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入伍,他在人生重要时刻3次对领导说“不”,结局果真不一样

浩哥评武器 2025-03-04 15:36:16

【声明:为阅读方便,本文用第一人称写故事,情节虚构处理,切勿对号入座!原创文章,拒绝搬运抄袭!】

"首长,我不能去!娘还等着我回去救命呢!"我的话音刚落,连队办公室里的几个人都惊讶地看着我,空气仿佛凝固了。

那是1976年的深秋,我叫钱志远,从安徽农村被征召入伍。那个年代,当兵是多少农村娃梦寐以求的事啊!能穿上橄榄绿,不仅是荣誉,更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记得那天,我正在操场上和战友们练习齐步走,小腿都磨出了老茧,可没人叫苦。指导员忽然过来把我叫到一边:"小钱,组织上准备派你去军区文工团参加文艺汇演,你小子不是会吹笛子吗?这可是好机会啊!"

换作平时,这简直是天大的好事,连做梦都会笑醒。可那时我刚收到家信,说娘病重,需要钱救命。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尽快筹到钱给家里寄去。

"首长,我不能去!娘还等着我回去救命呢!"我的声音都在发抖。

指导员先是一愣,接着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在那个年代,领导的话就是"圣旨",何况这还是个好差事。

"你小子是不是疯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指导员瞪大了眼睛,手指头都快戳到我鼻子上了。

我没有退缩,把家里来信递给他看。那皱巴巴的信纸上,大队长代替我不识字的老娘写道:"你娘病得厉害,村里郎中说没辙了,得去县医院,可家里连看病的'票子'都凑不齐..."

指导员看完信后,脸色缓和下来,拍了拍我的肩膀:"行,你先回宿舍,我去找营长商量一下。"

没想到第二天,指导员来到宿舍找我:"小钱,我跟营长汇报了你的情况。组织上研究决定,先发你一个月的津贴,再给你办理一个星期的探亲假。你先把钱寄回去,然后抓紧时间回家看看,回来后再去参加文艺汇演。这事就这么定了!"

我激动得差点跪下,连声道谢。那时候农村人见了干部,还保留着"磕头"的习惯,我差点就给指导员磕头了。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军爱民,民拥军"。

回家探亲的路上,我紧紧攥着那笔钱,生怕丢了。火车上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我站了一整夜,腿都麻了。可想着能救娘的命,再苦再累也值得。

到家后,我二话不说就把钱交给了大队长,请他帮忙联系县医院。娘见到我,眼泪哗哗地流:"娘的乖儿啊,你咋回来了?当兵好不容易盼来的好事,可别因为娘耽误了啊!"

"娘,您别担心,部队首长特意批准我回来看您的。"我没敢说实情,怕娘心疼。

第一次说"不",我本以为会给自己惹麻烦,没想到却得到了组织的关怀。娘的病在县医院治好了,我的心也踏实了。回去后,我在文艺汇演中吹奏的《牧民新歌》获得了全军区一等奖,还被团里记了个三等功。

那支发黄的竹笛,是大队长用上好的竹子亲手做的,在我眼里比金子还贵重。每当想起来,就仿佛能闻到家乡竹林里那股清新的气息。

时光匆匆,转眼到了1983年。那会儿国家刚开始改革开放,到处都在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我已经是通信连的副连长了,连队里的战士们都亲切地叫我"钱大连"。

那天,团里来了紧急通知,要抽调几名骨干去支援建设刚起步的深圳特区。团长点名要我去,说我技术好,能吃苦,还有头脑。

去深圳!那可是新时代的风口啊!传说那边街上到处都是"万元户",女同志们穿着花裙子,男同志们西装革履,还有很多洋玩意儿。多少人挤破头都去不了。

可就在这时,我又一次选择了说"不"。

"团长,不是我不想去。连里刚接了紧急军事演习任务,通信系统改造才进行到一半。现在我走了,谁来负责这个项目?再说,战士们都指望着我呢!"我站得笔直,心里却直打鼓。

团长李文山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平时最讨厌别人跟他唱反调。他皱着眉头,敲了敲桌子:"小钱,你知道去深圳意味着什么吗?那边建设正紧,需要像你这样的人才。这不仅是组织的需要,也是你个人发展的好机会啊!说白了,以后转业也好安排工作!"

我没有退缩:"团长,我明白去深圳的好处。但现在通信系统改造正到关键时刻,如果半途而废,前面的努力就白费了。再说,两个月后军事演习结束,通信系统改造完成,到那时我再去也不迟啊!"

团长的脸色阴晴不定,办公室里的气氛紧张得能掐出水来。最后,他长叹一口气:"行吧,就依你的,先把演习任务完成。不过,演习一结束,你立马收拾铺盖去深圳报到!"

