看来,这些神话传说如祝融战共工、黄帝战蚩尤等等,都显得十分荒诞离奇,充满了太多不可思议。
其实,这些神话传说都是在《山海经》的基础上重新创作。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作者充分地进行艺术加工,补充了很多细节,并加以想象发挥。在了解上古历史时,我们应尽可能从源头上进行探索。
发生在上古时期的黄帝与蚩尤之战,《大荒北经》也有记载,为了对比,大家不妨认真细读:“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相比较于其它文明作品,《大荒北经》的记载显得十分简洁。上述这段文字系统地讲述了发生在冀州的历史沧桑,其中就包括神话传说中的祝融战共工。祝融战共工是一场持久的大战,战争的导火索就是蚩尤作兵伐黄帝。蚩尤为何作兵伐黄帝?前面的章节已经作出具体的分析。
然而,正是因为《大荒北经》的记载过于简洁,缺失相关的重要环节,让人无法理解,甚至产生种种误解。比如,很多人将应龙畜水与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联系起来,认为应龙畜水想淹死蚩尤,蚩尤便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以现有常识来判断,蚩尤不可能请到能够呼风唤雨的神人。
要全面了解这些内容,首先就要了解黄帝、女魃、蚩尤、应龙与共工之台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共工之台的主宰,他的态度很大程度就决定了众人的命运。然而,共工之台的主人是谁,《大荒北经》中丝毫没有提及,这就给了解历史的真相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能否找到共工之台的主人,对了解这段历史乃至华夏文明的形成都显得极为重要。
共工之台的主人是谁?根据我的判断,最大的可能便是刑天,而且,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就有刑天的记载:“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这里的形天一般在众多古籍中都称作刑天,而帝则是指黄帝。问题是,刑天为何与黄帝发生争执呢?
前面章节讲到,共工之台是共工氏创建的商品交易平台,来自天下各地的商客都会带着自己的货物在这里交易,换取各自所需的物品。然而,在共工之台周围聚集了大量蚩尤,专门抢劫商客的财物。出于共同利益,各方达成协议,由黄帝主导围剿蚩尤,于是便有了“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然而,随着应龙在围剿蚩尤中不断取得胜利,实力也在不断地增加,对共工之台产生了威胁,共工之台的主人便开始对应龙进行打压。是否与共工之台进行全面的对抗,恐怕不是应龙能够做到的,只能由黄帝来作出决定,于是便有了黄帝与刑天的交锋。
在中国的神话人物中,刑天的名气很大,主要是人物的形象别具一格。我们很难想象,刑天在失去头颅依然还能活,而且还能够挥舞干戚继续战斗,太不可思议了吧?
因此,在这一章节中,重点探讨刑天的奇特形象:无头的刑天为何还能够舞动干戚?
很多古籍都有关于刑天的记载,但这些记载都过于简略,似乎不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之后便有人在这些古籍记载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细节。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所讲述的故事更精彩,刑天的人物形象更丰富。据说他是炎帝手下最得力的战将,不仅异常英勇,而且还对炎帝中心耿耿。
不知是什么原因,炎帝与黄帝发生了战争,炎帝战败后失去了帝位。虽然炎帝不想再与黄帝抗争,但他的部下都不服气,刑天便是其中之一。在未经炎帝同意的情况下,刑天就独自来到天庭挑战黄帝,企图帮助炎帝夺回帝位。而黄帝却依仗人多势众,最终将刑天拿下,并砍却他的头颅,葬于常羊之山。
刑天虽然失去了头颅,但是想到自己心愿未遂,不甘心就此屈服,悲愤之下他的双乳竟然长出眼睛,肚脐裂开变成嘴巴,左手拿起盾牌,右手挥舞斧头,咆哮着继续战斗。
有关刑天的故事,以上是比较普遍的说法。尽管讲述刑天的故事有很多,内容也略有差异,但基本上大同小异。由于故事荒诞离奇,不足为信,尤其在今天,没人当它一回事。
然而,这么荒诞离奇的故事为何能够流传数千年呢?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而且,刑天之死还涉及黄帝,因而更值得我们的重视。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有关他的事迹本来就不多,如果因为故事离奇而将刑天抹去,黄帝呢?难道也一齐抹去吗?
但如果刑天也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一个失去头颅的人如何能够活下来舞动干戚继续战斗呢?至于他的双乳长出眼睛,肚脐裂开变成嘴巴,那就更不可能了。
了解故事的真相应当从原始记载入手,作者是如何知道这件事情的呢?是亲身经历还是亲眼所见?
最早记录刑天舞干戚的古籍是《山海经》,相传《山海经》为夏相伯益所作,然而众所周知,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在商朝才出现并广泛地使用。伯益是夏朝早期人物,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文字。
不过,《易经》提供了一条难得的信息,《易·系辞》在第二章的最后这样写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这段古文就已经明确说明,在上古时期的确没有文字记载。尽管没有文字,但古人还是以“结绳而治”的方式记录了上古时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刑天挑战黄帝的故事很可能就是以这种方式保存下来的。不过,《易经》所说的“结绳而治”并不是我们想象那样,而是伏羲的先天八卦。八卦是如何保存信息呢?这个话题太复杂,大家若要更多了解可以参见《系辞解读》专栏的相关章节。
当然,以“结绳而治”的方式所记录的信息内容,一般人是难以看懂的,在文字诞生并广泛使用后,古代的圣人便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成为书或契,各级官员参考书上的经验方法管理社会,哪怕是普通老百姓也能够看懂书上的内容。
也就是说,在《海外西经》中,最初记录刑天挑战黄帝的故事不是用文字来表达的,而是用图形来表示的。如何用图形把这个历史事件记录下来呢?大家是否看过连环画呢?
