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下旬的一天,正在进行晋西北反围攻作战的第120师师部,收到了一封电报。
这是一封来自延安党中央的电报,其内容是毛泽东、滕代远电询第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副师长萧克,能否沿大青山组织一支游击性质的骑兵支队。
此时,第120师反围攻战斗虽然已经进入尾声,但还没有全部结束,负隅顽抗的日军在飞机的配合下,正在与该师所部周旋。
在这种紧急时刻,党中央为何会格外关注在大青山组织抗日武装?
大青山是指内蒙古阴山山脉中段,东西长350余公里,南北宽四五十公里,涵盖原绥远省的16个市、县、旗和原察哈尔省的5个旗,面积930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0多万,除汉族外,当地多为蒙古族和回族等少数民族。
大青山地区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南麓平原上有连接当时三大重镇集宁、归绥、包头的交通命脉平绥铁路和公路;北麓与蒙古接壤,东南与晋西北相连,是沟通华北和西北的重要纽带。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第26师团,除常驻张家口1600余人外,大部分沿平绥路驻扎在大同、集宁、归绥、包头及其附近的城镇和火车站。
同时,由日军扶植起来的伪蒙古军20000余人,大部也驻守在大青山地区。
日军对这里的控制非常严密,在伪蒙古军内设有“顾问”和“指导官”,直接指挥其行动,伪“蒙疆政府”内也设置了由日本人担任的“参事”、“顾问”、“次长”等,掌握着军事、经济、政治、人事等各项实权。此外,还通过开办学校、训练班等方式,实行以亲日防共为基本内容的奴化教育。
1937年8月,国民党绥远驻军曾在第35军军长傅作义、第218旅旅长董其武等将领的指挥下,在商都、化德一带抵抗日军。
但是,当9月日军沿平绥铁路向西发动进攻时,国民党驻绥远部队主力却奉阎锡山之命仓皇撤到山西,以致归绥沦陷。
此时,绥远地方势力将各县保安队和土匪流氓,凑成一支“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共十路近万人马,驻扎在大青山。
这支部队虽然挂着“抗日”的牌子,并属国民党中央及绥远当局管辖,可根本不敢和日军正面交锋,相反却经常骚扰当地百姓。此外,大批土匪流窜山中,无恶不作,使这里的人民群众苦不堪言。
此刻,在政治上,国内“恐日病”和“亡国论”蔓延于各界,群众对国家前途十分忧虑。
在日军的战略部署中,大青山地区作为重要的军事枢纽,东与伪满洲国相连,西可进军中国大西北,向北形成军事进攻蒙古和苏联的前沿阵地,向南则可对中国共产党晋西北根据地包围夹击,威胁陕甘宁边区。
因此,如果八路军尽快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一定能够牵制日军兵力,阻止其西进南下,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同时,还能成为晋西北根据地的外翼,推动整个晋绥抗日战争的发展,保卫陕甘宁边区,形成广阔的敌后战场。
此外,对于打通国际交通线、沟通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联系,加强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也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这个战略考量,党中央提出了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相关问题。
1938年初,八路军第120师从日军手中收复了岢岚、五寨、偏关等7座县城。3月下旬,在晋西北反围攻战斗接近尾声时,毛泽东发电给贺龙、关向应、萧克等人,询问建立大青山支队问题。
4月18日,毛泽东又致电贺龙、关向应、萧克并转宋时轮:
关于平绥线路以北包括丰镇、集宁、天镇、阳高之北部及兴和、尚义、商都、康保、新民、陶林、武川诸县直至东边张北县这一广大地区,能否创建游击根据地,请你调查见告并转宋时轮同志调查见告。
据绥远来人谈,该地一带都是山地,民间枪支颇多,铁道在山沟中行,铁道南部凉城一带也是山地,枪支也多,游击队可跨铁道发展,并往来穿插铁道都不成问题等。究竟情况如何望速告。
5月14日,毛泽东又致电朱德、彭德怀、贺龙、关向应、萧克:
“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甚关重要,请你们迅即考虑此事。”
