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浴血抗日十四年(81)齐鲁风云(1)

子名历史回忆录 2024-08-28 14:29:35

1937年10月3日,日军首侵德州,继占平原、禹城、齐河等地,所到之处,奸淫烧杀,无恶不作。

10月中旬,山东省委由济南转移到泰安城,并在泰安文庙召开紧急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省委书记黎玉,宣传部长林浩、秘书长景晓村,还有延安来的红军干部赵杰、程绪润、韩明柱以及泰安县委鲁宝琪、夏辅仁、于一川等人。

经党营救出狱的干部和流亡同学会的李林、程照轩、侯德才、金明、孙陶林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分析了山东形势,决定在徂徕山地区,发动和领导一次抗日武装起义。

徂徕山位于泰安徂徕镇,在泰山东南20千米处,大小峰峦97座,地处在泰安、莱芜、新泰、泅水4县之间。

占据徂徕山既便于我与敌周旋,又可以控制北面的泰新、泰莱,南面的新次、大汶口,西面的寨议几条公路和津浦路等交通要道。

还有更重要的一条,就是徂徕山一带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一是泰安党组织经过整顿、恢复,掌握了一些干部,正在深入进行发动群众工作;

二是这里的穷苦百姓在地主豪绅的剥削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勒索下,生活困苦不堪,早就盼着共产党来解救他们;

三是抗战爆发以来,这一带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抗日情绪高涨,纷纷要求驱逐日军出中国,有振臂一呼,万人奋起之势。

尽管在徂徕山发动起义有诸多有利条件,但是,省委依然十分谨慎,要求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布置泰安县委担负发动群众的任务。同时,派程照轩、侯德才和红军干部赵杰到泰安六区组建区委。

程照轩是我党地下党员、当地山阳庄人,在那一带很有名望,赵杰、侯德才以程家为落脚点,走村串户宣传抗日。

一听说组织抗日,群众积极性很高,很多人主动要求参加。因此,活动很快由秘密串联转入半公开或公开的方式。

当时,泰安六区区长兼民团队长程子源是程照轩的堂兄,此人重义气,有民族自尊心,他认为,“抗日救国,匹夫有责!”

程子源对这次起义帮助非常大,除允许共产党在六区以各种方式开展抗日活动外,还请赵杰给民团和山阳小学讲授抗日形势和游击战术。

同时,赵杰还利用集会讲演、演戏、贴标语、教唱抗日歌曲等形式,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统一战线政策。

11月至12月间,冀鲁边、鲁西北、天福山、黑铁山和牛头镇,从先后发动武装起义。

1937年12月24日,日军飞机又一次轰炸泰安城,省委机关从县城转入城南篦子店。

泰安城南篦子店老照片 图片来自网络

随后,黎玉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迅速举行起义,并确定了时间、地点、部队番号、编制序列、各级指挥员名单以及召开誓师大会等一系列工作事项。

会后,各地武装按省委的号令,陆续奔向徂徕山。与此同时,日军第5师团、第10师团及特种部队共30000多人,分兵两路渡过黄河,于12月27日占领济南,31日,攻陷泰安城。

1938年元月1日,徂徕山大寺内外聚集了足有160多人,起义誓师大会正在这里举行。

主持人孙陶林宣布大会开始后,一面鲜红的军旗徐徐升起,凌空飘扬。随后,黎玉宣布:

“山东抗日游击第4支队正式成立!”

会上成立了支队指挥机构:

洪涛为司令员,黎玉为政委,赵杰为副司令员,林浩分管政治部工作,马馥堂为供给部主任。

随后,第4支队暂编为两个中队:省委机关、泰安县人民抗日自卫团、泰安县委一部分和青年学生编为第一中队;

赵杰、程照轩、封振武等人所带队伍为第二中队。

任命李怀英为第一中队队长,鲁宝琪为指导员,封振武为第二中队队长,程照轩为指导员。

同时,还任命了各排排长和政治战士。政治战士协助党支部和指导员做政治思想工作的,与排长同级,各中队建立了党组织。

紧接着,在莱芜莲花山的抗日武装由程绪润、刘居英带领,来到徂徕山,被编为第三中队,程绪润为中队长,刘居英为指导员;

由孙汉卿、童淡、单昭洪(单洪)等人带领的新泰观山抗日武装编入第一中队。全支队共计500余人。

当时,徂徕山区十分贫穷,乡亲们送来的粮食大部分是煎饼、生地瓜腊月的天气里,这些送上山时,都冻成了冰疙瘩,但同志们毫无怨言。

为了解决部队的供给困难,一些当地参加起义的同志,悄悄回去把家里的粮食背上山。朱玉干还动员母亲和爱人,把自己仅有的两亩地卖掉,全部买成粮食,请人摊成煎饼送上山。在大家共同努力和群众的支持下,部队的供给很快得到改善。

张一民是当地刘杜村的一名村医,为了解决起义部队的医疗问题,他把自家的全部医疗用具和药品带上山。

为了进一步坚定大家的抗日信心,尽快提高起义武装的军政素质,支队通过政治课、时事报告等形式,帮助大家明确抗日战争的正义性质,具体讲解我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游击战术原则,使广大官兵提高了觉悟,增强了信心。

