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强的人生纪事:(1)北伐入川

子名历史回忆录 2024-07-15 13:03:11

文强(1907年—2001年10月22日),号念观,是文天祥的第23代世孙,1907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

文强的家境殷实,他的父亲文振之早年到日本帝国大学攻读法科,结识了孙中山、黄兴和蔡锷等人,是早期的同盟会员。

三岁时,其父到云南一直追随蔡锷革命,历任蔡锷的秘书。

他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影响和良好的教育,少年时代,他是在湖南长沙的贵族学校——明德中学度过;中学毕业后,又考上了长沙艺术专科学校,成了校长徐特立的学生。

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是文强的远房姑母,因此,文强是毛泽东的姑表弟。

毛泽东到长沙读书的时候,他曾多次拜访过文家,因此,文强对这位大哥并不陌生。

不过,由于毛泽东比文强大14岁,再加上忙于求学,所以,两人的关系不算亲近,倒是毛泽东的三弟毛泽覃,由于和他是同学,年纪又相仿,所以,两人脾气相投,关系也很亲厚。

有一次,毛泽东说文强家里是文天祥的子孙,就考他背《正气歌》。于是,文强不慌不忙地背了《正气歌》、《过零丁洋》。背完后,毛称赞道,这是货真价实的文家子孙啊!从那以后,对这个表弟十分疼爱。

在父亲的影响下,文强小小年纪就对革命有着深刻的了解,随父亲还拜见过孙中山。正因为对革命思想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当毛泽东讲起革命道理来,他也最喜欢和抬杠。由于争强好胜,每次抬杠总要一争到底,毛泽东很随和,所以大家都不拘束。

1925年对于文强而言,无疑是关键的一年。那时,他正在徐特立的艺术专科学校学习时,因缘际会地结识了夏曦,一个与毛泽东交往甚深的朋友。

夏曦建议文强可以去考黄埔军校,因为,广州当时是中国革命的前沿阵地,吸引着无数热血青年,于是,文强和毛泽覃等人一同前往。

文强在广州的日子并不容易,为了考入黄埔军校,他用尽了所有方法,甚至卖掉了家中传下的宝贝。

黄埔军校大门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最终,他以第三名的成绩成功考入第四期政治科政治大队第二队,毛泽覃落榜,和文强同期考进来的,还有林彪以及周恩来的弟弟周恩寿。

文强因为成绩优异,被选为了班长。林彪曾经回忆,当年在黄埔,他和文强还打过一架。

一次学习打靶结束后,林彪的枪里还有一颗子弹,但他没有上交。

当时,文强是班长,他看见林彪晚上睡不着,好像有什么心事,后来,突然就听到了一声枪响,管理员冲进来就大喊:谁开的枪。

文强把实话说了出来,他说不知道谁开的枪,只是觉得林彪有点不对劲,心神不宁,一直在枕头下面乱摸。

管理员马上去调查林彪,发现林彪的枕头下果然有一把枪,而且,火药味还没有散尽,子弹壳还在枕头底下。

原来林彪偷偷摸枪,不小心走火了。当时,他上铺的兄弟正好请假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尽管如此,林彪还是被关了两天禁闭,出来后,林彪对文强很是不满,他说:“你干嘛落井下石啊,没良心。”

文强说:“我实话实说,怎么没良心了。”

林彪是个直性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朝着文强就是一拳,然后,两个人就扭打在了一起,两个人谁也不让谁。林彪身子瘦弱,根本不是文强的对手,黄埔毕业后,两个人很少联系。

在黄埔军校,文强记忆最深的就是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有一次,周恩来在大会作报告时,临时要从学生中找一个速记员。

文强正好在长沙读艺专的时候,学过速记。于是,他自告奋勇,充当了这个角色。会议结束后,周恩来看了他整理好的速记稿,不禁对他夸赞不已,从那以后,只要周恩来作报告,他就成了专职速记员。