6月7日,贺龙、关向应、萧克致电毛泽东、朱德、彭德怀:
“陈三同志来此传达军委会关于派宋时轮支队到大青山建立游击根据地问题,我们研究这地区的地形、粮食及群众条件,在该地区建立根据地是可能的;
宋时轮支队现到昌平地区,转到大青山可经宣化、兴和沿山脉西进。该支队的调动,请你们指挥。”
6月11日,毛泽东接着致电朱德、彭德怀、贺龙、关向应、萧克:“大青山脉的重要性如来电所述。该地应派何种部队、何人指挥及如何作法,由你们依据情况处理之。
唯开始建立根据地时,敌人知其重要意义,必多方破坏,故部队须选精干者,领导人必须政治军事皆能对付而且机警耐苦而有决心在该地创立根据地者。
陕北骑兵团现控制河套蒙古广大区域,在定、盐以北五百里之杭锦旗一带,配合蒙民抗御敌军南下,故不能调动。”
上述往返电文,表明毛泽东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创建大青山根据地的战略决策已定,只是,在用兵遣将问题上,作出原则性指示,而将具体事宜交由第120师“独立自主”解决。
6月26日,贺龙、萧克、关向应、甘泗淇致电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
“我们决定,第715团去大青山,但中央派来之干部何时可到,如部队先走,则将来干部不易送去,是否可延期出发等候到来一同走;
大青山最近来了一两个人接头,有一人刘洪雄,据他说是老党员,过去与王若飞同志有关系,曾参加过东北义勇军,请查明电告。
此二人系杨植霖同志派来的,过去确与我们接洽过;大青山尚有同志以八路军面目组织一个游击队,共40余人。群众很信仰八路军。山内土匪甚多。”
在这份电文上,毛泽东批示:
“令其等候干部一并出发,胡谭催干部、电台等速往第120师。毛”。
至此,创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战略部署就绪。
李井泉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1938年6月下旬,第120师抽调第358旅第715团和师直骑兵营一个连,组成了八路军大青山支队。由该旅政委李井泉任支队长兼政委,所以,大青山支队也称“李支队”;支队参谋长由姚喆担任,彭德大任支队政治部主任。
组建为大青山支队的主力之一第715团战斗力很强,该团的干部战士绝大多数参加过长征,战斗经验丰富,实战能力强,是一支装备强、政治军事素质高的军队。
这一时期,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在岢岚县城组建的晋察绥边区工作委员会决定随支队挺进大青山,开展创建根据地、组织各级动委会、发动群众等工作。
为了加强对总动委会工作的领导,晋西北临时区委成立大青山特委,由武新宇任书记,他们带领六七十名地方干部随军北上,进行发动和组织群众抗日工作。
当时,太原成成中学是在我党影响下的一所进步学校。抗战初期,成成中学组织了抗日义勇队,约300余人。
1937年12月,这支队伍改编为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刘镛如任队长,经过整训,他们与李井泉支队一起,开赴大青山地区。
这样一来,将要开赴大青山地区的李井泉支队、第四支队和战动总会工作人员,总人数就达到了2300多人。
大青山支队骑兵连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1938年7月,大青山支队在五寨举行了挺进敌后誓师大会,全体指战员全副武装,在红色军旗引导下,迈着整齐矫健的步伐,接受师旅首长检阅。
第358旅旅长张宗逊、支队司令员李井泉先后讲话,表达了开辟新战场的决心。
7月15日,朱德总司令发出进军大青山的命令,大青山支队开始向大青山地区挺进。
从晋西北腹地到大青山,虽然只有400公里,但是,沿途多是山区,道路崎岖,加之日军不断袭击,队伍的挺进过程,真可谓困难重重。
当时,王尚荣带领第715团3营由晋西北出发,率先从杀虎口越过长城,进到绥远省凉城县的厂汉营。
接着,8月2日,战动总会和第四支队也从晋西北相继北上,到了右玉、平鲁县一带。
在挺进大青山的路上,李井泉、姚喆等人带领八路军指战员翻山越岭、跨过长城。
图片来自网络
一路上,姚喆感慨万千,吟诵古诗,凸显出诗人气质:
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
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有桃杏花。
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
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
