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盛夏的一天,第344旅代旅长杨得志急匆匆地向八路军总部驻地故县村奔去。
因为,第344旅将远赴冀鲁豫地区作战,临行前,他决定来到八路军总部,想听取一下总部首长的意见。
杨得志旧照
杨得志是一位老红军,1911年1月3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南洋桥(今属株洲)三望冲一个铁匠家庭。自幼随父亲学打铁,后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当工人。
1928年,他参加了湘南起义武装组成的工农革命军第7师,并随部队到井冈山。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起,杨得志任红4军第11师通信警卫排排长、特务连连长、炮兵连连长,参加了文家市、吉安战斗和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1932年后,任红15军第45师新编第93团长、红1军团第7师20团团长、第1师1团团长。
杨得志曾奉命率红1团坚守阵地三昼夜,打退国民党军队3个师的轮番进攻,受到总部的表彰,并被授予三等红星奖章。
1934年10月,他参加长征,率团担负前卫和先遣任务。曾指挥红1团强渡天险乌江,全歼嵩明县城国民党守军;继又组织“十七勇士”突击队强渡大渡河,为后续部队打开通路。到达陕北后,担任红1师副师长。
1936年,杨得志参加东征战役,任红2师师长,率部参加西征和山城堡战役,次年春,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全面抗战开始后,他任八路军第115师685团团长,1937年9月20日,他率部随第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从上午8时多持续到下午1时,全歼了1000多名日军,仅第685团就歼灭日军500多人,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位于山西长治沁县的故县村四面环山,形成了一个小盆地,夏季时异常炎热。杨得志刚到总部,就发现一些同志坐在树荫下,研究毛泽东刚刚发表不久的《论持久战》讲演稿。
朱德、彭德怀合影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朱德看到杨得志,两个人简单聊了一下毛泽东的讲演稿之后,一场漫长而非常重要的谈话开始了。
朱德说:
“海东同志身体不太好,你是代旅长,要把所有的工作都带起来。
前一段,中央派徐向前、宋任穷、陈再道等同志到冀南去了。你们这次去的这一片,属于冀鲁豫三省边区,是个古战场,是兵家必争之地啊!
著名的城濮之战、楚汉相争、官渡之战、朱仙镇破金,以及唐末的黄巢农民起义等,都发生在这一带。
如今,这里对确保太行山,沟通山区与平原的联系,遏止日军南下和西进,起着很大作用,所以无论如何要牢牢控制在我们手里。任务艰巨啊!”
这个时候,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为何要调杨得志去冀鲁豫去呢?这还要从当时的抗战形势说起。
全面抗战爆发后,山东、河北平原游击战争的初步发展,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并给予高度评价,于是决定,派主力部队开赴冀鲁两省大力发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根据地。
1938年春天,日军为继续扩大侵华战争,调集曾参加过淞沪战争的主力和驻华北重点地区的部分兵力,妄图占领徐州,打通津浦铁路,因而减少了在华北的日军。
4月21日,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致电朱德、彭德怀等人指出:
“党与八路军部队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坚决采取尽量广泛发展游击战争的方针,并划分若干游击区,成立游击司令部,有计划、有系统地去普遍发展游击战争”。
八路军总部根据这一指示,决定在冀、鲁、豫平原开辟抗日根据地,配合支援正面战场上国民党抗日部队在徐州一带的作战;
同时,命令第115师第344旅一部和第129师主力部队由太行山向冀南、豫北发展。
这里位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包括直南、豫北、鲁西南3个地区20余县。这里作为华北、华中的结合部,是太行、鲁西、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按照中央的部署,第344旅将成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非常重要的一股抗战力量。
该旅旅长本来是徐海东,但这个时候他正好生病,于是,朱德命第685团团长杨得志为第344旅副旅长,代理旅长职务。
尽管对于朱德讲到的古代战争,杨得志不完全了解,但已经知道冀鲁豫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当然,他也看到了面临的困难,于是对朱德说:
“我对在平原作战,特别是敌后作战,还缺乏经验。”
“困难不会少的。”朱德说,“况且你这次去,号称是一个旅,但你的政治委员黄克诚和主力部队都不能马上和你一起去。你和崔田民只能带一点部队先去,所以叫做开辟根据地嘛。”
杨得志听得出来,朱德在“开辟”两个字上加重了语气,有着特别强调之意,急忙点头表示理解。
朱德继续说:
“至于平原作战,可以学嘛!当年上井冈山的时候,谁想过要强渡大渡河,要过雪山草地,要在平型关打坂垣师团呢?”
听到这些话,杨得志不好意思地笑了,抬手抹着脸上的汗水。
朱德接着说道:
“你们到了那个地区,对日军作战我倒不怎么担心,因为据了解那里的日军主力比较少。但那里汉奸、顽固派、各式各样的杂牌军多得很,据说司令多如牛毛。
怎么办呢?毛主席说战胜日本有3个条件,而主要的是中国人民的大联合。工作艰苦,形势和斗争也会错综复杂,不过,我看没啥子了不起的嘛!”
