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地缘政治新动态:海湾国家、中国和中亚间的“新能源”三角互动

海湾译读 2025-02-10 08:41:04

中亚国家,特别是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正积极推动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计划。在这一领域,除了长期活跃的中国,海湾国家如沙特和阿联酋也日益参与其中。中国与海湾国家似乎已形成一种合作模式,即在中亚市场的价值链上分工协作——这种模式或将为中国-海湾国家未来更多的国际能源和产业协作提供参考。

从海湾国家到日本,从俄罗斯到澳大利亚,亚洲正展现出新的区域内和跨区域动态,其中能源和气候政策成为核心驱动力。以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为例,这两国的投资格局尤为引人注目。中国以及沙特和阿联酋正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并逐渐在这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海湾国家、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三角关系正在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下演变。传统上,俄罗斯在中亚能源政策中占据重要地位,竭力维护其在化石能源和区域能源基础设施中的影响力,以应对外部参与者,尤其是中国的竞争。与此同时,土耳其和伊朗也在中亚的安全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海湾国家、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日益紧密的关系可能对整个地区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海湾国家与中国在中亚的互动方式也可能对双边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动态不仅揭示了两国如何协调合作,也预示了它们日益重要的长期关系走向。目前,双方在中亚的合作主要以联合项目为主。例如,沙特能源巨头ACWA Power正在乌兹别克斯坦推进一个由中国电建设计的大型项目,该项目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此前,中国丝路基金已投资ACWA Power的可再生能源业务,持有其49%的股份。这种跨区域关系的未来发展,将取决于长期共存是走向合作还是冲突,而中亚正成为这一进程的试验场。

一、中亚的能源转型:现实需求与制约因素

中亚水资源匮乏,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必然选择。同时,经济和政治多元化需求以及能源安全考虑也推动了这一进程。哈萨克斯坦计划到2035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提升至35%,预计装机容量达12至16吉瓦。目前这一比例为14%。哈萨克斯坦主权财富基金(Samruk-Kazyna)、投资发展基金和能源部是主要推动者。

乌兹别克斯坦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占比从2023年的15%提高到40%,约27吉瓦。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电网和投资部是主要参与者。哈萨克斯坦自2018年起通过拍卖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厂建设。乌兹别克斯坦自2019年起通过公私合作模式推进项目,采用直接谈判和公开招标。两国还为可再生能源提供免税和补贴,尽管化石燃料仍享有激励措施。

能源短缺是绿色发展的主要动力。哈萨克斯坦虽拥有丰富传统能源,但面临天然气加工和发电能力不足的挑战。乌兹别克斯坦则面临天然气产量下降问题。俄罗斯试图扩大对该地区的天然气出口,但中亚国家希望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俄乌战争加剧了这种担忧,推动了能源安全需求。绿色能源扩张符合地区多元化目标。

然而,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缺乏实现目标所需的资本、技术和工业能力。中国的主导地位虽推动了进展,但也带来了依赖风险。海湾国家的参与为两国提供了机会,既能减少对较大邻国的依赖,也能在多方博弈中寻求平衡。

二、海湾国家与中国:加强在中亚地区的互动协作

(一)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

海湾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不断加深,甚至出现相互依赖。中国是海湾石油和天然气的最大买家,而海湾国家没有降低出口依赖的计划。中国还在海湾进行了大量投资,主导了该地区许多产业集群的新投资,成为其工业发展的关键参与者。此外,中国参与了海湾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包括氢能计划。中国政府选择沙特作为其美元计价主权债券的发行市场,也凸显了两国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海湾国家对中国的外交雄心至关重要。中国曾在伊拉克尝试外交干预,但效果有限。2023年初,中国在调解沙特与伊朗关系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阿曼和伊拉克作为主要中间人在沙特和伊朗之间做了大量斡旋,但各方最终还是选择中国作为中立平台。这缘于很少有国家能像中国这样既有影响力,又保持中立形象。

尽管中国的域外干涉能力有限,海湾国家仍视其为中立、务实和建设性的伙伴。对中国来说,海湾是扩大经济和外交能力的重要机会。海湾国家则将深化与中国的关系视为在多极秩序中定位自己的手段。中国在邀请沙特和阿联酋加入金砖国家集团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然而,当前的经济合作模式可能面临中期限制。海湾国家正寻求更大的价值创造,特别是就业和软实力扩展。目前,它们专注于可再生能源的融资、项目开发和技术提供,但制造能力有限,如太阳能电池组件。尽管如此,沙特已开始发展国内电动汽车制造,尽管经济可行性存疑。

中国在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若海湾国家扩大影响力,可能引发价值链控制权的冲突,并加剧对资源丰富地区的竞争。目前尚不清楚当前的经济分工模式能否持续,或中国是否会回应海湾国家的愿望。紧张局势可能超出能源行业,特别是如果海湾国家进入传统上由中国主导的制造业市场。这种矛盾已在中亚的绿色能源领域显现。