我军的北上行动使日军恐慌万状,他们急调5000余兵力,分七路向我军扑来,企图消灭我军于长城脚下。
为了摆脱敌人包围,寻机再进,支队在给敌以严重打击后,撤回偏关县贾堡一带休整。
一周之后,我大青山支队再次向右玉县方向进发,为了隐蔽,部队白天休息,夜间行军,沿途克服山岳、河流等种种困难,经杀虎口越过长城,跨入凉城县境,再次到达厂汉营集结。
支队先头部队第715团3营在营长陈刚的率领下,直捣岱海滩以南天城村敌据点,出其不意地消灭了据点内的大部分敌人,吸引了敌人的视线。
随后,支队主力乘机分路从岱海滩直抵蛮汗山中心地带的太平寨,为继续北上开辟了一个新的落脚点,取得了进军大青山的第一个胜利。
就在这时,李井泉接到第120师师部指示,命令他们派遣精干力量返回晋西北平鲁县,接运过冬用的皮衣。此刻,敌伪军已完全摸清我挺进大青山的行动方向,正在发起围追堵截。
这个时候要杀回马枪去接运皮衣,确实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不过,为了顺利地将皮衣接运到大青山,姚喆打算亲自出马。
支队立即召开会议决定:
由姚喆参谋长带第715团1营留在蛮汗山发动群众,宣传抗日,并负责与雁北联系,准备接运冬装;
李井泉、武新宇、王尚荣率大青山支队、战动总会和第四支队主力继续北上大青山腹地。
9月1日夜,李井泉率领着大队人马,从旗下营车站与三道营车站之间快速越过铁路,天亮前,到达预定地点——武川县内的大滩、甘沟子一带。
姚喆则率领1营在蛮汗山和长城附近兜了好几个圈子,迷惑敌人。不料,当姚喆率部行进到大榆树、韭菜沟地段时,驻扎在归绥的日军后宫步联队“嗅”到了他们的行踪,立即调集好几百人的兵力,猛扑过来,企图将1营和另外一个连围歼在韭菜沟一带。
正在阵地准备伏击日军的大青山支队官兵 图片来自网络
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姚喆当机立断,停止前进,命令部队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就地给敌人以迎头痛击。
战斗打响前,姚喆来到3连阵地马鞍山麓。他匍匐在前沿草丛中用望远镜仔细观察敌情后,走进工事,拍着一名学生兵的肩膀问:
“小鬼们,你们打过仗没有,怕不怕打仗?”
“不怕!”
望着参谋长坚毅的目光,这些十七八岁的小战士们,一个个斩钉截铁地说:
“日本兵胆敢爬上来,我们就狠狠地揍他,叫他们脑袋开花回老家。”
姚喆高兴地说:
“对待敌人就是要有这么一股子狠劲,要勇敢,不怕死。但也不能蛮干哟!你们要听指挥,要机动灵活,才能打胜仗。”
战斗打响后,在姚喆的指挥下,八路军官兵英勇顽强,从上午至下午,与日军激战了六七个小时,一连打退了10余次进攻,迫使日军丢下20多具尸体,灰溜溜地缩回了归绥。
随后,姚喆指挥战士们连夜赶往接运皮衣的平鲁。在路上,当他们见到第120师警备6团团长孙超群和政委张达志带领部队护送着100多头毛驴驮着的1400多件皮大衣走来时,官兵们傻了眼,姚喆更是犯了愁。
这百十头毛驴一溜儿排开,每头毛驴分别驮着10多件皮大衣,那场景着实壮观。
可是,目标这么大,怎样才能通过敌人的一道道封锁线,将这些东西完好无损地运到大青山去呢?为此,姚喆倒背着双手,独自绕着这毛驴队转悠起来。
忽然,他停住了脚步,叫来了1营营长傅传作和3连连长梁劲秀,3个人“嘀嘀咕咕”一阵商量后,决定让大家每人穿一件皮大衣,剩下的再用毛驴驮运。
这办法当然好,毛驴队一下子精简了2/3,可就是苦了战士们。当时,正值盛夏季节,战士们全都身着单衣薄裤,脚穿草鞋,没有一个不是汗流浃背。
这下好了,除了要背着原来的武器、弹药、干粮和背包外,还要穿一件几斤重的皮大衣,那闷热劲,更加难受。
见战士们满脸难色,姚喆抓起一件皮大衣就往身上穿,在他的带动下,大家再也没有多讲一句话,几百件皮大衣全都上了身。
10月初,他们来到平绥铁路附近,姚喆从抓获的“舌头”口中得知,日伪军已在铁路沿线设下重兵埋伏,企图截取部队的皮大衣。
事不宜迟,姚喆命令护送他们的孙超群和张达志,率领警备六团从侧后包抄过去,奔袭日伪军的老巢红沙坝车站,牵制敌人。
一时间,红沙坝车站枪声大作,火光冲天,埋伏在铁路旁的敌兵哪还顾得了抢八路军的皮大衣,一个个抱头鼠窜,没命似的跑回车站。
说时迟,那时快,姚喆率领身穿皮大衣的小分队,赶着几十头毛驴,前后不到半小时,不折一兵一卒,全部越过了敌人严密封锁的平绥铁路。
接下来,他们背着沉重的皮大衣迅速向大青山进发,很快抵达速勒图一带,与了第715团参谋长李文清率领的接应部队会合。
至此,大青山支队全部到达大青山腹地的绥中地区。
不久,挺进大青山地区的大青山支队,在面铺窑子与杨植霖等领导的蒙汉抗日游击队胜利会师。
历时数月、跋山涉水千余里的抗日健儿,终于把抗日的红旗,插上了大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