通过不断的接触,周恩来对文强有了更多了解,不光邀请文强参加了他的婚礼,还正式介绍文强加入了共产党。

当时,还有一个爱才之人,就是秘书长邵力之,他看重文强的家世和才干,又介绍文强加入了国民党。

这样一来,文强就有了双党籍,由于国共两党当时是合作关系,因此,这种双党籍是被允许的。

不过,“中山舰事件”发生后,国民党分裂为左派和右派,为了达到反共篡权的目的,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开始清党,并且要求所有的学员“不得跨党”。在这种情况下,文强最终选择了共产党。

1926年7月9日,广东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十万人正式出师北伐。这时,已经毕业的文强还不到19岁,瘦高个,高鼻梁,英气勃勃,血气方刚。他跟随北伐军进军到武汉后,在总政治部组织科任社会股股长。

这时,被正式任命为第20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的朱德,在武汉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遴选出来的40余名军队政治工作人员奔赴万县。

这批人员中,就有文强,还有曾与朱德一起留学德国的杨逸棠(时任朱德秘书)、卢振纲,也有曾留学日本的胡文华、童杏蒸、詹素,黄埔军校毕业生张亚良、熊荫寰、滕代顺、熊敦、谌杰、艾国英。

他们全是20岁上下的青年,对于到四川去开辟革命新局面充满了信心与热情。

朱德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1909年初,他到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1911年8月,从特别班提前毕业,被分至云南新军左队。见习期满后,任司务长。

10月,朱德参加云南响应武昌辛亥革命的“重九起义”。后随云南军政府派遣的援川军入川南支援反清斗争。1912年任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原讲武堂)军事教官。

朱德担任滇军旅长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1917年7月,朱德任滇军旅长,与杨森一起,在四川参加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的护法战争。

以后,他又赴德国留学,并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又被派到苏联学习军事。

此前,朱德接受中共中央和国民党中央委派,以国民党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于1926年8月11日到达万县,在杨森所部进行活动,争取杨森脱离北洋系统,参加北伐革命。

朱德到达杨森部后不久,在万县发生了一起震动一时的涉外冲突。

长期以来,英国商船设备先进,运载力强,称雄于川江,常因撞沉中国木船而引起纠纷。

这年6月13日,英轮“滇光”号在万县箱子石浪沉民船一只,淹死5人;7月8日,英轮“万流”号在丰都立石镇河段浪沉小船一只,淹死杨森部六师营长田雨廷和勤杂兵5人;8月2日,英轮“嘉禾”号在万县狐滩浪沉兵差木船两只,淹死杨森部十师官兵5人,损失公款银元6800多元;

气恼不已的杨森派人与英国方面交涉而毫无结果之际。

杨森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8月29日,英轮“万流”号又在云阳附近浪沉木船三只,淹死杨森部提取盐税款搭船返回万县的官兵46人,损失现款85000元,枪56枝,子弹5500发……

杨森闻讯大怒,下令扣船。可是,英国军舰竟当即将该船强行劫走,并打死杨森部士兵二人。

气得咬牙切齿的杨森又于8月30日下令将路经万县的两艘英轮“万通”“万县”号扣留为质,向英方提出惩凶、赔偿、善后等要求。

可是,英国方面认定扣船是“不顾中英邦交,侮辱英国国体”,于9月5日派出三艘军舰前来强行劫走“万通”号,并悍然炮击万县城,打死无辜平民604人,伤398人,毁民房千余间……史称“万县九五惨案”。

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中,依据朱德的回忆作了这样的记载:

“万县事件”的一个“积极成果”是它迫使杨森投入了革命阵营。

大火扑灭,尸体掩埋以后,杨森派朱德到汉口表示要效忠国民革命军。随后,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按照当时的新体制,同时,委任了朱德为第20军党代表。