(二)“建设中亚”:中国与海湾国家的动机

除俄罗斯外,中国是中亚最重要的能源参与者之一,尤其在化石能源和能源基础设施领域。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可再生能源价值链,以迎合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偏好。2015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达成双边框架协议,为中国企业进入市场铺平道路。从2019年起,中国企业通过竞标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可再生能源市场。2021年,可再生能源成为两国绿色外交议程的主题。2023年,基于十年战略伙伴关系,两国签署合作协议,巩固了中国在乌兹别克斯坦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地位。

中国与两国的合作日益紧密,反映了其投资战略的转变:从债权融资转向股权投资。这一转变回应了“债务陷阱”的批评,也反映出信贷违约风险和中国政府更保守的贷款政策带来的影响。

过去十年,海湾国家也经历了类似转型,重点发展新经济部门和增强软实力。其经济多元化由两个因素驱动:一是希望成为新兴中等强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二是人口变化,尤其是青年人口快速增长,挑战传统商业模式。青年失业率上升,急需创造就业,这要求探索新行业和创新价值链。

为实现目标,海湾国家依赖主权财富基金的公共资金,用于战略性投资外国公司或培育“国家冠军”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服务国内市场,还参与国际竞争。尽管这些努力主要出于经济和金融动机,但软实力是受欢迎的副产品。

沙特和阿联酋(程度较轻)作为后来者,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重要影响力,部分得益于文化接近(哈萨克斯坦则与中国关系更紧密)。自2022年起,海湾合作委员会与中亚五国定期举行会议,加强政治和战略关系。

总的来看,在能源和发展领域,三方存在较大共同利益。

(三)主要参与者和代表项目

随着三国方针和利益趋同,首批合作项目逐渐成形。沙特公司ACWA Power是全球领先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商,在中亚发挥重要作用,并与中国形成协同效应。这种协同在风能项目中尤为明显,通常与中国公司和融资方合作,如亚投行、中国银行、丝路基金和南方电网。这些实体或直接融资,或成为ACWA为特定项目设立的控股公司股东,例如乌兹别克斯坦的Dzhankeldy和Bash风电场项目。

阿联酋公司如AMEA Power、Masdar(太阳能领域)、TAQA和Visor International(风能领域)也积极参与中亚项目,推动发电容量从几十兆瓦到几百兆瓦不等。过去三年,这一趋势显著加速。这些公司通常独立运营或与当地部门合作,例如Masdar在哈萨克斯坦Jambyl地区建设风电场的协议。

在某些情况下,海湾国家通过竞标击败中国获得合同。尽管如此,中国仍参与大多数项目,或作为开发商,或作为工程、采购和施工承包商(如乌兹别克斯坦首个绿色氢项目),或作为供应商,或通过直接谈判或入股海湾公司。

中国和海湾国家的企业有几个共同点:

1.    它们都是国内领军企业,拥有国内市场项目组合以适应全球竞争;

2.    它们获得国家支持,尤其是中国企业,其指导原则是沿价值链扩张(从供应商到开发商)。对海湾国家而言,中亚的吸引力在于项目实施相对容易和快速,得益于两地典型的“自上而下”治理体系。

三、地区地缘政治转变的可能性

当前合作模式可能扩展到氢能、碳捕获等非常规能源和气候技术。然而,中国、沙特/阿联酋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或其他国家)是否会发展成更深的三边伙伴关系仍不确定。尽管存在加强合作的多边论坛,但互动仍以双边为主。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将是三方合作的主要受益者,这有助于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并缓解与中国在绿色能源关系上的不对称。对其他各方而言,扩大合作是否有利尚不明确,中长期地缘政治紧张可能浮现。

中国利用历史关系巩固了在中亚的地位,并大幅扩大了影响力。与此同时,莫斯科因对中国的依赖加深而不得不保持观望。中国虽以双边关系为主,但也通过“中国—中亚峰会”等多边论坛协调区域政策,并利用上合组织调整与俄罗斯的关系。由于中国的经济主导地位,俄中在中亚的分工依然存在。

目前,俄罗斯影响力减弱和中国影响力增强是渐进过程,不太可能引发突变或激烈反应。然而,海湾国家作为新参与者,带来了重大转变。它们目前专注于可再生能源等技术经济领域,这种狭窄的关注点使其能在不引发竞争对手明显冲突的情况下建立存在感。伊朗、俄罗斯和土耳其等其他地区大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难以与海湾国家竞争。

然而,中期来看,若海湾国家将影响力扩展到其他经济领域或安全问题,与土耳其、伊朗和俄罗斯的竞争可能加剧。这些国家可能将海湾国家视为对手,引发相应反应,破坏地区稳定。尽管海湾国家已通过战略关系避免敌对行动——如阿联酋加强与俄罗斯的经济安全合作,沙特向土耳其发出外交提议——但短期内不太可能出现直接敌对措施,如制裁或油气价格战。

长远来看,沙特或阿联酋增加对中亚的参与需要付出高昂的外交努力以避免紧张局势。海湾国家必须仔细评估,将角色扩展到当前技术经济重点之外是否值得潜在代价。

中国也面临类似考量。一方面,预计中国将继续加强在中亚的存在,特别是在绿色技术领域,而其他地区大国(包括俄罗斯)难以匹敌。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是中亚未来至关重要的战略部门。新的区域能源系统、产业以及经济和能源关系正在形成,塑造了新的依赖与合作模式。

0 阅读:1

海湾译读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