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有一人,姓张,我们称他为张某。
张某为诸生时,家境贫苦,品行不端,是个无赖子,街坊四邻见到他,畏之如虎。
张某虽属无赖,而性格慷慨豪迈,讹诈勒索来的钱财,常常随手散去,因此乡中贫民多有赖之救助者。
张某本贫苦,又好散财,所以家中无余粮。
某年除夕,张某家中断粮,不能举火,想去亲戚家借些粮米,又想到亲戚多与自己结怨,且是些龌龊小人,纵使去借,亲戚多半不肯借予。
若俯首帖耳摇尾乞怜向亲戚去借,又与张某性格不符。
时已薄暮,张某苦思无策,便取来妻子平日所穿一条破布裙,到当铺强行抵押,换来一千文钱,拿到市场上买了些粮米酒肉香楮,装在提篮中回家。
张某家在陋巷中,天雨路滑,将至家时,失足跌倒,提篮中物散落一地。
张某愤极,回家携灯照物来拾,忽捡到一只布袋,入手颇重。
张某归家,打开布袋,布袋中有金元宝两枚、白银数十两、洋钱百余、零钱数百文、账簿一册、手折数扣,知为某绸缎庄所遗,大喜。
张某自念:得此横财,家境小康,不成问题。
张某正欲将布袋藏匿,忽念此布袋必是店中伙计收账时所遗,若不能将此交予店主,伙计必丧生,不如等伙计来寻时还给他,救他一命。
想到这里,张某从布袋中取出几文零钱,到市场买了些大米,让妻子煮粥来吃,而他藏好布袋,便手持灯烛坐在门外风雪中以待伙计。
少时,张某见一老者与两少年,手持绸缎庄灯沿路照看,形色仓皇,知其为失主。
待老者及少年近前,张某问之曰:你们找什么呢?
老者认识张某,知道张某是附近有名的地痞无赖,因此不敢讲实话,作支支吾吾状。
张某大怒,变色曰:你们几个打着灯笼四处窥探,若不是寻觅遗失之物,难道是为踩点,方便夜间做贼耶?不说实话,你们几个别想走!
老者闻言,不得已吐出实情:适才收账路过此地,在道旁小憩,遇雨急行,遗失一布袋,故此来寻。如今找不到,想来已被路人拾去。
张某询问老者布袋中有何物,老者具言布袋装有银钱账簿,历历相符。
张某听罢,笑曰:若是如此,不妨到我家少坐片刻,我已知拾物者为谁。
老者拱手作揖曰:若先生知之,烦请见告,不敢轻造贵府!
张某又笑,曰:这件事说来话长,寒舍即在此,翁何不到家中一叙?
老者犹豫不敢行,张某强拉之入门。
坐定,老者复言:若先生知之,请即见告,老朽不敢忘恩。
张某漫应之,从里屋端出一碗茶来,问老者在绸缎庄所司何职。
老者曰:收账!
张某复问:今日丢了银钱账簿,奈何?
老者听罢,泪涔涔下,曰:倾家荡产不足偿还,有死而已!
讲到这里,老者复言:若先生果然知之,求您见告,感且不朽!
张某口中唯唯,又漫应之。
老者怀疑张某戏弄他,起身欲行。
张某笑曰:翁且稍安勿躁!拾翁物者,我不知,而我小有积蓄,当以偿翁。
说完,张某取出布袋,示之曰:此物能否偿还翁所遗失之物?
老者乍见布袋,大惊,但又畏惧张某乃是当地一霸,故此嗫嚅不敢言。
张某见此,慰之曰:翁不必疑我!假如我贪财好利,拾到布袋后,牲醴酬神,关门闭户,炉火温酒,碗碟盛肉,夫妻对酌观雪景,岂不美赞?何必冒严寒独坐风雪中候翁来寻耶?
说完,张某将布袋银钱账簿悉数倒于桌上,曰:黄金白银丝毫未动,取了几文零钱买米熬粥,请过目!
老者大喜过望,磕头如捣蒜。
起身后,老者欲分半数金银予张某,遭张某严拒。
老者曰:先生不取,我也不敢走啊!
张某见此,笑曰:你非要让我拿,那借我两洋钱,足够正月酒足饭饱之用!
老者见张某意诚,不敢复言,予之两洋,叩谢而去。
张某用所得洋钱,复出沽酒买肉,献神祀天,夫妇对酌,既醉而寝。
梦中,张某被差役捉拿,绑缚而走。
张某见到一位王者,王者如文昌帝君状,叱之曰:你多行不义,不急改过,当堕饿鬼道!
张某双股颤栗,向王者乞哀,忽有人手持一状觐见告白。
王者顿敛怒容,曰:此事大善,足盖往愆,当还其禄籍,入本年秋榜。
讲罢,王者复对张某言道:你回去后,当愈加折节改行,则前程不可限量。
张某从梦中惊醒,原是一梦。
张某心知,因归还金银一桩善事,动感幽冥,蒙神护佑。
天明后,张某写了一道奏疏,于帝君像前焚化,疏文大意是:自今而后,誓要遵从功过格,以赎往愆。
未几,老者穿戴整齐复来致谢曰:昨晚,若非先生施救,我一家老小命俱休矣!我已将此事禀告绸缎庄东家,必有以奉报!
张某逊谢,自此为善益励,而贫穷日甚,常常数日不能举火。
时光荏苒,金风飒起,诸生收拾行囊,赶赴金陵应考,秋闱已迫近。
唯有张某,缺衣少食,糊口不暇,哪还有心思想会试?
