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平县有位先生,是父亲的朋友,我不敢直呼其名讳。
这位先生博学能文,兼擅书法,但补廪之后,一直未能考中。
因家中贫困,先生辍学,出来作幕宾,达官显贵争相延请。
不久,先生辗转来至常州,受常州太守聘请,作了一名太守书记,宾主甚相得。
不到数年,先生出巨资捐官教谕,可惜此事未成,先生骤然患病。
起初,病状类似软脚病,继而双手痉挛不能动,后来头僵颈折不能仰,看上去很像披枷带锁模样。
太守送先生回家养病,回家不到一月,先生病故。
这位先生素来谆谨,并无大过失,忽然遭遇此等惨报,时人皆叹息,说他命薄,不该捐官作教谕。教谕虽然官不大,可他无福消受,结果刚刚捐官,便得怪病而死。
然而,太守书记一职俸禄并不高,先生又有家小,短时间内如何能拿出千金重资捐官教谕呢?
因此,对于先生捐官教谕一事,人多疑之,可能其中别有隐情。
先生去世数年后,我偶然与曹竹楼闲谈,方知先生之死,盖是孽报。
先生在常州作太守书记时,与城中某富家相处很融洽。
富家有一族人,素来无赖,屡次找事讹索富家,使得富家一日不得安宁。
为此,富家报官,让官府出面调停,官府口头教训一下族人,就将他释放。
族人获释后,闹得更凶了,富家不堪其扰,而又无计可施。
不得已,富家找先生商量,并承诺先生:若能将此事解决,令族人不再搅扰,当以千金相赠。
先生听完,固然相拒,但言语中微露有捐官教谕之意,只是苦无资本。
富家察言观色,遽然言道:若能将此事解决,我当代为出资,令先生作教谕。
先生听罢,便应承下来。
先生将族人无赖事诉之太守,太守对光棍儿向来嫉恨,于是立即亲访,令县衙衙役拘捕族人,置之牢狱。
先生暗中嘱咐县尉监头,秘密处决族人,不能让族人活着走出牢狱。
族人死后,富家果然代为出资捐官,令先生获得教谕一职。
未出半年,先生患奇疾,不治而死。
曹竹楼与先生至戚某相识,听亲戚讲述若是,亦可畏矣!
西归老人评曰:
世人常讲:某人命薄。
推极而论,命由宿生因果定业结集而成,所谓命薄,实是福薄,所谓福薄,乃是宿生中善少恶多,感此福薄之相。
凡是遭遇横祸、重病、大难、不顺等,有两种原因,一是宿生恶业力故,二是今生恶业力故。
统而论之,不测之祸、重病缠身、遇难暴死等,总是恶业感召而来,故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一生行善,忽遭恶疾,此是前生恶业所致,可以归咎于命薄。
但,人不能只顾感叹命薄,而对今生恶业置之不理。
故事中的先生,博学多才,素来醇谨,只因一时之误,致酿人命,而身遭横死,令人倍感惋惜。
族人耍无赖,总想挑事讹索富家,他为何讹索?
对于富贵亲戚,世人常用伎俩是巴结奉承,以巴结奉承为手段,从富贵亲戚那里捞取好处,希望富贵亲戚多加照顾。
族人也一样,他只想从富家捞取好处,只不过他没用巴结奉承方式,而是耍无赖,以无赖方式向富家讹索钱财。
巴结奉承和耍无赖,一正一反,但目的都一样,只为向富贵亲戚捞取钱财,难道巴结奉承就比耍无赖高雅吗?
向富贵亲戚捞取好处,这是人之常情,90%的世人皆有此等毛病,但这不是死罪。
以富家而论,富家报官,希望官府出面调停,也只是希望族人别再无端讹索,并不是想置族人于死地。
族人与富家同宗同族,这是至内亲戚,哪里能令至亲陷入绝地?同室操戈,令人不齿,富家还是懂道理的。
所以,当富家找到先生时,只想让先生出面调解纷争,若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是大功一件,可赠千金。
然而,先生恶念陡生,仗着太守势力,竟将族人陷害至死。
先生此念,过于阴狠,后患奇疾,致遭惨报,也就不足为怪了。
观察先生病状,腿不能动,手不能动,头不能动,颈不能动,这副模样分明是三木杂施状态,而三木是牢狱中的刑具,枷锁被身,一身关节皆不能动。
因果历来分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族人牢狱受三木,先生病床受三木,族人死,先生死,可曾有半点冤枉?
然而,先生之死,推其根本,还是被名利所害,若不贪图教谕一职,千金何能动其心?只因恋慕官位,放不下区区教谕小官,致酿惨报。
此段故事,原著作者只论先生今生过恶,即先生并非命薄,实由陷害族人致死,故召此恶报,身患奇疾,不治身亡。
我觉得,先生命薄一事,亦不能不论。
若先生福德深厚,命不薄,他为何博学多才而屡考不中?屡考不中,就是命薄的表现。
若先生福德深厚,命不薄,陷害族人致死,仅能削减其福禄,不至于夺纪减算,直削阳寿。
所以,先生之死,是在薄命基础上造作极重恶业,宿生恶业力+今生恶业力,二力同时作用,将先生推向死亡深渊。
为何称他为先生?
他是原著汪道鼎先生父亲的朋友,汪先生为尊者讳,不敢直呼其名,遂用敬称,呼他一声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