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国家仿若二战时期的北非地区一样,很可能成为中美博弈的第二战场。
春节假期临近尾声之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关税。而在此之前,他还威胁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关税。只不过,在2月3日的最后一刻,他暂缓向这两个国家挥出“大棒”,保留了谈判回旋的余地。但中美双方似乎并没有在最后一刻达成协议,宣告两国之间以加征关税为起点的新一轮贸易战战火重燃。
海湾国家的决策者和观察家们对此十分关注。虽然这些国家距离印太(Indo-Pacific)这个中美交锋的主战场尚远,但今时不同往日,随着全球地缘格局在疫情后急剧转变,海湾国家凭借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资本实力,以及发展雄心,一跃成为各方关注和争夺的新焦点。
正因如此,海湾国家仿若二战期间的北非地区一样,成为了中美大国博弈的第二战场。这些一直试图在东西方之间保持平衡的新兴中等强国代表,十分在意中美之间的“针尖对麦芒”对自身经济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而我们则更关心新一轮贸易战是否会蔓延到海湾地区并对中国与海湾国家间当前和未来的合作产生怎样的影响。
由于很多影响将会在贸易战双方的回合往来中缓释出来,因此今天摘要罗列一下可能产生的影响要点。
对海湾国家经济的影响
短期来看,美国与中国及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以关税为主导的贸易战带给海湾国家的影响很可能是利好多于利空。
短期利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二是贸易。
首先看财政。众所周知,加拿大是美国石油、天然气和电力进口的主要来源。有分析认为,美国加征10%关税的政策一旦落地,很可能在短时间内推高全球能源价格,这对于依然普遍依赖油气出口创收的海湾国家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利好。
其次看贸易。或许有人会认为,美国一旦对加拿大加征关税,这也会给来自海湾国家的油气对美出口打开一扇窗。但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并不大,原因在于管道基础设施和炼油厂配置很难在短时间内在不同的原油品种之间进行切换变更。相较于油气等资源类初级产品,海湾国家前景看好的点则是化学品和铝制品的对美出口。加拿大是美国化学品的主要进口来源,美国国内的铝约有一半进口自加拿大。一旦10%加征关税落地,那么坐拥SABIC、Borouge等石化巨头和ALBA、EGA等铝业巨头的海湾国家,将努力争抢美国市场份额,这可以带动这些国家的非油气出口。
但这种短期利好并不牢固,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特朗普政府的这场贸易战的走向:如何征税?征税多久?对贸易伙伴的反制将采取何种报复措施?
所有这些问题也势必对海湾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以油气价格为例,即便被推高也很可能只是一种短期波动,很难长期持续下去,因为这与特朗普的政策主张是背道而驰的。以非油气出口为例,如果特朗普政府是认真地想利用这些关税来保护美国国内制造业,那么加征关税的枪口大概率会瞄准到更多国家,海湾国家若大张旗鼓增加化学品和铝的对美出口,很可能成为这场“打地鼠”游戏的新目标。别忘了,特朗普上一任期的钢铝关税就曾经盯上过阿联酋。
更为重要的是,以关税为主导的贸易战,其本身就增加了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而从以往经验来看,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世界能源需求将走弱,油气价格将缺少足够的支撑,而着会给海湾国家的财政带来巨大压力。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长期风险来自于货币政策方面。如果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的做法推高了美国国内通胀,这可能会阻止美联储降息,甚至迫使其加息。由于海湾国家均实行着紧盯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一旦美国利率在较长时间段内维持高位运行,也将传导至海湾国家,抑制当地的信贷需求,进而削弱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期,拖累其经济多元化转型进程。