接下来的两个月,我带着战士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把通信系统全部改造升级。有时候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战士们都笑称我是"不吃饭也能转的陀螺"。

就在任务即将完成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毁了我们新安装的一段地下通信线路。连里的老同志们都摇头:"这下完了,赶不上演习时间了。"

我没有放弃,带着几个技术骨干连夜研究应急方案。最后,我们决定采用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不仅修复了损毁的线路,还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这一创新,后来还被军区推广到其他部队。

两个月后,军事演习圆满完成,我们通信连因为出色的表现受到了军区嘉奖。而此时,深圳那边的岗位已经招满了人。

团长把我叫到办公室:"小钱啊,深圳那边没名额了。不过也别灰心,你们连在演习中表现出色,上级决定提拔你为连长。"

我没想到,第二次说"不",不仅没有耽误事业,反而因为坚守本职岗位,获得了组织的肯定和提拔。当然,也有遗憾,错过了去深圳的机会。

后来我才知道,当年去深圳的战友老郑,转业后成了"万元户",住上了楼房,买了彩电冰箱,还娶了一个城里媳妇。每次回老家,村里人都围着他打转,羡慕得不得了。相比之下,我这个连长虽然威风,可一个月才几十块钱工资,连个电风扇都买不起。

不过,我从来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正如我爹常说的那句话:"人这辈子,钱没了可以再挣,可良心没了,就真没了。"

时间一晃到了1989年,我已经是营长了。营房里挂上了彩电,伙房也有了电冰箱,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可谁又能想到,这一年会成为我军旅生涯中最艰难的时刻。

那年春夏之交,我们接到了一个特殊任务。团长找我谈话时,神情异常严肃:"小钱,上级下达任务,要抽调一支精干力量,执行一项特殊任务。考虑到你经验丰富,决定由你带队。"

当我听完详细任务后,心里咯噔一下。这任务涉及到与群众的直接接触,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军令如山,但我思考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我做出了军旅生涯中第三次对领导说"不"的决定。

"团长,请恕我直言,这个任务执行起来风险太大,可能会对军民关系造成负面影响。我建议采取别的方式完成这个任务。"我站在团长办公室里,背后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团长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钱志远,你这是什么意思?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现在是要你执行任务,不是来讨论任务是否合理!"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几位参谋都低下了头,不敢看我和团长。我没有退缩:"团长,当年我入伍时宣誓过,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认为,执行这个任务的方式需要调整,否则可能会伤害到我们要保护的人民群众。我可以提出一个替代方案。"

团长的脸色阴沉得可怕,最后他一拍桌子:"好,你小子有种!那你说说,你的替代方案是什么?"

我把早已思考好的方案详细地讲了出来。方案核心是通过更加温和、更有人情味的方式完成任务,既能达到目的,又能避免可能的冲突。

团长听完,沉默了很久,最后叹了口气:"行吧,就按你说的办。不过我警告你,如果出了问题,你要负全责!"

令人欣慰的是,我的方案执行得很成功。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还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有位老大娘还拉着我的手说:"小钱啊,你们军人就是好啊,办事讲究方式方法,体谅我们老百姓的难处!"

后来,我的做法还被上级采纳为类似情况的处理范例。而团长也在一次私下谈话中对我说:"小钱啊,你这个'不'说得对。当兵为民,有时候需要服从,有时候也需要思考。"

第三次说"不",是我军旅生涯中最艰难的决定,也是最值得骄傲的时刻。因为这一次,我不仅保护了军队的形象,也真正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993年,我转业到了地方工作。那时候城市里到处都是下海经商的热潮,很多人都在忙着"倒腾"各种东西。有战友劝我:"钱老弟,跟我一起下海吧,凭你的能力和人脉,肯定能发大财!"

我婉拒了。虽然转业干部的工资确实不高,家里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开销不小。但我选择了到基层社区工作,继续为群众服务。

有人笑话我死脑筋,说我是"傻子",错过了发财的好时机。可我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就像当年三次对领导说"不"一样。

如今,我已经退休多年,回想起这三次说"不"的经历,仍然感慨万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违逆上级意见需要极大的勇气,但有时候,说"不"恰恰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第一次说"不",我选择了家庭责任,却意外获得了组织的关怀和理解;第二次说"不",我选择了坚守岗位,尽管错过了个人发展的机会,但赢得了组织的信任和提拔;第三次说"不",我选择了原则和良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人生在世,要懂得什么时候说"是",什么时候说"不"。说"是"可能会让你获得短暂的便利和好处,但说"不"往往能让你收获更持久的尊重和自我肯定。

每当夜深人静,我坐在小区的长椅上,看着来来往往的年轻人,总会想起那三次关键的抉择。也许正是这三次不同寻常的"不",塑造了我的军旅生涯,也定义了我作为一个军人、一个公民、一个普通人的价值与尊严。

去年,我的老团长李文山来看我,已经满头白发的他拍着我的肩膀说:"老钱啊,当年你三次对我说'不',我当时都很生气。可现在想想,你那三个'不'字,句句都是为了公家、为了集体、为了人民。这样的'不',比那些阿谀奉承的'是',不知道珍贵多少倍!"

我笑着摇摇头:"老团长,我只是做了我认为对的事情罢了。"

"首长,我不能去!"这句话,见证了我从一个懵懂的农村娃,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原则的军人。有些事情,当时看来是吃亏了,可日后回望,却发现那正是人生最闪光的瞬间。

每一个敢于对错误说"不"的人,都在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正义的力量。而这份力量,将会像星火一样,传递下去,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首长,我不能去!"恍惚间,我又回到了那个1976年的深秋,年轻的自己站在连队办公室,第一次对领导说出了那个坚定的"不"字。

【素材来源于口述者,整理作品不代表编者和平台观点,无恶意和不良引导。图片源自网络,联删】

0 阅读:0

浩哥评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