正在训练的官兵 图片来自网络

同时,支队还有计划地组织大家进行利用地形地物、站岗放哨、瞄准射击和投掷手榴弹等军事训练。

1月26日,第4支队经侦察得到可靠情报:

有一股日军将从大汶口去新泰。

司令部当即决定进行伏击作战。支队从第二、第三中队中挑选了部分精干人员和武器,由赵杰、封振武率领,于26日拂晓,隐蔽进入设伏阵地——位于公路边的寺岭村。

下午15时,日军的一支马车运输队由大汶口方向进入了伏击圈。指挥员一声令下,战士们居高临下,猛烈开火,一阵排子枪,一阵手榴弹,打得敌人人仰马翻。

战斗中,第三中队班长杨桂芳杀敌心切,抽出大刀冲上去砍鬼子夺机枪,不幸被敌人的枪弹击中,壮烈牺牲,成为第四支队创建以来的第一位烈士。

此战过后,部队在东良庄和大官庄一带进行休整。

一天,泰安县朱玉干报告,国民党军溃散的一个连,约40余人,带着两挺机枪、5支匣子枪、数十支济南造步枪,由副连长刘国栋、班长石玉成等人率领,正在徂徕山后北王庄一带活动。

支队领导马上派林浩、武中奇等人前去,把他们争取过来,与第1中队的部分同志合编为第4中队。刘国栋任中队长,林浩兼任指导员。

不久,泅水、宁阳县的周兰田和朱旭、管戈等同志也拉起了第一支队伍,前来会师,被编为第5中队。

就这样,在山东省委的领导下,短短几十天内,一支颇具规模的抗日武装第4支队建立起来。

1938年2月中旬,农历新年刚过,泰新公路上的车辆频繁活动,日军正在往台儿庄增兵。摸清敌情之后,支队派出赵玉、封振武、李锁卿带领第2中队前去伏击。

2月17日黄昏,部队到达新泰城西北10多公里处的四槐树村,翌日拂晓前,他们悄悄埋伏在公路旁边,并在日军经过的公路桥上,埋好了电发火地雷。

上午9时多,10多辆满载日军的汽车由泰安方向驶来,很快就到了我军埋伏的地区。

赵玉让大家先放过四五辆,待后面的汽车过桥时,他立即按动发火器,一阵巨响,车上的日军被炸得血肉横飞,没有死的连忙滚下汽车,拼命往车底下钻。

接着,埋伏在路旁的战士迅速冲上公路,向敌人猛烈射击,一阵激战过后,共炸毁敌汽车4辆,毙伤日军40余人,其中还有一名大佐,我军无一伤亡。

随后,第4支队开展交通破袭战,破坏了新议公路北佐村至小协庄的桥梁,造成敌人的交通一度中断,对迟滞日军向台儿庄的进犯起了一定作用。

四槐树村伏击战和新仪公路破袭战之后,第4支队撤离徂徕山区,转移到新泰县西部的谷里、烈庄一带开展抗日宣传和扩大武装工作。

3月初,他们又由烈庄转移到刘杜、岔河一带。

省委在刘杜召开扩大会议,初步总结了武装起义以来的工作,分析了当时的斗争形势,并确定了支队今后的发展方向:

广泛开展地方工作,巩固和发展武装力量,主动打击敌人,加紧争取泰安六区程子源的队伍。

这时,宁阳朱奖阶、武效周、王一平等人带领一支100余人的起义武装前来会合,被编为第7中队,朱奖阶任中队长、王一平任指导员。

省委扩大会议后,为了适应抗日战争迅速发展的新形势,第4支队决定兵分两路,实行南北扩展,开辟新的抗日活动区域。

北路以省委机关和支队机关及第1、第3、第4中队为第一大队,由洪涛、林浩带领前往莱芜、博山、淄川一带,开辟以莱芜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扩大抗日武装。

南路以第2、第5、第7中队和直属队及宣传队为第二大队,由黎玉、赵杰带领,赶赴新泰南、蒙阴、洒水、费县一带活动。

3月上旬,南路第二大队到达平邑地区,他们在进行军事训练的同时,协助当地的同志恢复党与群众的联系,积极组织抗日救国会。

黎玉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此时,由于队伍缺乏有经验的军政干部和通讯设备,省委书记黎玉决定亲赴延安,向中央汇报工作,请调一批军政干部和通讯器材。

1938年3月底,黎玉率泰安县人冯平、新泰县人郭云青、费县人高其贵,从万寿宫出发,于4月初顺利到达延安。

4月5日,黎玉在杨家岭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听后非常高兴,要求山东省委进一步公开地大胆地发展抗日武装斗争。

黎玉请求中央派干部去山东领导抗日武装后,同时,派一个主力团到山东,毛泽东当即表示同意,并认为:

“一个团是不够的,看来还要多去一些。”

4月21日,毛泽东向八路军总部发出具有战略意义的指示:

党与八路军部队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应坚决采取尽量广大发展游击战争的方针,尽量发动最广大的群众走上公开的武装抗日斗争。