离开朱德住处,杨得志返回旅部。这时,他不但明确了任务,也有了胜利的信心,脑海里细细地思考着怎样前去开辟根据地的各种问题。
随后,杨得志和政委黄克诚一起研究部队转移问题,确定由黄克诚率第687团留在晋东南,他自己和旅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带领100多人前往河南滑县,与在那里的第686团会合。
第344旅原来是红十五军团的底子,战斗力特别强。但是,杨得志刚接手这支部队不久,在政委黄克诚不在的情况下,如何带好这支部队,他心里还是有点没底。
黄克诚明白杨得志的心思,他抬手在杨得志的头顶上画了个圈,说道:
“你有这些想法不奇怪。平型关战斗后,上级派我来的时候,我也有过类似的思想。
这次,朱总司令亲自找你谈了话,任务已经交代得很明确。老杨,这种时刻派你来接替海东同志的工作,担子是满重的啊!”
接着,黄克诚又说:
“不过也不用害怕。关于这支部队的情况嘛,一是去了之后就会慢慢了解的;二嘛,崔田民同志是老陕北,他可以协助你;第三,大家都信任和支持你,你就放心大胆地干吧!”
紧接着,杨得志带领部队翻过太行山,越过平汉铁路,很快在滑县地区与第686团汇合。
韩先楚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见到该团团长韩先楚后,杨得志高兴地说:
“你们的群众工作搞得好,有些什么经验给新来的同志介绍介绍嘛!”
韩先楚是湖北人,他操着一口红安话说道:
“什么经验?还不是咱们那老一套,事事严守纪律,处处爱护群众,尽力帮助他们解决些实际困难。再加上一条,就是对敌、伪、顽和土匪不客气,打几个胜仗,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这就行了!”
确实是老一套,可也是老传统,杨得志能够理解,因为在赣南,在闽西,甚至在长征路上,甚至到达陕北之后,他和他的部队也都是这样做的。
杨得志等人住下之后,韩先楚向杨得志详细介绍了当地的情况:
“我党直南特委成立以后,各地陆续建立了党的组织,发动群众武装抗日。但由于这一带反动势力比较强,党的活动还处在秘密或半公开状态。
已经建立起来的几支游击队,武器装备很差,成分比较复杂,思想政治工作也没有跟上,所以战斗力较弱。最主要的还是党的统一领导没有完全形成,中坚力量不强……”
最后,韩先楚高兴地说:
“你们来了就好了!”
杨得志静静地听着,觉得这些情况都非常重要,就对韩先楚说:
“你们搞得不错,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看关键问题还是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就我们来说,要多打几个胜仗,煞煞敌人的气焰,鼓舞群众的情绪。”
几天之后,杨得志收到了总部指示,有一股伪军在冀南地区受到宋任穷、陈再道等同志领导的部队的打击,正向南逃窜,令杨得志所部进行截击。
这股伪军原系国民党的军队,投降了日军,其头目叫扈全禄,接到任务后,他立即和韩先楚研究后,立即出击,部队从滑县开始,经过浚县,跨过平汉铁路,一直追到汤阴以西,全部歼灭了扈全禄的部队,俘虏1400多人,其中有两个旅长和1个团长,同时,解放了滑县县城。
一个月之后,杨得志指挥的部队基本上肃清了平汉路东、漳河以南、卫河两岸近百里地区内的伪军和土顽部队,开辟了一大片根据地,建立了安阳、汤阴、内黄等县的抗日政权。
这一年的深秋,北风吹去了华北地区那最后一片金黄,整个卫河流域显得有些萧条,气候也一天天变冷。
但是,对于我英勇的第344旅官兵来说,严寒酷暑尚且不惧,深秋的这点寒冷自然不算什么,不过,接下来的一个困难,却不能不让第344旅乃至八路军总部格外关切,这就是鼠疫。
为了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部队的战斗力,上级党组织一面要求地方党组织安排好群众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指示部队返回晋东南。
1939年元旦过后,杨得志和崔田民奉命二出太行。任务是:
“带一点部队先去”冀鲁豫边区,在那里“整编、扩大部队,待命回山西”。
这一次,杨得志去冀鲁豫所带部队并不多,只有一个工兵排和一个炮兵排。
看到杨得志只带这点部队,政委黄克诚说:
“这两个排不足百人,太少了。你们再多带点部队吧!”
杨得志说:
“我和崔田民已商量过了,太行山是日军目前‘扫荡’的重点,更需要部队。根据我们的体验,冀鲁豫边区地带是一把‘干柴’,一点燃就能烧起熊熊大火。既然总部要我们去扩大部队,你就放心吧!”
