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东风暧昧加倍,华为开启车企合作新模式

祺瑞评汽车 2025-02-22 13:32:37

撰文|赵玲伟编辑|于杰出品|汽车产经

华为HI模式升级,东风汽车的“含华量”还在上升。

汽车产经了解到,华为车BU近期成立了新的“联合营销部”,根据推断,这很可能就是华为和车企继零部件供应、HI(Huawei inside)、鸿蒙智行(智选车)之后的第三种合作模式“HI Plus”模式的落地部门。

刚刚与华为签署战略协议的东风奕派,就是新模式下的先行者之一。与HI和鸿蒙智行模式不同,双方在产品定义、商业计划、项目研发,产品落地后的渠道、销售流程、营销模式全环节中,处于共同协作的关系。

类似的深化合作协议,此前华为与阿维塔、广汽集团也签署过,业内称为华为“HI模式”的升级版本——“HI Plus”模式。

相比HI模式,华为车BU的“售后服务”加强了,也不需要智选车的重新起名环节,产品由车企自己发布,可以说是华为合作策略的折中升级。

NO.1

[岚图之后,奕派与华为合作加深]

华为与东风汽车也算是“老熟人”了。不管是东风集团还是旗下的岚图、猛士,都早与华为建立过不同深度的合作。

华为的技术赋能,在岚图身上得到过验证。去年9月,岚图梦想家上市,作为东风汽车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鸿蒙座舱的MPV车型。拿下了110天内订单突破5万辆的成绩,并连续3个月蝉联新能源MPV销量冠军,12月交付量破万。

今年,华为和岚图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紧密。岚图汽车CEO卢放曾说过,岚图汽车2025年将全部资源投入智能化,今年旗下所有车型都将搭载华为乾崑智驾、鸿蒙座舱。

最近有消息称华为研发团队入驻岚图,随后被辟谣不实。但内部人士确认的是,岚图已经引入华为IPD模式(即集成产品开发),并且在新增研发团队。

此次东风奕派与华为的合作模式,与岚图有些相似,都是基于基于HI模式下的技术引入为主。不同的是,我们从东风奕派内部了解到,奕派与华为的合作会比岚图更加深入。这种“深入合作”不只围绕产品从定义到生产研发的过程,在流程管理、渠道营销、团队管理模式等方面,双方也会有协作。

在东风体系内,奕派的诞生晚于岚图、猛士等高端品牌,需通过差异化竞争实现突破,智能化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竞争的核心战场。

东风奕派作为东风集团面向主流市场(15万-25万元区间)的电动品牌,2024年全年销量接近6万。在“电动一哥”比亚迪的价格统治区,想要达成2025年20万的销量目标,压力山大。但近两年“智驾平权”的风声四起,东风奕派要抓住这个机会了。

东风集团与华为已有成功的合作先例,毕竟当初岚图梦想家搭载乾崑智驾后销量跃升。华为的技术模块如乾崑智驾ADS 2.0、鸿蒙座舱,可快速补足奕派的智能化能力。

奕派定价15万级别,与对标比亚迪海豹。如果在智驾上也能做到“加量不加价”,那么对标的水平应该是天神之眼C方案,也就是余承东嘴上“嫌弃”比亚迪偷换概念做的技术普惠方案。

东风奕派与华为的合作,本质上是中端市场智能化普及的试验。若成功,将验证华为模块化输出的可行性,推动其向“汽车界的博世”转型。

这是华为对车企的妥协,也是对市场的妥协。就看华为是不是真的可以把中低阶智驾方案的成本做到最优了。

NO.2

[华为“HI”合作模式升级]

作为华为最早切入汽车领域的模式,零部件供应以激光雷达、鸿蒙车机、电驱系统等模块化产品为主。该模式虽然门槛低、适配性强,却难以形成技术壁垒,华为的溢价空间有限。

HI模式1.0时期,华为车BU更像技术供应商,车企需要全面采用华为智能驾驶、座舱、车控等全栈技术。但当时智驾本身成本高企,初期与车企的整合又花费很大时间成本,在推动和盈利方面遇到了难题。

相比之下,智选车模式下深度介入车型定义、渠道销售甚至品牌运营,但车企的主导权和存在感都会降低。据坊间传闻,华为不允许智选车的车企合作方率先对外透露任何品牌消息。

虽然华为的智驾成本依然居高不下,但智选车的优势是华为对高端车的销售能力足够强,而一家相对弱势的车企可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HI Plus的逻辑类似,HI技术虽然价格不低,但只要华为能够帮忙卖好车,就能以量取胜。同时在内部管理上协作,也推动了传统车企向着汽车科技公司转型。

车企从未真正想过放弃灵魂,华为在规模化扩张与技术主导权之间寻找平衡,于是HI升级到了Plus模式。

未来,大概率会有更多车企车企选择和华为HI Plus模式合作。对于车企来说,东风奕派的选择,代表了一种折中主义——以自主架构为盾,以外部技术为矛,在守住“躯体”控制权的同时,借“灵魂”之力实现跃迁;对于华为车BU来说,如何为车企做好渠道营销方面的支持,同时治好自己的“盈利”心病,是这次技术服务升级的关键。

东风奕派们能否凭借这场“有限度的联姻”破茧成蝶,华为又能否在生态扩张中避免“技术霸权”的质疑,答案或许在今年就会揭晓。

NO.3

[写在最后]

如果要说汽车圈里最不怕打脸的人,余承东肯定排在前头。

刚说了只有“四界”,与上汽的“尚界”就在跃跃欲试了;一边批判“智驾平权”的文字游戏,一边将自己的“高阶智驾”包放到中端车上。

HI Plus模式的出现,让华为和多来越多的车企关系又暧昧了起来。当科技新贵与大型车企在智能化浪潮中互相试探、拉扯、妥协,或许真正的答案早已写在每一份合作协议的空白处——没有绝对的输赢,只有暂时的平衡‌。

这场关于“灵魂”的攻防战,或许永远不会终结。

0 阅读:20

祺瑞评汽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