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将获得“能源主导地位”确定为美国能源产业的优先事项,甚至在外交政策设计层面也有相当一部分需要配合能源产业发展的需要,以期通过外交渠道从盟友、合作伙伴乃至竞争对手那里获得有助于美国能源产业发展的机会。对于美国和沙特来说,特朗普政府的能源产业政策会给两国关系带来一些显而易见的摩擦,比如特朗普频频发声试图压低国际油价的做法,这对本就处境不妙的沙特财政以及美国页岩油气行业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沙特之间并非仅有摩擦,正如能源并非只是石油和天然气一样。当前,美沙两国经贸关系正从“能源外交”转向“交易外交”,而这也成为了沙特近期先后承办美俄对话、美乌谈判的主要动机之一。
从“能源外交”转向“交易外交”
过去一个月左右时间里,沙特在国际政治外交舞台上频频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先是撮合美国与俄罗斯在利雅得举行会谈,紧接着在泽连斯基在华盛顿与特朗普不欢而散的背景下,迅速斡旋邀请到美乌两国在吉达进行了长达9个多小时的对话。这些超越沙特传统地缘政治势力范围的举动,在全球引发广泛关注。
毫无疑问,沙特此举有助于扩大该国外交影响力,但这对于近年来更为“内顾”和关注自身发展的沙特而言显然还不够。简单地说,外交影响力需要能够“变现”或者至少要有“变现”的机会。传统上,沙特与美国间的外交关系很大程度上与油气等传统能源有关,在虚与实之间形成了稳固的转化关系。双方的能源外交也在两国交往历史上创造出不少合作机会。
这一次沙特投入巨大精力承接两场对话谈判,背后理应有一些更具体的利益诉求。除了2024年被曝光的美国与沙特间谈判的全面安保协定外,沙特人或许还希望借此向特朗普政府展现其独特价值,换取在核能开发和核电项目建设方面得到白宫“开绿灯”。
而在谈的美乌矿产协议同样也是不应忽视的一点。据悉,美国与乌克兰准备成立一个“矿产和自然资源开采收益分成”基金,作为美国此前支援乌克兰的回报。
这是特朗普政府“交易外交”式的典型做法。虽然这种做法可能会影响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能源和资源开采方面的其他双边关系,但沙特却更可能成为这一合作的实实在在的受益者,为沙特国内矿业资源开发和全球采矿提供专业知识、创造协同效应并带来投资机会。
而这,或许也正是沙特近期一系列外交动作的动机之一。
“交易外交”与沙特采矿业
对于沙特来说,采矿业是国家战略产业,是“2030愿景”框架下推进经济多元化转型的关键部门,也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治国举措重要组成部分。
与日本、中国等国早期对海外采矿和国内炼油能力进行投资和补贴一样,沙特也愿意扶持国内矿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愿意秉承“拿来主义”指导方针,发动“钞能力”购买有实力在全球范围部署的矿业运营商的股份。
此外,沙特也会配合美国建立主权投资基金模式下的投资计划,鼓励外国实体与美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进行投资,并代表美国政府分配海外投资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拟议的美乌矿产协议存在不少待解问题,特别是乌克兰拥有大量稀土矿的真实性仍旧存疑。此外,哪怕乌克兰确实有大量稀土资源,该国也缺乏开采和加工的能力,这是美国政府也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伙伴关系模式最契合特朗普的“交易外交”战略,而沙特就是最适合的伙伴角色之一。
沙特盯上关键矿产
特朗普倾向于将外交伙伴关系的战略目标委托给跟随他的“对话者”,比如鼓励沙特在调解巴以冲突和俄乌冲突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欣赏俄罗斯在美国与伊朗的沟通中发挥参与作用。这种跨越安全和能源的交易外交,正在将特朗普政府不断推向沙特和俄罗斯。
沙特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窗口期”,并将此与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该国牢牢抓住了关键矿产的投资机会来实现经济多元化,目前不再局限于发展石油经济,因此沙特国内的采矿能力将快速提升。
沙特国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正在扩大锂金属产业链上下游的投资组合,计划在2027年前与沙特国有矿业公司(Ma'aden)共同组建一家锂加工企业。锂是电动汽车等广泛应用的动力电池的重要原材料,沙特希望通过此次合作确保其发展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的原料安全稳定供给。有分析测算指出,至2030年,沙特对锂的需求预计将增长20倍,全球需求也将不断增长。
Saudi Aramco估计,到2030年,沙特可贡献50万块电动汽车的电池,以及110兆瓦的可再生能源。
Ma'aden和Saudi Aramco的技术合作,将前者的采矿业务与后者的生产技术有机结合了起来,因为石油抽取和加工技术更容易应用到矿物开采领域。
沙特进军电池原材料行业,是否会挑战到中国在锂加工领域的霸主地位?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沙特在该行业的投入将有机会相关供应链乃至产业链进行重塑。国际市场已对沙特采矿业的增长做出了积极反应,Ma'aden最近筹集了12.5亿美元来推动扩张,其中一半来自美国投资者,他们意识到沙特拥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沙特在中东以外的投资布局
除了Saudi Aramco以外,Ma'aden还与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结盟,双方设立的合资企业——马纳拉矿业 (Manara Minerals)推动下沙特在矿业领域的“交易外交”正在不断加强。
自2023年收购巴西淡水河谷公司(Vale)10%的股份后,马纳拉矿业还有意收购巴基斯坦雷科迪克项目(Reko Diq)的股份,该项目是一个铜金矿开采综合体,由巴里克黄金公司(Barrick Gold)投资90亿美元开发。
马纳拉矿业将从巴基斯坦政府手中收购股权,因为政府拥有该矿25%的股份。这个项目十分符合沙特的利益,不仅能确保能源转型所需的矿产,而且能帮助沙特实现“成为人工智能(AI)中心”的愿望,因为数据中心需要用到大量的铜。
另一方面,该投资对于急需各种投资项目的巴基斯坦经济来说,也将成为一个有力的提振。这笔交易能否实现双赢尚有待时间检验,但交易本身再次反映出沙特日益增强的“交易外交”偏好,而石油美元则被用作谈判的筹码,以保证这个欠下沙特巨债的南亚国家的资产价值。
除了南美洲和亚洲,沙特也在非洲积极布局。在非洲,洛比托走廊项目已被特朗普政府冻结。特朗普不仅选择退出,还冻结了美国国际开发署和国际开发金融公司发放贷款的能力。这种情况下,沙特成为了安哥拉的“救命稻草”,沙特发展基金一直是非洲项目的积极出资方,曾在安哥拉投资1亿美元建设公路项目。现如今,矿产资源富集的安哥拉也将成为沙特“交易外交”的重点方向,亦成为沙特海外矿产布局的重要节点。
总的来看,特朗普政府越来越有可能选择退出G7此前在中东和非洲倡导打造的连通性基建项目和发展项目,从“多边”转向“双边”。沙特在配合美国“交易外交”的同时,或借势拓展自身利益,从特朗普政府的双边交易分取一杯羹。
乌克兰或许仅仅是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