当时,各军中的党代表,虽然名义上是代表国民党,而实际上却执行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纲领,不少党代表(如朱德)本身就是身兼中共党员与国民党员的所谓“跨党分子”。

此行,对于出生于湖南长沙乡间的文强来说,四川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一心想的是要在朱德领导下好好开展工作,在万县为北伐革命的胜利作出贡献。

不过,他们入川时,北洋军阀吴佩孚系统的“长江上游总司令”卢金山的部队驻守在宜昌,扼住了航道。

于是,朱德叫青年们换上便衣,分别扮作学生、商人等,几人一组,分批上船,在船上不许交谈,装作互不相识。

文强装扮成一个商人,带领了一个小组。他们乘坐的外国轮船到了宜昌,便不再上行——因为在万县“九五惨案”之后,川东及附近各地掀起了排外浪潮,外国船只都不敢再往上行。

朱德叫青年们全都不要下船,他一人上岸,用暗语给杨森发了电报,通知来船接应。在船上,文强他们等了两天多,才换乘杨森派来的兵船,离开了宜昌。

民国初年,万县码头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朱德一行到万县后,杨森仍在徘徊观望,迟迟不肯打出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看到他带来的40名政工人员大吃一惊,等到听说这些人是来按三民主义的原则,教导他的军官和士兵时,更是感觉非同小可。

随后,文强他们这些青年军人们被杨森安排住在南津街附近的宝隆洋行,这原是一家丹麦人开的洋行,自“九五”事件万县城遭到炮击,加上民众仇外情绪高涨,洋老板仓皇撤离,洋行也就倒闭了。

杨森将这幢空楼安排给朱德一行,说是专门给他们准备的招待所。到后来,文强才知道,这并非对他们的特殊优待,在城里的其他地方,还有好几处另外的“招待所”,住着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系统的代表及四川别的军阀的代表,各种势力都在想拉拢杨森……

这批随朱德入川的政工人员,见万县城内飘扬着的还是北洋政府的五色国旗,毫无革命气氛,都有些沉不住气,纷纷找朱德发牢骚,提要求。

朱德一面对他们作安抚工作,一面叫他们先办起一份石印壁报,进行革命宣传,文强便成了这份石印小报热心的编辑兼印刷、发行人员。

那时,在万县还有一定势力的国家主义派(一个反对国、共合作及工农革命运动的政治派别),也办了一份《快刀报》,同他们唱对台戏。但是,引起了支持北伐革命的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反感,《快刀报》一上墙,就被学生们撕掉。

两派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杨森为表现拥护北伐的态度,下令查封《快刀报》。

不久,面对北伐革命的胜利和北洋政府的溃败,杨森正式宣布易帜。他下令赶制大量革命标语满城张贴,派出代表赴重庆,向设于莲花池街的中国国民党四川省(左派)临时执行委员会(简称省党部)表示“彻底革命”,迎请杨闇公(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书记、国民党四川省临时党部执行委员)到万县主持党务。

杨闇公让省党部派来了28岁的万县籍共产党员牟炼先到第20军政治部工作(在年底朱德去武汉后代理政治部主任),筹办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万县县党部,并筹建了中共地下组织,使学运、工运、妇运等各项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926年12月,中共重庆地委领导、刘伯承担任总指挥的顺庆(今南充)、泸州起义爆发。

顺庆起义失败后,杨闇公亲赴万县,代表国民党四川省(左派)党部,说服杨森要其驻防开江的师长罗觐光让起义军撤入其防区休整,接济粮饷。

朱德也派牟练先、刘希武等人携现洋两万元(其中一万系朱德向杨森呼吁支援的,另一万元是从总政治部拨给第20军政治部的经费中抽出的),前往开江慰问,并欢迎刘伯承来万县休息。