2月初,杨得志率领部队顶着寒风,由山西高平地区出发,过了平汉路继续前行,不久,他们在浚县、内黄之间的井店一带与刘震带领的一个大队会合。
刘震的这个大队是从第344团3个营各抽一个连组成,总共只有一个营的兵力,两股部队会合之后,部队进入东明地区。
东明位于鲁西南的边缘。在此之前,这里的共产党组织已建立了两支游击队。
经过上级批准,3月9日,杨得志将自己带的部队和这两支游击队编在一起,共约2000多人,称为八路军冀鲁豫支队,杨得志任支队长,崔田民任政治部主任,卢绍武任参谋长。
没过多久,冀鲁豫支队又增加了第四、第五两个大队,第四大队是由背叛地主家庭的吴大明拉起的队伍;第五大队是由当地一支成分复杂的部队改编,兵力达到4000多人。
随后,支队成立了党的领导组织——行动委员会,崔田民任行动委员会书记。从此,冀鲁豫边区结束了各游击队分散活动的局面,有了一支共产党统一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
不过,冀鲁豫边区是三省的结合部,也是敌、伪、顽匪的结合部。冀鲁豫支队活动的地区是国民党河北直南、豫北滑县、豫东民(权)考(今兰考)、鲁西南菏泽和成(武)曹(县)5个专员公署的地区。
当时,他们对抗日和八路军的态度各有不同,直南、豫北地区与八路军有统战关系,濮阳还设有八路军办事处,抗日群众组织可以公开活动;而鲁西南除了日、伪军,还有形形色色的土匪武装,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十分凄苦。
针对这些具体的情况,杨得志和崔田民等人确定了支队“以直南为依托,坚持豫北,开辟鲁西南”的行动方针。
冀鲁豫支队成立的当月,杨、崔即率主力开赴鲁西南的定陶、曹县、成武、金乡等县。
这一地区,“牛毛司令”的队伍和“响马”武装比比皆是,敌、伪、顽各种成分夹杂,还有反共抗日的土匪。
针对这一复杂的局面,崔田民协助杨得志采取了不同的对策:
一、对国民党地方武装和地主土匪武装,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政策;
二、对其中死心塌地勾通日军的汉奸,为祸百姓、反对八路军的反共分子,坚决地予以打击和惩办;
三、对于成分复杂的会道门、土匪,只要不当汉奸,不害百姓,则采取教育、争取、感化的政策,“一不打,二不杀”,使他们不再与八路军为敌;
四、对那些既想抗日又想“占山为王”的“土皇帝”,则亲自去做工作,保留他们的队伍,将他们改造成抗日武装。
这样一来,很快便打开了局面,杨得志高兴地对人说:
对待这些“牛毛司令”、“土皇帝”,崔田民头脑最冷静,讲政策,又有耐心,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冀鲁豫支队还有计划地在鲁西南连续打了几个胜仗,并在曹县建立了抗日游击队,成立了民兵联防组织等;曹县县委也由秘密转到公开,曹县成了鲁西南最早的抗日根据地。
因为要“待命回山西”,冀鲁豫支队与地方党组织暂无正式关系,但以崔田民为书记的冀鲁豫支队行动委员会与部队所在冀南、豫北等地区的地方党组织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互相配合,互相帮助。
在反“扫荡”期间,冀鲁豫支队仍协助建设地方党组织:
8月,成立了鲁西南地委(归湖西区党委领导),还在有国民党县政府的东明、长垣、菏泽、濮阳、滑县的结合部,设立了几个县区的联合办事处,履行抗日政府的职能。
这时,冀鲁豫支队已经发展到1.7万多人。鉴于“整编扩大部队”的任务已经完成,杨得志、崔田民给军委、总部、旅部发去电报,提出归建115师,以泰山为依托建立根据地的建议。
杨、崔很快接到军委复电:
冀鲁豫地区战略地位重要,你部应做长期打算,在该地区进一步创造、扩大、发展和巩固抗日游击根据地。
从此,冀鲁豫支队不再“待命”,而是遵照中央军委的电示,坚持不懈地在冀鲁豫边区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建立巩固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这时候,已近初冬,1.7万多人过冬的粮食和棉衣却无着落。
面对这一难题,杨、崔反复磋商后,决定不向上级伸手,也不增加人民负担,而是抓捕单县青凅集高辛庄最大的汉奸、也是富甲一方的高圣君,从他那儿解除部队的燃眉之急。
崔田民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崔田民经过精心策划,和2大队大队长覃健率2大队夜袭高辛庄,一枪未放,活捉了高圣君,勒令其拿出7万银元的赎金,解决了部队冬装。
1940年春,为统一领导冀鲁豫抗日武装,按照中央北方局的指示,成立了冀鲁豫军区,杨得志任司令员、崔田民任政治委员、卢绍武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直南、豫北、鲁西南3个军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