不过,现在的连环画都配有文字说明。如果没有文字说明,大家是否能够看什么内容吗?
现在就尝试根据《海外西经》的记载,逐步还原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
既然刑天找到黄帝挑战,黄帝只能应战。双方经过一系列战斗,最后黄帝打败了刑天。这个刑天应该是当时比较有影响的人物,不然的话,这个故事就不会流传到今天。黄帝把一个有着广泛影响力的人物杀掉了,总得有个说法吧?
按照现在的惯例就会张贴告示,比如解放初期处决一些匪徒头目后,都会贴出布告,列举这样匪首的各种罪行。黄帝既然把刑天杀掉,自然要告诉大家的原因,但也不可能跟每一个人逐一详细说明。怎么办呢?看来只能贴布告了。
不过,大家要记住,黄帝时期文字还没有诞生,这布告肯定不是用文字来表达的。于是黄帝让人找来一块巨石,削平表面,然后在上面刻划出一幅简单的图案:刑天一持盾,另一只手挥舞斧头乱砍乱杀。
大家都到了吧?刑天在这里滥杀无辜,我能怎么办?只好把他杀掉。
过了几天后,刑天的尸体开始腐烂发臭,于是就把他埋了,刻有图案的石头便成为刑天的墓碑。
几百年过去后,刑天的血肉之躯早已化作了泥土,但那块石碑上的图形还依稀可见,只是绝大部分人大概已经忘记了这件事。但还是有少数人依然听说过这件事。为了提醒后人,那些见识广博的长者便在石碑上添加几个文字:“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
“此”就是石碑的所在地,表示刑天就在这里被黄帝杀死,并埋在这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长期受到风吹雨淋日晒,石碑上的图形文字剥落消失是迟早的问题,一些有心人便将石碑上的图形和文字临摹在羊皮上,以便长期保存。
当初人们看到石碑上的“此”字,就知道刑天在这里挑战黄帝,在这里被黄帝杀死,最后还埋在这里。但石碑消失后,肯定再也找不到这个地方了,于是又多加上了几个字:“葬之常羊之山。”
常羊之山不一定是真实地名,从字义上理解,大概就是说这里经常有羊群出没。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这幅从石碑临摹下来的作品就被收录于《山海经》。先秦时期的书籍基本上都是将内容刻写在竹简上的,竹简细长狭小,不便于绘图,石碑中原有的图形只好改用文字来表达。从羊皮到竹简,石碑原有的图形就完全消失了。
从图形到文字,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也就是图中的人物没有头颅。正常情况下,没有头颅的人无论如何也活不下去,然而图中的人物一手持盾,一手挥舞斧头,后人便误以为图中的人物是活着的。
从黄帝时期到先秦的春秋战国,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编书的人不太可能将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一清二楚,而且《山海经》中怪异的故事比比皆是,编者也没有太多的时间纠结于这件事,只好用文字尽可能将图中的情形表达出来。一个活人总得有眼睛和嘴巴吧!看到图中人物胸前用来代表乳的两个小点,便以为是眼睛,看到肚脐便以为嘴巴。
一个正常人还应该有鼻子和嘴巴,但因为图中并没有这两种东西,编者便直接忽略了。其实,原图中的人物并没有头颅,当然也没有眼睛和嘴巴,只是在编者的认识中,双乳变成的眼睛,肚脐变成了嘴巴,为了说清楚原有的图形,于是在羊皮原有的文字说明基础上,又多出了一句话:“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总之,上古时期不可能有文字记载,《山海经》上的所有文字都是后人加上去的。但是,他们这样写是有一定依据的,有关刑天的故事就是根据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一张图。既然有这么一张图,那么“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应该是真有其事,“帝断其首”也是属实,“葬之常羊之山”也是真的,因为“此”地曾经有一块石碑,碑上的图形时时刻刻都在提醒人们“此”地曾经发生的故事。
如果没有这样的一块石碑,这一切早就忘得干干净净。至于刑天的怪诞形象和荒唐传说,就是编书的时候将图形转化为文字时,对图形的误解而造成的。只是由于秦始皇的焚书行为,这样的一张图形以及众多古籍被付之一炬,后人再也无法看到石碑的原有图形,是非真假也就无法分辨了,这是一个不少的遗憾。
当然,如果石碑上的刑天是完整的人物,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误解了。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当初在画这幅图形时,为什么不将刑天的头颅也画上去呢?难道是画不出头颅来?不至于吧!
当初古人故意不画刑天的头颅肯定是有原因的。在日常生活或者影视作品中,某人因行事鲁莽而出现差错时,经常会受到这样的斥责:你不长脑袋吗?
刑天在挑战黄帝时,当时人们大概就是这样想的:这个人太愚蠢了,简直不长脑袋。
为了将刑天的愚蠢行为表现出来,所以才故意不画出他的头颅。
既然是故意不画头,那就是说,刑天的头并没有被砍掉。“帝断其首”也可能是误解,大概是因为后人看到图中人物没有头,因此才会有这种猜测。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谁还了解当初的情形?
在今天,更多的人倾向于将刑天看作是坚贞不屈、勇于反抗的英雄来歌颂。但是,刑天的英雄形象是建立在对远古历史、对物理常识错误认识的基础上,是毫无根据的猜测、想象或发挥。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一个人被砍去脑袋还能够活下来,而且还能够挥舞干戚继续战斗。
这种错误认识大概源于东晋诗人陶渊明,刑天之名就始见于他的诗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而在他之前通常被称作形天或形夭,大概是因为受到蛊惑后野心膨胀,形容如天、心比天高、目空一切,自以为非常了不起。
在古人看来,刑天挑战黄帝是极其愚蠢的行为,故以无首之人舞动干戚来形容。与黄帝对抗的还有蚩尤,“蚩”字的本义就是愚蠢、智力低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