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造车梦”的滑铁卢:LucidMotors巨亏背后的警示录

海湾译读 2025-03-14 09:40:14

在全球电动汽车(EV)狂潮中,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曾试图通过控股美国豪华电动车企Lucid Motors,打造中东本土的“特斯拉”。然而,这场耗资超80亿美元的豪赌,却因Lucid持续的经营溃败,演变为一场资本与产业的双重灾难。从量产困境、高管动荡到沙特资本的深度套牢,Lucid的危机不仅暴露了新兴车企的生存难题,更折射出主权财富基金跨界投资的巨大风险。

1

Lucid经营溃败:从“特斯拉杀手”到资本黑洞

量产跳票与财务失控:亏损130亿美元的“无底洞”

自2021年通过SPAC上市以来,美国电动车企Lucid Motors始终未能兑现其“颠覆行业”的承诺。尽管其首款车型Lucid Air曾凭借超长续航一度被视为特斯拉Model S的有力竞争者,但量产难题却成为致命伤。

2024年,Lucid全年仅生产9029辆汽车,远低于最初规划目标。特别是其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和沙特吉达的两家工厂产能爬坡缓慢,供应链问题持续拖累进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斯拉同期全球交付量超180万辆,而中国比亚迪更是突破300万辆。Lucid的“小众高端”路线在规模化劣势下显得不堪一击。

财务数据更为触目惊心:截至2024年底,Lucid累计亏损已接近130亿美元,仅2024年单年亏损就达31亿美元,同比扩大11%。更严峻的是,其每辆车的生产成本远超售价,平均每售出一辆车亏损数万美元。这种“卖一辆亏一辆”的模式,彻底暴露了其成本控制的失败。

高管震荡与战略摇摆:CEO辞职背后的管理危机

进入2025年后,Lucid创始人之一兼CEO彼得·罗林森(Peter Rawlinson)的突然辞职,成为压垮市场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位曾参与特斯拉Model S研发的“技术狂人”,一度被视作Lucid的灵魂人物。然而,在持续亏损和股价暴跌(较2021年峰值跌去95%)的压力下,罗林森最终黯然退场,转任“战略技术顾问”——这一虚职背后,是沙特资本对管理层能力的彻底不信任。

接替罗林森的临时CEO马克·温特霍夫(Marc Winterhoff)来自传统汽车行业,其首要任务被设定为“优化运营与压缩成本”。然而,Lucid的内部动荡远未结束:2023年以来,其首席财务官、供应链主管等核心岗位频繁换血,裁员计划波及18%的员工。管理层动荡进一步加剧了战略执行的混乱,原本计划2023年推出的Gravity SUV至今仍未实现量产,而特斯拉Cybertruck和Rivian R1S早已抢占豪华电动SUV市场先机。

产品困局:高价策略遭遇需求寒冬

Lucid Air起售价高达8.74万美元,瞄准年收入20万美元以上的高端用户。但在高利率环境下,美国豪华车市场持续萎缩。2023年,Lucid Air在美国的销量不足8000辆,仅为特斯拉Model S的三分之一。为刺激需求,Lucid被迫大幅降价:Air Pure车型价格从9.4万美元降至8.24万美元,并推出零首付、超低利率贷款等促销手段。然而,这种“以价换量”反而加剧了亏损。

更糟糕的是,Lucid的豪华定位正被竞争对手瓦解:特斯拉通过规模化生产压低Model S价格,奔驰EQE、保时捷Taycan等传统豪华品牌则凭借品牌忠诚度瓜分市场。Lucid既无特斯拉的成本优势,又缺乏传统豪车的用户基础,陷入两难困局。

2

沙特PIF的“沉没成本”:从救世主到最大输家

烧钱黑洞:80亿美元换来的“负资产”

沙特PIF对Lucid的“输血”始于2018年。彼时,沙特正试图摆脱石油依赖,而Lucid的技术储备(尤其是电池管理系统)令PIF看到“弯道超车”的希望。从第一笔10亿美元的投资开始,PIF近年来不断加仓增购Lucid的股份为其注资。根据公开文件显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PIF共持有13.7亿股Lucid股票,约合Lucid股份的64%。2024年第四季度,PIF增持了396188386股,总持股量达到17.7亿股。如果再算上PIF通过子公司Ayar Third Investment持有的Lucid股份,PIF现在控制着Lucid总计78.2%的股权。

从市值来看,Lucid在2021年底达到626.4亿美元的历史最高估值,然后就一路狂跌。截至2025年3月11日,该公司市值仅为63.4亿美元。PIF及其子公司持有的Lucid股份当前价值不足50亿美元,而沙特人前前后后累计对Lucid投入了逾80亿美元,形成了巨大的账面浮亏。

政治捆绑:10万辆“强制订单”难掩尴尬

为出手挽救Lucid,沙特政府于2022年与Lucid签署协议,承诺未来10年采购最多10万辆Lucid电动车,用于政府车队和出租车运营。尽管这一订单理论上价值50亿美元,但执行过程充满争议:

➤价格折扣:沙特以“批量采购”为由要求Lucid提供30%以上的折扣,进一步压缩利润;

➤本土化压力:沙特要求Lucid吉达工厂必须在2025年前实现50%零部件本地化,而该国汽车供应链几乎为零;

➤交付延迟:截至2024年,Lucid向沙特交付的车辆不足5000辆,远低于年均1万辆的目标。

这场“左手倒右手”的交易,本质上还是用沙特的国家财政为Lucid续命,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其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缺失问题。

主权基金的跨界之痛:PIF的“不良资产链”

Lucid的溃败并非PIF的首次跨界失利。作为沙特“2030愿景”的核心执行者,PIF近年来在科技出行领域广泛撒网:持有优步(Uber)44亿美元股份(账面亏损25%)、投资软银愿景基金(亏损超100亿美元)、押注Rivian(股价跌去80%)。这些投资共同暴露出主权财富基金对外投资的多个致命弱点:

➤技术误判:过度迷信“硅谷光环”,忽视制造业的复杂性和周期规律;

➤管理缺位:作为财务投资者,PIF缺乏介入Lucid日常运营的能力,导致战略失控;

➤地缘风险:中美科技竞争和贸易壁垒,使得Lucid难以打开中国市场,而本土中东市场容量有限。

3

生死未卜:Lucid的前景与沙特的退路

外部绞杀:行业红海与地缘博弈

全球电动车市场正从蓝海变为红海。特斯拉通过降价巩固份额(Model 3均价降至3.9万美元),中国车企如比亚迪、蔚来以成本优势横扫新兴市场,而传统车企(大众、丰田)的电动化转型加速,进一步挤压Lucid的生存空间。

更严峻的是,地缘政治正在重塑产业链: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要求电动车必须满足北美零部件比例才能获得补贴,这对依赖亚洲电池的Lucid构成直接打击;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则可能引发全球贸易战,抬高行业成本。

内部失血:资金链与产能的“死亡螺旋”

尽管PIF承诺“支持至2026年”,但Lucid的现金流已岌岌可危。2024年第一季度,其账面现金流一度仅剩12亿美元,而单季运营亏损达7.8亿美元。按此消耗速度,Lucid或被迫在2025年底前再次融资。然而,资本市场的耐心正在耗尽,沙特人的承受能力也因沙特国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的分红锐减而远不如往年。

产能方面,吉达工厂的15万年产能目标被业界视为“幻想”。目前该工厂仅能完成散件组装(CKD),核心部件仍需从美国进口。据悉,若要实现全面投产,至少需要追加20亿美元投资——这对沙特而言,无异于要求其继续“填坑”。

沙特的退路:卖身、转型还是硬扛?

2025年2月6日,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本·萨勒曼(Muhammad bin Salman)正式宣布在阿卜杜拉国王经济城(KAEC)内建立“萨勒曼国王汽车集群(King Salman Automotive Cluster)”。此举是沙特努力成为海湾汽车行业主导者的最新迹象。近年来,沙特在基础设施、供应链开发和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以吸引全球汽车制造商到沙特,特别是为电动汽车(EV)生产创造一个生态系统,所有这些都是由“2030年愿景”的经济多样化任务推动的。

在所有这些投资的支持下,沙特的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市场预计将经历强劲增长。根据GlobalData的一份报告,从2023年到2032年,该行业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超过1.9%。萨勒曼国王汽车集群的正式宣布表明,在战略伙伴关系和政府旨在提高制造能力并使其他本地和国际公司能够在集群中建立设施的举措的支持下,进一步的扩张正在进行中。

近期,韩国现代(Hyundai)和意大利倍耐力(Pirelli)先后与沙特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在沙特分别落地整车组装生产和轮胎生产线。PIF还和沙特电力公司(SEC)合资成立一家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公司,计划在2030年前在沙特国内1000多个地点建成5000个快充设施。

但在这看似繁荣的映衬下,Lucid的落寞更显扎眼。而面对Lucid的烂摊子,大金主PIF的选项极其有限:

➤  出售止损:潜在买家可能包括中国车企或中东财团,但当前估值下出售意味着承认彻底失败;

➤转型代工:利用Lucid的电池技术为其他车企供货,但该领域已被宁德时代、LG新能源垄断;

➤地缘置换:将Lucid产能全面转向中东,开拓沙特以外的其他地区国家市场,但同样面临较高的政治风险。

无论选择哪条路,沙特都需直面一个残酷现实:其“电动汽车帝国”的梦想或因Lucid而遭受重大挫败。

总的来看,Lucid的多舛命运是一场资本傲慢与技术现实对撞的必然结果。沙特PIF试图用石油美元“买来”一个电动车巨头,却忽视了制造业需要长期技术积累、供应链管理和市场洞察的核心规律。当主权基金的光环褪去,留下的只有80亿美元的教训:在颠覆性产业中,钱可以买来股权,但买不来核心竞争力。即便是想“弯道超车”也需要至少有一辆车。对于仍在全球“扫货”的沙特乃至其他海湾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而言,Lucid的案例无疑是一面警钟。

0 阅读:10

海湾译读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