刘伯承到万县后,与政工人员们在宝隆洋行同住了一个多月,而在文强他们眼中是“革命前辈”的刘伯承,其实年纪也并不大,只有34岁。

这时,随朱德入川的政工人员都换下便服,穿上了军装,以中国国民党第20军党部和国民革命军第20军政治部的名义开始公开活动。

军党部书记长由朱德担任,政治部主任也由朱德担任(朱德走后由牟练先代理)。19岁的文强被任命为第20军政治部代理组织科长。

与此同时,没有公开的中共第20军支部也建立起来,书记朱德,卢振纲负责组织,文强负责宣传。由于朱德事情太多太忙,卢振纲又较为老成持重,习惯于终日伏案工作,文强便成了在前台出面的活跃人物。

一时间,万县城内革命气氛高涨,到处响起了革命歌声,武汉出版的革命报刊、书籍源源不断运进万县。

而第20军政工人员们所住的南津街宝隆洋行成了“赤化川东的大本营”,杨闇公从重庆来万县就住到这里,当时,被李大钊派遣来到杨森军部作兵运工作的陈毅,也常到这里来同朱德等一起商量工作,每天,还有许多革命青年在这里进进出出。

文强他们经常到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万县第一女子中学、万县公立图书馆等单位及西山公园的群众集会上去讲演,同地方党组织密切配合,开展群众运动,帮助建立工会、农民协会、学生联合会、妇女协会等群众团体。

在这里,文强与后来对他的生活道路发生了重大影响的廖宗泽见了第一次面。

廖宗泽是成都华阳石板滩人,祖籍广东,是早年迁居入川的客籍人。他比文强年长4岁,在黄埔军校与文强是同期同学,文强是政治科,他是步兵科,都是中共党员。

1926年冬毕业后,廖宗泽先于文强被派到四川开展革命工作,到重庆莲花池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四川省(左派)党部报到后,被省党部负责人、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军委书记杨闇公,派往驻合川的四川江防军第二区司令部黄慕颜部作政治宣传工作,并在那里参加了中共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刘伯承为总指挥领导的顺庆、泸州起义。

起义爆发后,作为起义军第一路的黄部,在起义军副总指挥兼第一路司令黄慕颜率领下开往顺庆(今南充)与二、三路汇合,败后撤至当时支持起义的军阀杨森的防区开江。

这时,廖宗泽便来到万县宝隆洋行,向朱德汇报工作。他与文强一见如故,无话不谈。

闲谈中,廖宗泽说起他到黄埔军校之前,曾在杨森开办于四川泸州的讲武堂学习过,文强便去报告,说是他当年讲武堂的学生来了。

杨森十分高兴地接见了廖宗泽,夸奖其年轻有为,后生可畏,还赠送了100块银元给廖宗泽作旅费。

当时,杨森为了提高部队素质,以求得军事上更大的发展,又在万县杨家花园办有一个旧式军事学校“讲武堂”,后来,朱德说服他将文强等四位黄埔军校毕业的新式军人,派到讲武堂去担任区队长兼政治教官,以提高学员的政治素质。

随后,杨森又接受了朱德和刘伯承的建议,仿照这时已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黄埔军校,在万县杜家花园办了另一所新式军事学校——第20军军事政治学校。

消息传出后,许多有志青年纷纷从万县、达县、涪陵、重庆等地赶来投考这个下川东“小黄埔”。

曾参加赴法国勤工俭学并与朱德一起,到苏联学习归来的川籍共产党人秦青川受聘担任了军校副校长,随朱德入川的卢振纲被任命为军校教育长兼政治总教官,部分黄埔军校毕业生分别被任命为四个大队的大队长及政治教官,文强是第一大队大队长。

民初万县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1927年元旦,第20军在万县北较场举行了庆祝北伐胜利的盛大阅兵式和军民联欢会,晚上还举行了盛况空前的全城火炬游行。

20岁的文强这一天佩上绶带,担任了阅兵式的总值星官,在万县成了名噪一时的革命风云人物。

2 阅读:61

子名历史回忆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