忽一日,张某偶遇前老者,老者曰:先生何以尚不去金陵赴考?
张某无奈,告以贫故。
老者曰:先生乃善士,乡试岂可不去?你且回家待我,我去去就来。
张某诺之,于家等候老者。
少时,老者随至,拿出二十两碎银,言道:这是我供职积攒的银钱,你拿去租条船,速去金陵应考。
张某称谢受之,待老者离去,张某自念言:拿这些银两赴考,若考试失利,如何是好?不如用银两买些粮米,则半年内可无饥饿冻馁之苦。
张某意欲不赴考,又觉得对不起老者,正踌躇不决时,忽闻叩门声。
张某打开屋门,见老者偕一少年复来,老者指着眼前少年言道:此是绸缎庄东家,感君高义,久思图报。闻先生将赴金陵应考,虑先生家眷独居,无有薪水,故此谨备纹银二十两、白米四石馈赠,望先生笑纳。
张某大喜过望,如此一来,可无忧矣!
张某收拾行李,直奔金陵赶考,及揭榜,榜上有名,中举人。
老者偕店东家前来道贺,馈赠白银粮米,砥砺其行。
次年,张某科举联捷,中进士,入仕途,官至道台。
西归老人评曰:
按现在话讲,张某是个地痞流氓,是当地一霸,人见人畏,街坊邻居都惹不起他。
张某虽是恶霸,而性格慷慨豪迈,他并不贪财,讹诈来的钱财,转手就能舍给贫困人。
所以,张某这个恶霸,多少有点劫富济贫的意思,故事中一句:乡中贫民多有赖之救助者,足见张某虽强取豪夺,但并非一无是处。
正因张某不贪财,故事才得以展开,不贪财是本文起点。
有人说,不贪财好像不太难,我也不贪财,为何不能像故事中张某一样,也飞黄腾达一次?
跟诸位讲,每每有人说自己不贪财,像这种话听听就好,认不得真。
什么原因?
因为他们口中的不贪财,是不贪小财,十块八块、三百五百,不值得贪,所以不贪。
不值得贪,不是不贪,而是贪欲胃口太大造成的。
就像老虎爱吃肉,但他不会盯着蚂蚱,因为蚂蚱肉量有限,即使捕捉到,也不够他塞牙缝。
不能因为老虎不去捕捉蚂蚱,就否定老虎爱吃肉的本性,这是两码事。
世人贪财亦如此,贪官污吏不会去捡地上的一毛钱,能说他不贪么?不值得贪而已!
你也一样,地上有一毛钱,你未必去捡,把一毛钱放大一亿倍,地上有一千万人民币,贪官会去贪,你也会去捡。
不贪,是因为无钱可贪,或是钱少不值得贪,把这两种因素剔除,才可以论不贪为德。
故事中,张某捡到的布袋中有多少钱?
绸缎庄经营一年赊销账款都在里边,年底收账,这是老规矩,金元宝、白银、洋钱、零钱合在一起,保守估计,当有数百万人民币。
诸位注意一个细节,老者从中取出两枚洋钱给张某,张某正月里购买酒肉米粮的钱就够,两枚洋钱能过年,而布袋中装有一百多枚这样的洋钱,何况还有元宝、白银?
没偷没抢,暗夜漆黑,天降巨财,人鬼不觉,到此为止,才可以论不贪财。
诸位自思,假如是你在此等条件下捡到布袋,能否作到拾金不昧?
我没有轻视当今世人,但我总觉得95%的世人作不到原物奉还,因为金银动人心,他岂肯交还失主?
张某是个随手散财的人,乐善谈不上,但好施是有的,可面对如此巨财,张某心动了。
诸位想想,不蓄金银、时常施舍贫民的张某面对巨财都会心动,若是家有积蓄、未尝布施过的人,当他面对巨财时,又该心动成何等模样?
多年前,我在通州某街见过一幕,当时地上有一百块现金,红艳艳的,被一个中年妇女看到,你猜她如何做的?
这位妇女,张开双臂,小碎步往前挪,口中喊着:呦!呦!呦!
她为何张开双臂喊叫?
因为张开双臂能防止别人上前,张开双臂能遮挡他人,而口中喊出的呦呦声,是她乍见百元大钞,情绪失控,情不自禁喊出来的。
一百元,能让人失态若此,若是数百万现金,我不敢想象此妇女会作出何等窘态来。
张某骤见布袋金银,他起贪心了么?
起了!张某顿见布袋金银,大喜,大喜就是贪心升起,所以我说他面对巨额财富,张某心动了。
贪,心著于物,面露喜色,就叫贪。
若心不著物,不悲不喜,就是《金刚经》中讲的离相,不住于相。
心不著物,需要实修功夫,张某不是修行人,难以做到。
退而求其次,张某虽面对巨财升起贪心,而能不昧天良,以理胜欲,利益并没有令张某迷失本性,利令智昏不奏效,所以张某能拾金不昧,将布袋还给老者。
顺天良,抑人欲,天理存,人欲灭,这是圣贤教诲,张某通过归还布袋金银一事,将理寓于事中,故此感文昌帝君现身指点,劝他改往修来,前程不可限量。
结果,我们都能看到,一桩异梦之后,张某升起勇猛心,遵行功过格,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
此时,张某不再是无赖地痞,而是真善人,善人得善报,此其中举人进士、官至道台享富贵之由也!
善哉善哉![作揖][作揖][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