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大棒挥向全球可能引发中国与海湾国家新的贸易摩擦

海湾译读 2025-02-12 09:33:01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一项行政命令,对钢铁和铝的进口征收25%的关税,不设例外或豁免,定于3月4日生效实施。这一举措引发了外界对全球贸易战的担忧

25%的钢铁关税对中国和海湾国家均有影响

从Mysteel的数据来看,2024年美国的钢材进口总量为2885.8万吨,同比增长2.5%,绝大部分来自加拿大、墨西哥、韩国和越南。同期,中国钢铁出口总量约11106.3万吨,对美出口则延续此前数年的下降态势,至2024年底仅为89.2万吨,占出口总量比例仅为0.8%。

乍看之下,特朗普的新一轮钢铁关税对中国钢铁出口影响甚微。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除了0.8%的直接出口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钢铁出口从越南、韩国、墨西哥和加拿大转口进入美国的情况。

2024年,中国对越南、加拿大、墨西哥、韩国这四个国家的钢材出口总量分别为1276.7万吨、67.54万吨、117.1万吨、819.3万吨。作为美国的钢材主要进口来源国,这四个国家在2024年同时增加了自中国的钢铁产品进口,这其中的增量部分很可能主要是转口至美国的贸易量。而这一次特朗普政府对各国钢铁全员加税25%的做法会产生一定“溯源”式的效果,势必对中国从越南、加拿大等国转口至美国的钢铁产生较大冲击。

除了转口部分的钢铁贸易外,另一个可能因为此次25%的钢铁关税而爆发的风险点也需要我们加以关注,这个风险点就是海湾国家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摩擦。

英国一家钢铁市场分析公司MEPS International的分析师Kaye Ayub就认为,随着这一轮钢铁关税的实施,市场上将有大量钢铁出口需要寻找替代客户。

2024年,包括了海湾国家在内的中东地区的钢铁总产量约5400万吨。传统上,土耳其是地区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随着海湾国家加速经济多元化转型步伐,沙特、阿联酋等国均大力支持采矿、冶金等非石油行业发展,前者的Ma'aden和后者的EMSteel都成为了这些新兴产业的主要玩家。

除了满足本土需求外,海湾国家的钢铁生产商也拓展出口市场。从国别来看,美国、中国和欧盟都是其重要市场。统计显示,2024年海湾国家对美国的钢铁出口约50万吨(中东地区整体对美出口钢铁近90万吨,其余40万吨主要来自土耳其)。相较之下,2024年,中国从海湾国家进口的钢铁总量约40.6万吨。

在特朗普政府无差别征收25%的钢铁关税后,出口美国将面临更大风险挑战,海湾国家钢铁生产商的股价在白宫放出消息后股价应声下跌,Ma'aden下跌了1.3%,EMSteel则下跌了1.6%。土耳其可能受冲击更大,其主要生产商Erdemir股价下跌了2.8%。

美国加税引发蝴蝶效应推高中海贸易摩擦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海湾国家大概率会应这些本国钢铁生产商的要求提高市场门槛,加强对本土产业的保护。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钢铁出口国,很可能会与以沙特为代表的海湾国家围绕钢铁产品爆发新的贸易摩擦。

无论是长材(管材、建材、线材)还是板材(冷轧等),以海湾地区为代表的中东市场都是近年来中国钢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2024年,中国对海湾国家的钢铁出口量为1291万吨(略高于越南单一国别),占对外出口总量的比例为11.6%,且呈逐年递增态势。

从具体国别来看,2022-2024年间中国对海湾国家的钢铁出口情况如下:

在中国出口节节攀升的背景下,海湾国家的对华钢铁出口在过去3年间不增反降,很容易刺激到这些敏感的海湾国家,未来增加针对中国产钢铁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和保障措施将是大概率事件。

中国与海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历史

贸易摩擦这里指代的是双方之间的贸易救济调查事项,分为反倾销调查和保障措施两种。中国的主管部门是商务部。海湾国家对应的主管部门是商务部或者商工部(在阿曼则是商工投部),但海湾合作委员会(GCC)的秘书处统一负责各成员国与贸易救济有关的事务。这是根据《GCC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法》的有关内容,做出的相应制度安排。原则上来说,海湾国家不能独立发起贸易救济调查,须在GCC框架下统一行动。