对中国-海湾国家合作的影响
一家名为“亚洲之家(Asia House)”的智库在2024年12月曾发布一份报告,预计海湾国家与中国间的贸易额将在2027年超过海湾国家与所有西方国家间的贸易总额。但该报告同时指出,特朗普政府不会对这一趋势袖手旁观,很可能会加大对海湾各国政府施压的力度,要求后者缩减与中国的合作深度与广度。
美国在海湾地区谋划的挤出效应,特别是在人工智能(AI)等高科技领域的挤出,并不是这篇关于贸易战文章的讨论重点。近期,我们会另推送一些关于美国在AI领域的一些政策走向分析。
回到贸易战这个话题,有一种分析认为,特朗普在上一任期曾借贸易战逼迫中国增加购买产自美国的油气。如若这次他故技重施,这有可能会给中国与海湾国家间的贸易带来下行压力。2023年,中国与海湾国家间贸易总额2859.4亿美元,自海湾国家的进口总额是1731.9亿美元。这其中,原油进口额就高达1273亿美元,占到了从海湾国家进口额的73.5%。2024年上半年的这几个对应的数据分别是1434.1亿美元、805.1亿美元、584.9亿美元和72.6%。之所以罗列这一组数字,就是想告诉大家,原油贸易在中国与海湾国家贸易中所占权重极高。
额外提及一下,2023年,美国是中国的第十大原油进口来源国,排在科威特之后,进口金额是90.9亿美元,进口量是1428.7万吨。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专家也持有类似观点,该机构负责中东北非地区的经济学家James Swanston就认为,到2027年前,中国与海湾国家间任何可能出现的贸易增量仍将主要来自于原油贸易,而这有可能在中美贸易战博弈中受到波及影响。
但他的另一个观点就有待商榷了。在James Swanston看来,受海湾国家非油气产业发展较为温和的影响,这些国家从中国进口的需求不会增长太快。但从数字来看的话,2023年中国对海湾国家的出口增速是5.6%(贸易整体增速是-9.5%),2024年上半年对海湾国家的出口增速是12.2%(贸易整体增速是-0.5%)。这些数字并不支持James Swanston的观点。
之所以海湾国家从中国的进口有如此显著的增长,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海湾国家的经济多元化转型开始释放出新的贸易领域,这与中国的出口战略相辅相成。典型表现就是海湾国家的产业数字化和能源清洁化,带动了中国科技企业和可再生能源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对当地的大量出口。
二是中国企业在内外部环境剧变背景下更多出海投资海湾国家,自行在当地制造出一些带动中国出口的项目,比如机电设备等。
数字虽然亮眼,但随着特朗普政府贸易战大幕的拉开,未来的冲击不容忽视。
首先是特朗普政府会强化美国与海湾国家的贸易、投资联系。比如前不久沙特王储兼首相在与特朗普通话时承诺在未来四年内将沙特与美国的投资和贸易增加至少6000亿美元。这也会对中国与沙特等海湾国家的经贸合作施加一定挤出压力。
其次是中国在海湾国家非油气行业的投资距离这些国家的预期仍有不小距离,特别是在工业品方面仍以贸易为主,甚至有可能在新一轮贸易战过程中进一步增加对海湾国家的出口而非产业转移的投资。一方面,越南、墨西哥等“曲线救国”被美国封杀的先例同时提醒着中国企业和海湾国家政府,沦为打地鼠的风险是货真价实的。另一方面,包括沙特在内的海湾国家自身市场容量的天花板并不高,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并非是产业转移的理想承接地。而出口增加很可能导致中国与海湾国家间的贸易摩擦风险走高,最突出的就是沙特。
中国、美国、海湾国家无一例外十分重视“元首外交”。如无意外,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首访国别中必有沙特的一席之地。而在2022年将中国-沙特高级别委员会升格为总理级后,按双方商定,今年的该机制新一届会议将在中国举行,这也就意味着沙特王储兼首相应当会在2025年内访华。
这样的高层互动无疑将给中国——海湾国家——美国这一组三角关系定下调子,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也将由此得以显现。
会有一场新时代的“阿拉曼战役”吗?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