应即在河北、山东平原划分若干游击军区,并在各区成立游击司令部,有计划地系统地去普遍发展游击战争,并广泛组织不脱离生产的自卫军。

随后,党中央决定先派郭洪涛率一部分军政干部到山东工作,由郭洪涛任省委书记。临行前,毛泽东接见了全体人员,风趣地说:

“你们去山东开展游击战争,要学会孙悟空钻到牛魔王肚子里去的战术,要牵制敌人,持久作战,促使其内部分化。”

黎玉赴延安后,林浩代理省委书记兼第4支队政委,孙陶林任政治部主任,他们率领北路第一大队,到达新泰雁翎关地区。

当地群众闻讯后,纷纷前来控诉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的部下何进步破坏地方抗日工作、抓捕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敲诈勒索老百姓等罪行。

根据群众强烈要求,第一大队活捉了何进步,其部多数士兵经宣传教育后,被编为第6中队,武中奇任中队长,李平任指导员。

这时,日军进攻徐州后,莱芜城空虚,第一大队乘机一举攻克,解决了莱芜县维持会和部分伪军,将其把持的官盐分给了群众,组建了群众团体,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创造了条件。

为了防止日伪军的报复,我军除留下少部分同志组成“八路军驻莱办事处”,在城里筹集给养、组建政权外,大部则撤到附近农村。

不久,秦启荣纠集莱芜的地方势力谭远村、景大麻子之流突袭莱芜城,解散抗日团体,抢掠我军筹集的物资,并扣押了在城内工作的马馥堂等人。

为了斗争策略的需要,我军将部队暂时撤到了莱芜东北部的苗山一带。在这一带活动的张寿民、段金斋等人率领的抗日武装闻讯后,前来会合,被编为第10中队,由徐杰三任中队长,张寿民任指导员。

之后,林浩亲自带一个中队从莱芜县东北部播入博山县境的石马地区。在西石马与张敬熹、蒋方宇、徐化鲁组织的二三百人的部队会合,并根据张敬焘等人的要求,联合攻打博山城,解决了部分伪组织和伪军,随后撤出。

不久,北路第一大队又转入淄川西南部的马棚村一带,与在黑铁山起义后来此地坚持抗日斗争的廖容标、姚仲明组织的第五军一部会合。

两支部队会合后,林浩在淄川磁窑坞一个教堂里主持召开省委扩大会,确定了下一步斗争的中心任务:

一是整编部队,寻机作战,扩大影响,以利发展;

二是广泛争取群众,孤立国民党顽固派,开辟建立根据地,把我们发动的游击战争推向一个新阶段。

会议还决定,将第4支队改编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1师,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五军编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2师,统一组成南下指挥部,由洪涛任指挥,林浩任政委,廖容标任副指挥。

部队稍作休整正准备南下时,南路第二大队迅速北上,再度攻克莱芜城,俘敌近千人,并活捉了谭远村、景大麻子,救出了被扣押的马馥堂等同志。

此时,我南北第一、第二大队胜利会师,徂徕山起义部队已发展至4000余人,编为3个团和两个直属分队。

1938年5月,郭洪涛率50多名干部,携带两部电台来到山东。8月,又有一批干部到达山东。

这批干部中,本来应该有罗炳辉,黎玉到达延安时,毛泽东曾建议黎玉向周恩来提出要罗炳辉到山东工作,因为他是著名的红军将领。

但当时,正在做统战工作的罗炳辉,一时离不开。所以,中央决定增派张经武、江华、吴克华、胡奇才、徐斌洲、吴仲廉和一批抗大、陕公毕业的学员前往山东。

1938年6月6日,毛泽东与刘少奇联名电示:

“山东的基干武装应组建支队,恢复和使用八路军游击支队的番号,目前可组成四五个支队,县区武装则以支队领导下的游击队名义出现,用抗日联军名义不好。”

8日,毛泽东再次电示:

“凡属我党领导,已取得广大群众拥护,又邻近友党友军之游击队,以用八路军名义为宜。否则,各地国民党均将控制,如使用普遍名义,则不得不听其指挥,甚至通令解散,八路军也无权过问,用八路军名义则无此弊”。

毛泽东和刘少奇的指示,使山东同志进一步明确了武装建设的方向。山东的我党领导同志决定以各大股起义武装为基础组建成支队。

同时,健全省委及各特委的军事部,分配了一批有战斗和领导经验的红军骨干到各支队担任领导职务,清洗少数坏分子,加强了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

至1938年底,起义武装除冀鲁边与鲁西北地区部队外,先后整编为8个支队:

活动于沂水、营县地区的第四支队第六大队,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2支队;

清河区第五军编为第3支队;

鲁中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恢复使用第4支队番号;

胶东第三军编为第5支队;

泰西区抗敌自卫团和议上县起义部队合编为第6支队;

由胶东西返清河地区的第7、第8支队仍用原番号;

我党在费县、临沂边区收编的一支土匪武装,经改造后,以第四支队第三团为骨干编为第12支队。

当年12月,党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任命张经武为指挥,黎玉为政委。

山东纵队的成立,标志着山东人民起义武装已经发展至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一个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