2022年底,沙特通过皇家法令的形式颁布实施了《国际贸易救济法(Law of Trade Remedi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与上面提到的GCC现行贸易救济法并行。2023年3月,沙特出台了《贸易救济法》配套的《实施条例》,授权本国贸易救济调查机关开展独立调查。这打破了GCC的集体行动原则。自此以后,沙特在迄今两年左右时间里,一共对中国出口商品发起了4起反倾销调查,依时间顺序依次涉及为:磺化萘甲醛(2023年11月)、PVC涂层纺织品(2023年11月)、纵焊圆截面不锈钢管(2024年5月)和二氧化钛(2024年10月)。其中,磺化萘甲醛和PVC涂层纺织品都已经做出终裁,分别面临18.12%至34%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和25.56%至51%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

对于磺化萘甲醛和PVC涂层纺织品的终裁发布时间是在2024年12月,恰逢美国大选结果出炉。于是有国内自媒体放言这是沙特倒向美国的力证,这纯属无稽之谈。但如果打开沙特外贸总局(GAFT)的网页,整个页面的反倾销调查和裁决全部涉及中国产品,确实场面有些过于难看了。

那么,所有这些海湾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情况又如何呢?

根据中国商务部贸易救济信息网上的公开信息,GCC迄今一共对中国产品发起过13起贸易救济调查,涉及钢铁、纸张、无缝钢管、瓷砖、铝合金、高吸水聚合物、开关插座、陶瓷卫浴、铅酸蓄电池、浮法玻璃等。其中,反倾销调查7起,保障措施调查6起。

似乎并不多。但公众号曾在2020年推送过一篇要闻提到阿曼对中国产瓷砖征收反倾销税,而这个阿曼官方公布的案件在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上竟然检索不到,引发了对这个网站信息全面性的怀疑。

相比之下,DeepSeek对这一问题给出了远高于官方的答案:截至2023年底,海湾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共计30起,含反倾销调查25起、保障措施调查5起,最早一起发生于2001年。但DeepSeek的回答同样有疑问,因为它给出的2001年涉及热轧钢板的最早一起案子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网站上查询不到。

只能继续依赖贸易救济信息网上的官方数据。在这种情况下,似乎应当为沙特等海湾国家说上一句公道话。或者简单了当地说,过去这些年来中国与海湾国家间的贸易救济调查更像是我们自己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GCC的贸易救济调查最早始于2009年11月,而中国则是2005年9月开启了对沙特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具体涉及产品是辛醇。紧接着,2008年9月、2009年6月,中国先后对沙特的1,4-丁二醇和甲醇这两个产品启动了反倾销调查。虽然辛醇案最终以无损害终止,其余两个产品也终止了相应措施。但正如当初沙特原商工部一位助理次大臣的质疑:反倾销措施是美国这些西方国家打压贸易伙伴的低级手段,中国怎么也会如此这般对待亲密的合作伙伴?

沙特和其他海湾国家的不理解很快就转化成了反制行动,上面的时间线清楚无疑。

现如今,随着沙特等海湾国家力主发展非石油产业,希望填补自身在制造业等领域的空白,来自中国的出口产品在当地消费者眼里是物美价廉的体现,但在政策制定者眼里则是威胁到其新兴产业的洪水猛兽。“物美”单拎出来不是问题,“价廉”也不是问题,但“物美”加上“价廉”恰恰就成为了问题。正因如此,中国与GCC之间的自贸协定(FTA)谈判旷日持久了20年依然没有结果,也很难有结果。这一点研判,相信看过之前一篇关于沙特产业政策文章的朋友能够有所理解。

当前,特朗普政府再次挥舞起关税大棒,势必搅动国际贸易格局再度发生剧烈调整,其引发的蝴蝶效应不仅影响到美国与其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到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关系。而从海湾国家和中国之间的合作情况来看,贸易摩擦已属于一种结构性问题。

钢铁只是可能发生的贸易摩擦涉及到的一种产品而已,看看沙特自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清单,还有那么多的产品可能触发贸易摩擦,不是么?

0 阅读:0

海湾译读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